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提倡民族主义怎么了?民族主义是生存之主义

火烧 2009-05-09 00:00:00 思潮碰撞 1033
文章探讨民族主义的定义与现实意义,强调其作为生存之主义的重要性,分析民族主义的客观存在与哲学思考,指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必要性与价值。


  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现代社会,全球一体时代,很多人似乎对民族主义谈之色变。当一谈民族主义就会有一些学者蹦出来,大呼这是历史倒退,碍于现代文明社会之中华发展,民族主义是洪水猛兽。最近《中国不高兴》这本热销书,又呼出民族主义,掀起风波。民族主义到底是什么?恐惧者如袁伟时等认为,在中国迅速融入国际社会之际,民族主义逆流又现高潮,是妖魔化中国。他认为,法治的中国,自由的中国,民主宪政的中国,多元文化同生共育、争妍竞秀的中国,这是中国人通往梦寐以求的民富国强的康庄大道,又是中国人和谐生活的制度平台。不要让极端思潮再次把中国引向歪路。


  对于民族主义看法不同的核心主要是:反对者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对外进攻性的僵化思维,不适合于现在之社会历史世界性潮流,是狭隘的生存观念。支持者认为,民族主义最现实的意义是,在当前中国思想文化方面买办意识和殖民文化早已沧海横流,弄得整个社会是非善恶美丑颠倒。夺取政权和颠覆政权,都要先做意识形态工作,这是个普世规律。所以不弘扬民族主义,国倾在即。必须坚持民族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才是生存之根本。这两种看法出发点,都是基于现实的或历史过程中上去理清脉络。民族主义在文字概念下用现实多元化的事件支撑的基础上被定义。如人们以自身地区性的经验来定义民族主义。这样辩论求证下来,必然是一个未知解,不过是在对事件的看法上的曲同。笔者认为民族主义应该上升到一个层面的理解。其更具终极性的。而不是停留在形之下。对民族主义进行形之上的哲学思考。


  第一, 民族是客观存在,是人类的自然选择。


  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多源于希腊文ethnos,意即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其实在汉语里,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高逸传·顾欢传》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语句。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对“民族”一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现象上,并没有对民族进行根源性的的探讨。只是说民族的特征。以这些归纳的民族特征性去理解民族,然后又在这个定义上,去推导民族主义。所以就会在现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部分人认为民族主义是洪水猛兽。是碍于人类文明社会大发展的。民族是怎么存在的?是怎么生成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这个基础去理解民族,才能认清民族主义的善恶好坏。


  《易经。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世界本是宇宙之造化,世间万物乃是天地之化育。唯物论首先肯定的是一种存在,即万物是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肯定物质的第一性。然万物存,必然是有存在其根本,这或者就是物之本身。如无本身之存在,何来宇宙之大运动,人世的林林总总。《黄帝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因此民族也是一个客观存在。孙中山先生说,民族是由于天然力造成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历史环境中天然形成的族群,所以有着独特的自然与生命观,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我们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传承、发展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华夏族是当今汉族的主体,是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源泉。从时间与地理位置上说,我们的民族是约距今7000年到10000年以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出现农耕部落,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黄帝部落,与其南面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经常发生摩擦.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由此产生. 华夏民族产生于东方特定的历史与自然环境中,具有独特性质,是真切的客观存在的,是自然的天然选择。同样西方各民族也是在特定地理与历史环境中生成的,也是自然力的造化结果。


  第二,民族主义是民族否定性存在的必然选择


  唯物哲学讲,万物存在之基础,因于不同之性状,性状不同则自成为万物之本身。在唯物辩证观里,视为否定性。在否定存在下,对物之定性。存在之物,才有了自然物种之间的多样化;在否定下才有了《千金药方》曰:天地之性,以人为贵,人之可贵,莫贵于生。才能比较人与万物之性,得出人之可贵。毛主席在《矛盾论》里说: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民族也是在一定的地理与历史环境下天然形成的,世界各民族也各有不同之性状。有句俗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为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独一无二性。天然力形成的世界各民族本身各自不同之性状,用矛盾论看,是在彼此否定性下才成为各种民族自身存在运动基础。民族往往与种族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使得民族有了更易识别的标签。民族否定性的存在也揭示了民族生存的基础之所在。简单的讲,民族的特定性状不存在,这个民族就消亡了。只有在矛盾的否定性下,民族才能去生存运动。这种否定性是天然的,客观的存在事实。民族的否定性存在,就是要以民族本身为根本出发点。


  否定性,是民族存在的根本。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与它民族相处的过程,都是民族的生存运动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处都是在斗争与妥协下进行的。在民族之间生存博弈中,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就要坚守否定性下民族存在的基础,这种存在天然的选择了对这个民族信仰。在当今的语汇概念下,就是民族主义。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里说: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民族主义,就是对这个民族性状的认同与坚守,对这个民族有一种骨子里的信仰,获得一种天然的生存力量。在现实中表现中,民族主义主要是由民族精神与民族文明架构。在华夏民族经历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一直秉承对祖先的敬拜,忠诚于民族信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正是由于民族主义使得中华民族,数难危亡,转危为安。使得“宇内各族,世界侨属,齐献瓣香,恭祭先祖。历万万代,共众芳之所在,固信美而永驻。”《炎黄赋》(范曾)使得这种民族的信仰与生存的力量支撑这个民族走到今天。“炎黄脊梁遍列九州,姓氏血脉,扬辉全球。”《炎黄赋》(范曾)。

