客观理性评价季羡林,不能用季羡林来抵制毛泽东思想
客观理性评价季羡林先生,不能用季羡林来抵制毛泽东思想
(泰山夜雨己丑年于泰山听雨轩)
据中新网7月11日电北京大学网站发布消息,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据悉,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
本人作为季羡林先生的仰慕者和季先生的山东老乡,对季先生的逝世深感悲痛!但是在悲痛之余,本人却发现有个别媒体和个别人表现的悲痛过度,有的如丧考妣(作为季先生的后代情有可愿,而有的人感觉表现得过于矫揉造作),有的感觉失去了一个精神支柱,有的感觉塌了天,有的感觉失去了一面旗帜,甚至有的人感觉到国学没有了明天等等。我觉得,季先生的逝世的确是国学的一大损失,悲痛是应当的,但要把握住度,否则过犹不及,让人生疑甚至讨厌!
我觉得面对季先生的逝世表现的真诚的悲痛过度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季先生的亲人。对季先生的亲人,面对亲人去世,悲痛欲绝,完全合情合理,完全可以理解,同时希望季先生的亲人节哀。
(2)季先生的满天下的桃李门生以及深受季先生思想影响的人,这些人面对恩师的离去,非常悲痛也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两种情况,如何悲痛,我们认为都是真诚的,我们都可以理解,但有些媒体和部分人的悲痛,给人感觉过于娇柔造作,给人感觉缺乏诚意,甚至别有用心,明显是在借季先生的逝世另做文章。这也是不符合季先生所一贯提倡的做人尊则的。这部分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盲目随波逐流跟风的人。这些人不在少数,其实他们对季先生的思想,观点,成就和人格魅力甚至季先生写过哪些书最有影响的是哪些书主要有哪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有哪些影响等等并无多少了解,只是看到大家悲痛也就跟着悲痛,或者附庸文雅而已。对这些人,我们无可指责,这是很多国民的共性,我们只希望他们理性一些,不要闹出一些不必要的笑话。
(2)还有一类人,明显是别有用心,借季先生的逝世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明显是借季先生在做文章。他们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评价季羡林先生,无外乎以下几个目的:有的是为了经济目的借季先生的名头赚点“名”或者赚点“利”;更有甚者一些封建思想残余深重的人借吹捧季先生来吹捧封建儒教的残余思想,从而愚弄国人,让国人奴性永存,同时可以以此贬低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现代的思想理论!让中国思想上国民素质上永远迈不进现代国家的行列!还有的人和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他们借吹捧季先生来贩卖西方的“普世价值”“自由”“人权”等等私货,同样可以以此来贬损的淡化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此来攻击我国的现有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从而达到他们“西化”的目的。对这类人我们要提高警惕,增强敏锐性,及时揭穿他们的险恶用心!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呢?答案很简单,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方法就是:全面了解季先生的一生,然后再作客观理性的分析评价!
说白了,季先生最希望人们把他称为“学者”,或称其为“国学大师”,而一些人无边无际的把季先生吹成这“家”那“家”的,把他吹成全能的人才,吹成改造中国的最棒的“思想家”,吹的比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释迦穆尼、孔子、毛泽东、钱学森等等还要厉害,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不符合季先生一贯倡导的原则的,也是有损季先生声誉的。须知,季先生一生最讨厌政客们对他的炒作和利用!
客观的讲,季先生就是一个学者,就是一个文化人,就是一个国学大师,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对佛学、语言学、印度学以及儒学有很深造诣的可敬的学者!对于其他的一切过高的评价,不实的吹捧,政治化的包装,先生都是不喜欢听的!任何多余的不实的光环,无论多么耀眼夺目,对先生都是一种负担,对先生都是一种亵渎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先生走了,但先生生前就知道,无论谁死了,地球照样转动,每天的太阳照样升起,这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及;先生走了,但先生生前就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看到先生的桃李以遍天下,看到祖国的花朵正鲜艳,相信先生也会含笑九泉的!我们惟有以继承先生遗志,学习先生风范,让国家更强大,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如此方为对先生的最好纪念与缅怀!
先生驾鹤而去,高尚风范长存!追思化为动力,和谐社会可期!
谨以此文表达对季羡林先生仙逝的哀思!
附:季羡林的作品
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