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点评“人口问题:错误改革开放观的催化剂和解毒剂”

火烧 2009-06-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人口问题与改革开放观的争议展开,质疑将人口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的逻辑,同时对美国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计划提出质疑,强调人口多并非必然导致经济殖民,呼吁理性看待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

人口问题:错误改革开放观的催化剂和解毒剂 

点评:这个标题颇能诱惑人,颇能诱惑乌有网友,原因就在于出现了一个“错误的改革开放观”。很多网友可能会想,这个人既然认为“改革开放”是“错误”的,那观点肯定是有道理的。事实果真如此吗?单就这个标题而言,它已经蕴涵了这样的一个逻辑关系:现在的“改革开放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的“人口问题”。这个标题貌似站在批判“改革开放”的立场上,实际上又将现行的“改革开放”的问题转嫁到“前三十年”身上。总之一句话,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前三十年”的“人口问题”逼迫而成的。】
 
    在一定意义上讲,易富贤先生《美国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计划曝光》一文是冲着我来的,因为我在强国论坛上不止一次地在水寒(易富贤)关于人口的帖子下发言:茅于轼和南方周末为《大国空巢》鼓噪,目的就是把中国锁定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大国的地位上,永久充当美国的经济殖民地。【茅于轼、《南方周末》固然不是好东西,但他们说的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如果蒋介石说了一句“人是需要吃饭的”,那么“吃饭”是不是就成为罪恶了呢?再说了,蒋介石还时常将三民主义挂在口头上呢,某些人不也是常将社会主义挂在嘴上吗?他们难道不可以披件“马甲”吗?《南方周末》有一段时间不是非常关注民生吗?动机如何且不论,难道关注民生不应该吗?难道关注民生本身也是错误的吗?】易富贤这篇文章最后一段说:“全球都在享受中国的人口红利”,跟我说的“充当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其实是一个意思。【这里的“全球都在享受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好,“充当美国的经济殖民地”也好,都是“果”,都是“改革开放”、都是“买办经济”的恶果。跟人口多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人口多就要去给美国当奴隶吗?人口多难道我们不可以通力协作吗?我们不可以扩大内需吗?难道我们不可以用更多的人力去搞创新吗?去搞科研吗?去探索未知领域吗?去开发外太空吗?至少,多派遣几个志愿者向其他国家免费教授汉语总可以吧。】也正是美国人终于想通了,他们当年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计划才有可能曝光。【怎么曝光的本人不清楚。即便是美国人自己解密的,但“美国人终于想通了”这句话还是颇值得玩味的。究竟“想通了”什么?难道美国人“想通了”外国人多对本国就是好事吗?难道美国人“想通了”外国人越多就越会来当美国人的奴隶吗?我想,美国还没有笨到如此程度吧!美国人即便“想通了”,也是“想通了”如何去开动自己的宣传机器去给外国人洗脑,让他们主动地、心甘情愿地来当自己的奴隶,也是“想通了”如何动用自己武力必要时胁迫外国人来充当自己的奴隶。但我认为,如果是美国人自己解密的话,恰恰预示着其他国家的人民面临着死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是美国人自己解密的话,意味着美国已经成功地寻找到了必要时一举摧毁他国人口的致命武器,个人猜测,很可能是“基因武器”。换句话说,美国人的“基因武器”很可能已经步入了实用阶段了,可以随时让自己不喜欢的国家神不知鬼不觉地从这个星球上消失。】坦率地讲,我批茅于轼和南方周末,也有讥讽易富贤之义,只不过因为不清楚此人底细,不便直言而已【不错,茅于轼在人口问题上是同易富贤观点一致。还是那句话,不能因为蒋介石要吃饭,我们就不吃饭了。在这里顺便说一句,有网友提到易富贤住在美国,这根本不成任何问题。茅于轼还住在中国呢?那些大大小小的汪精卫们不仅住在中国还是冠冕堂皇的“先进代表”呢,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为美国效力。为什么住在美国的易富贤就不能为中国效力了呢?当然,这样类比有点侮辱易富贤了,但颇能说明问题。】。因此,对这篇文章,我从道义上有责任加以答辩【对你这篇文章,本人深有同感,故有此文。】。但由于目前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和精力这样做,所以我将自己早些时候关于这个问题的一封内部通信发出来,供大家参考(内容有所删节和调整)。无须讳言,我对美国对计划生育的真实态度需要再思考。但是,易富贤这篇文章对于他对计划生育的批判几乎没有帮助。请看下文:

    人口问题:错误改革开放观的催化剂和解毒剂

    对于这种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我在强国论坛上的基本斗争策略是:(1)抓住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批驳水寒(在美国的易富贤)【人口多对环境资源构成压力,这是现实。但有压力就会有动力,就会迫使我们创新,寻求新的解决之道。退一步讲,即便没有创新,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人口数量呢还是来自某些人的“贪婪”与“穷奢极欲”?单就耗电量而言,100个工薪阶层的普通人的耗电量能跟一个住在豪华别墅的阔佬的耗电量吗?】。他开始以美国、日本等国为例说人口密度大并不一定形成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我反驳说这些发达国家是靠转移其它国家自然资源养活现有人口的,本国境内资源消耗型产业很少【且不说人口多,可以腾出更多的人来创新,发掘新能源。看看中国的能源消耗,究竟有多大比重是用来供养本国人的?即便我们不学美日掠夺他国的资源供养自己的国民,那我们好好地利用我们自己的资源供养自己的国民总可以吧,为什么就要奉行这种“买办经济”用我们的资源来供养美日呢?来加剧我们的资源压力呢?如果没有了向外输送资源,即便没有新能源,我们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会是目前这个样子吗?】。他后来又说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资源利用水平低造成的,我反驳说中国资源水平低是现有产业结构造成的,是片面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造成的,而这种选择正是人口高速增长和就业压力造成的。【“而这种选择正是人口高速增长和就业压力造成的”这句话就是本文的核心!你甚至认为目前的“改革开放”在此形势下就是必然的,至少你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参见你后面的有关文字)。但我要说,你的这个观点是极端错误的。第一,什么是“就业”,难道只有进入工厂给资本家打工才是“就业”,而“上山下乡”,改变祖国的面貌不是“就业”?整修农田水利不是“就业”?第二,即便按通常的理解,只有进入一家工厂、单位才是“就业”,在公平的分配制度下,一家有一人就业,就可以解决一家的温饱问题,那其他人不可以去学文化、搞研究吗?不可以去探索、推广新技术吗?为什么不可以去研究尖端技术呢?为什么就一定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呢?当然,本人并没有否定“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意思,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还是必须的、必要的。】(2)抓住茅于轼和《南方周末》大力吹捧易富贤这一事实提醒左派【茅于轼、《南方周末》大力吹捧易富贤,易富贤就必然同茅于轼、《南方周末》是一路货色了?按你的逻辑,当年林彪声嘶力竭地吹捧毛泽东,是不是毛泽东就跟林彪一样了?而如果有个王八羔子喊了你一声好兄弟,你是不是就成了王八羔子了?显然不是,这样浅显的道理都没有搞明白就要给别人“正误”,未免有点荒唐。不错,毛主席是说过此类的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但本人理解,这应该是指本质,而不是指表面。如,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赞成三民主义,国民党也赞成三民主义,只不过国民党是口头上赞成而已。再如,现在那些洋奴伪自由派动辄高呼“民主”,我们能反对民主吗?不能,岂止是不能,我们不仅不反对民主,我们还热切地期盼民主,我们反对的是这些洋奴伪自由派借“民主”的幌子肢解国家。】,放弃计划生育将会导致将中国锁定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大国的地位上,让中国永久地充当美国的经济殖民地。【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参加前文。】

【没有精力再一一点评,希望作者不要钻进牛角尖,将一切问题往人口上归结,那是“资改派”忽悠人民最方便的一招。】
    
    实际上,在当前中国,关于人口问题的争论有深刻的政治背景,是否坚持计划生育与是否反思改革开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错误改革开放观的形成与人口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错误的改革开放观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片面鼓吹发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比较优势,其所以被采纳,固然与林毅夫、蔡昉、李周等人的鼓噪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前三十年的重工业基础为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前三十年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人口的高速增长在造成了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为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本的迅速积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的确也是一种人口红利。如果清醒地看到这一点,改革开放就不会往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道路上发展。然而,许多经济学家犯了制度决定论的错误,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归功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最高决策者们则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结果导致中国在激流中越陷越深,到如今可以说已经走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边缘上。

    然而,世界是辩证的,人口问题如今又成了一条套在错误改革开放观脖子上的绞索: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必然会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难以为继,人口老龄化也将使私有制占主体、收入两极分化的局面难以为继:一方面,如果不改变两极分化的局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将无法养老。另一方面,如果不改变私有制占主体的局面,就难以推进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如果不改变两极分化的局面,就不能使全体人口受到良好的教育,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此外,计划生育的反对者还振振有词地说:一胎化政策将导致外无御敌之兵,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各顾各”思维的产物。

    面对这种局面,正确的选择当然是:在生产力层面,发展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在生产关系层面,拨乱反正,重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意识形态领域,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批判极端个人主义。

    但是,这势必要侵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他们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本能,也要改变计划生育政策。我深信:茅于轼和《南方周末》就是秉承美国的意图,试图把中国锁定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大国的地位上;我深信:蔡昉等人口学者就是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本能而主张改变计划生育政策的,尽管这种既得利益未必是个人利益,尽管他们未必有主观上的自觉。(另外,这几年我一直觉得林毅夫当年抱着两个篮球从金门岛游过来的事情有点蹊跷,总是联想起经济杀手的传说)至于左派反对计划生育,有的是小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然,有的则是局限于现有的经济社会环境打算盘的表现。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