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走向神坛的孔子

火烧 2009-07-06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孔子如何一步步走向神坛,分析重修孔庙、文革影响及孔子评价,揭示其生平与思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走向神坛的孔子

沉思修远

 

最近闲翻本地碑铭墓志翻出一个问题:书中碑文收录最多的是重修孔庙碑记,自唐以来,宋、元、明、清不断代,先后八次重修,还是不完全统计,因有的碑已毁。从碑文记载来看,每次重修都耗费银子大大的,既有中央财政的拨款,也有当地父母官、土豪劣绅、秀才举人、市井小民所献的爱心。重修文庙时,皇上、官吏、财主、百姓思想统一,密切合作,投资巨大,在所不惜。文革“破四旧”,我市文庙被拆得只剩一座大成殿,白花花的银子被付之东流。最近去了趟南京,现代化就是好,铁鸟悬空,忽悠一下,就从燕王朱棣的北京飞到朱元璋的南京,跨越了明朝几百年。我们日游夫子庙,感受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怀激烈,夜访秦淮河,想到的是明清南京“红灯区”的繁荣昌盛。要知道,夫子庙与秦淮河可是街坊啊!李香君、董小婉等秦淮名艳,肯定是孔圣人没有教化好的“难养”女子,其艳名仍在诱惑着当今怀春男子。

文革上小学时,说孔老二是腐儒,和法家争权夺利,杀了少正卯,摔死的“接班人”林彪是儒家,所以“批林批孔”,批孔孟之道。怨我历史没学好,心里总有十万个为什么: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有过什么的影响?为什么吹捧他的人,对他封王封圣,修庙祭祀?而贬低他的人,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尤其是文革,孔子被革命小将挖坟掘墓,挫骨扬灰,他都死了两千多年,吃饱了撑的没事折腾他干吗?中国人历来崇敬死者,讲究入土为安,这样做是不是忒损了点?带着一脑门子的问号,向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进发,踏上孔圣人探访之旅,彻底清查他的发迹史和倒霉运,看他怎样一步步走向神坛?又如何被打入地狱?看是哪些人、哪些势力在操纵?目的何在?隐藏着怎样的阴谋?以还原孔子的历史本来面目。

从《史记·孔子世家》看,司马迁是个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的好史官,他写孔子没有红霞漫天,云山雾罩的天生异相,却说孔子是其父与颜氏女野合而生,脑袋中间凹四周高,个子比较高,人送外号“长人”。他出身贫贱,做过主管仓库和牛羊的小官,后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为鲁定公坠三都,摄相事,诛少正卯,闻国政三月,便被齐人美女文马的糖衣炮弹击败,光荣下岗,周游列国,兜售他的六艺和治国之道,却没有一个国君重用他,上朝堂的路实在坎坷崎岖。曾被困宋之匡邑、在陈绝粮,累累若丧家之狗。拜见卫风流的南子夫人,差点闹出绯闻。求售无望,退而删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广收徒众,弟子三千,贤士72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们满脑子攻城掠地,吞并别国,或提防别人的虎视耽耽,急功近利,好利忘义,有的父子反目,有的骨肉相残,哪个诸侯肯信“仁义礼智信”这一套,谁有闲工夫听他喋喋不休。孔子可谓生不逢时,空有文武艺,却无法货予帝王家,真是可悲可叹!

孔子生前抑郁不得志,死后却倍享哀荣,红得发紫,阔得吓人,被历代统治者别有用心地架上神坛,封王封圣,树碑建庙,享受春秋大祭,并荫及子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为世袭贵族。作为一个酸腐文人,在封建时代所受的尊宠和赞誉,孔子达到了豪华气派的极致,被推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在整个地球上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了。他的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孔子崇拜始于鲁哀公,他死后,哀公假惺惺做了一篇诔文,表示痛失内疚之心,称之为尼父,却遭到子贡的批评,“生而不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学生们自发拥坟守孝三年,形成村落孔里,岁时奉祠孔子冢,后来旧居形成孔子庙。孟子、子思等继续发扬光大孔子学说,逐渐形成儒学。

汉高祖刘邦开帝王祭孔先河,汉成帝封之为“殷绍嘉公”。儒教的奠基者是西汉中期的董仲舒,汉武帝采纳了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人,他打着孔子的招牌,却贩卖了不少自家私货,如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神学思想,编织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条绳索,把封建秩序神圣化、合理化、永恒化,为帝王对百姓的意识形态控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司马迁撰《史记》,为抬高孔子地位,把一介寒儒布衣,硬塞进世家,与王侯并驾齐驱,并赞之为至圣,使孔子具“王”与“圣”双重之尊,为他加冕“素王”王冠。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西汉末,孔子后代被封“褒成侯”,有封地来奉祀孔子。东汉桓帝为他建了庙。到北魏孝文帝时,封孔子为“文圣尼公”。隋文帝扬坚尊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朝愚民政策棋高一招,大力推广宗教,儒、释、道进入全盛时期,统治者把儒家思想当作圣经、古兰经一样的教条,强迫人们信奉。他们也懂,仅靠刑罚杀戮等镇压手段不能巩固其统治,还必须辅以儒家的伦理道德,用精神鸦片麻醉百姓,他们才能坐享太平。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朕今之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誓无耳。” 用几块冷猪肉来换天下太平,何乐而不为?唐代曾四次追封孔子:唐太宗尊为“先师尼父”,后改为“宣父”;唐高宗尊为“太师”;武则天称其为“隆道公”;唐玄宗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朝廷下诏要求郡县以上都要建文庙,创立儒教,春秋公祭。孔子逐渐登上庙堂之高,开始享受人间香火。唐朝还召集名儒编纂儒家经典,设立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考试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孔子摇身成为仕子考取功名的敲门砖。孔子作为帝王师的远大理想,作为中国读书人追求的终级目标,被网罗进皇家科举取仕的彀中。

