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罗京英年早逝,关文革鸟事?

火烧 2009-06-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质疑罗京早逝与文革无关,指出其寿命在新中国环境下已属高龄,同时反驳文革导致人才断代的说法,强调时代发展与个人责任,而非历史事件直接关联。

罗京英年早逝,关文革鸟事?

   

野猪网友写了个帖子,“‘文革’导致的‘断代’原因,现在的中青年人其实身兼两代人的使命,工作强度加倍,新材料日新月异,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来不及适应就成为角色,如同机器零件,拧上去了转也得转,不转也得转”。  

   

我就纳闷了,罗京早逝和文革有什么关系,这不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事吗?  

   

罗京今年四十八岁了,和解放前的人均寿命期望值35岁相比,已经多活了13年了,和文革结束时的69岁相比少活了21年。如果罗京生活在人均寿命期望值是39岁的非州,他也已经多活了近10年。可以看出,我们之所以感到罗京是早逝,是因为他生活在新中国,而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使得中国人的寿命期望值从35岁上升到69岁。如果罗京生活在解放前或者是现在的非州,人们会感到他高寿了,寿终正寝。  

   

至于说“文革”导致的人才“断代”更是胡扯。我四十五岁,是文革时期的红小兵,记忆中48岁的罗京应该是红卫兵了。按照右派现在的观点,罗京最佳成长期正好在文革时期。难道野猪网友是想说“文革”培养出了罗京这样的“英”才,而文革后却没能培养出这样的“英”才,所以才使得罗京“其实身兼两代人的使命,工作强度加倍,新材料日新月异,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来不及适应就成为角色,如同机器零件,拧上去了转也得转,不转也得转”以致于累死的吗?  

   

假设文革的确培养不出象罗京一样的“英”才,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小孩子从七岁开始上学,那么改革开放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英”才已经三十七八岁了,难道三十七八岁以下的这么多代“英”才,就不能从罗京手里接过重担,以致于活活地把他给累死了?  

   

死人的事是经常地发生的。我大娘家的大姐姐是五十多岁死的,大娘家的二哥是四十五岁死的,他们虽然算不上什么“英年”,但早逝总是可以算的,难道也和文革有关?因为农民的种地技术还没有听说能够断代的。  

   

死了也就死了,我们表示悲痛,别动不动地就和“文革”扯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