唐后各朝代,也不甘示弱,对孔子宠幸有加,大树特树,光环越来越大,头衔越来越阔。宋真宗封为“玄圣文宣王”;宋仁宗封孔子46代孙为“衍圣公”,世代享受特权,沿袭至民国;元成宗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封为“至圣先师”。作为满夷的清朝统治者,对圣人更是异常推崇,掀起空前绝后的尊孔高潮。康熙曾多次巡曲阜,拜孔庙,乾隆时春秋大祭,朝廷颁发统一祭文,规范祭祀时的规格。孔府孔庙的面积,比前朝扩大数倍,且准其仿皇城故宫模样,孔府的官品,于清最高。孔子的子孙也沾了光,“衍圣公”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允许私设公堂,操生杀大权,皇帝公主嫁与孔氏子孙。孔子后人除享有“衍圣公府”外,还有大量的祀田,成了不劳而获的寄生者,曲阜知县也必须是孔氏族人,必须由“衍圣公”推荐,朝廷才能任命。

中国的“圣人”比小脚女人还多,“圣人”不是民间承认的,而是朝廷册封的,既然能册封,也就能一脚踢开,如亚圣孟子就被明太祖朱元璋请出了圣庙,不能再享受人间香火了,因他宣扬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天子眼里,孔子也不过是个奴隶工头罢了。儒家思想第一次遭禁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儒家经典被焚,460多名儒生被活埋。禁绝百家,独尊法家,实施严刑峻法,推行文化专制,用以统一思想。孔子第一次被打倒是“太平天国”时期,为大造革命舆论,洪秀全宣布“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提出了“打到孔教,砸烂孔家店”的口号。“五四运动”时期。西风东渐,民主、科学等西方价值观的引进,鲁迅等知识分子们发现仁义道德的核心是吃人,才有了“人”的复活和觉醒,再次提出捣毁儒教和“孔家店”,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土崩瓦解。文革时孔子再次遇难,首都红卫兵的造反干将,蹿进孔林,砸孔子雕像,将孔子墓掘地九尺,把76代“衍圣公”孔令贻的坟头刨开,撒骨扬尘。孔子被送上历史的审判台,进行缺席审判,狂遭口诛笔伐。

历代帝王和“四人帮”等,把孔子作为手里的道具与木偶,根据需要,把他的脸或涂红,或涂白,有时加官进爵,有时无情横扫。中国社会的政治哲学是儒显法隐、儒表法里。尊孔尊儒,只是一种骗老实人的说法而已。孔圣人居于庙堂之高,只是一个泥塑的木偶人,而韩非子在背后牵着长线,操纵着木偶的动作。儒教徒都是书呆子,政坛上长袖善舞的都是阴谋家,只会注经的儒生在朝廷里不过是一堆花瓶。孔庙中高高在上、万世师表的圣人,其实是最寂寞的人——他说的话被千万人学习,却没有人当真。主宰中国两千年政治的,不是孔夫子,而是韩非子,中国实行的是“秦政”。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客观地看,孔子好学博闻,如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从师襄子学琴深究乐理,问礼于老子,辨识土怪坟羊,防风氏骨节,肃慎之矢等,创立了儒家哲学思想“仁”,治国平天下也有一套,政绩也很突出,但终敌不过齐人的美女好马。孔子最突出的贡献,还是打破官学传统,兴办私学,删定传承文化经典,留下了一部《论语》,卓越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批精通六艺的人才。用现代标准衡量,儒家思想僵化保守,排斥异端,消极落后,缺乏进取心和拼搏精神,轻视自然科学,轻视经商,他眼里就没有个体“人”的存在。从儒家思想中根本疏导不出民主规范,儒家的道器观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孔学之兴,何尝救了中国,所以,近代科学与我们这个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失之交臂。恰恰相反,儒学至今仍板结着国人的思想。中国历史塑造了这个形象,这个形象反过来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现在,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治社会、伦理治国已经结束,只有扳倒孔子这尊封建偶像,肃清儒家思想危害中国社会的毒素,批判地继承孔子思想,把跪拜在圣人像前顶礼膜拜的人们唤醒,把民主、自由、法制、人权思想根植人心,中国才会大有希望。至于“四人帮”给孔子所泼的脏水,掩着鼻子一笑置之可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