  第三,民族主义是生存之主义


  民族主义是伴随人类种群生存发展而自然依附存在的,它本身并没有狭隘或恐怖的意义,也不是一种阻碍人类交流与发展的原罪承担者。《朱子语类》:  天下无无性之物。盖有此物,则有此性;无此物,则无此性。民族主义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生存权力的信仰。如果没有民族主义这个民族信仰支撑的核心力则这个民族必然失去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权力,这个民族消亡。所以民族主义是生存之主义。


  民族主义是生存主义主要表现在它生发承载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在对自然与其他民族的生存博弈中,弘扬民族主义,发扬民族精神,给这个民族无限力量,激发了无穷智慧。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文化大国。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民族精神传承。从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到后来传说大禹治水都表明我们这个民族有着与自然不屈不挠斗争的勇气与伟大的智慧,还表明我们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传统。与自然界的斗争并与其和谐相处是民族主义的一种生存范式的表征。中华民族为了更好的改造自然,优化生活;在民族主义核心力的凝聚下,激发群体智慧,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中华悠久灿烂文明,成为四大文明古国惟一延续繁荣的文明。民族主义在华夏民族精神上的体现,从来不是工程师化或者科学主义的对自然毁灭性的掠夺,不是一种扩张性的对其他民族消灭。中华自古就是以和谐立世,提倡仁者爱人。中华在帝国时代,也鲜有对其他种族的灭绝,主动的对其他民族杀伐掠夺。华夏族崇尚休养生息与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中华民族尊尚祖先与圣贤;炎黄子孙无论走到那里,行的先圣礼仪,吟唱的是唐诗宋词。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忠诚性格;华夏子孙身上表现出天地自然合一的哲学性气质,中华儿女表现着勤劳勇敢乐观积极的生活状态。


  民族主义的生存核心力量表现最突出的是在民族危难时。民族主义生发出的优良的民族精神,树立这个民族生存的旗帜和鼓起斗争的勇气。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在抗击自然灾害时,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精神,体现出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华夏儿女不断的驯服着狂放不羁的黄河长江。中华民族也总是受到外夷蛮族的骚扰与进攻,自古我们就有保家卫国,坚决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视死如归的英雄传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些都渗透到这个民族文化的骨子里,吟唱在这个诗歌的国度国民的灵魂深处。在晚清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等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告,为民族生存作出坚决的斗争。挽民族危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没有民族主体意识的满清推翻,给帝国主义侵略者以重创,救中华民族于千钧一发。在抗战时期,以民族战线全体国民响应,激起中华民族团结抗击外来侵略者的热情和斗争到底的决心。毛主席高扬民族主义,团结整个民族抗战。 “一切共产党员须知:我们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必须坚持这个统一战线。现在国难日深,世界形势大变,中华民族的兴亡,我们要负起极大的责任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团结到底》最终在共产党与各党派的无数仁人志士的带领下打赢了这场民族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立了新中国,开启现代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第四,民族主义的现实困境


  民族主义是生存之主义,这是民族主义本身内在性决定的。一个民族以自己的生存为根本出发点这是无可厚非。从哲学意义上讲,只有具有了民族主义,这个民族才不会消亡于世界。民族主义在它下面生发出很多民族精神的。比如与自然坚强不屈斗争精神、爱国主义等等。民族主义是生存之主义,以自己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并不能简单的理解存己就一定要亡它;认为宣扬民族主义就是要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为了自己民族的存在就一定去消灭其他民族,成为法西斯化。认为弘扬了民族主义就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开历史的倒车。似乎是西方人抛来的逻辑。《中国不高兴》谈到中国国家利益问题,有些人表现出美欧对中国的一贯态度,说"民族主义"情绪抬头。美欧媒体异口同声地谴责中国民众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这样的逻辑是很僵化的,或者说是脑袋机能机械化了。在现实表现中,民族主义是生存主义不一定攻击灭亡其它民族。民族主义存在本身没有主动的攻击性。其实存与亡也是一个辨证的命题。民族主义与法西斯并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法西斯是一种近代特定时期的政治与军事表现。现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不但没有强烈的反对,还把购买美国货立法。这里可以看出西方对待民族主义也是双重标准,变性定义。一边对新兴国家的民族主义的恐惧万分,一边在其国内又是大赞民族主义,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是生存主义,一定要知道民族主义到底是什么?历史已经证明,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震颤环宇喊出的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就是对民族主义最响亮的回答。现在世界情况复杂,比较微妙,丢掉民族主义,找不到中华民族存在的方向感,中华民族就会被瓦解。现在国内出现一大批西化洋奴,外谄媚于洋人,内做有损中华民族的勾当。正是民族主义的被误解,被妖魔化的结果。毛主席在《是友谊还是侵略?》说“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 “艾奇逊们心中有数,所谓“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是有来历的。”现在西方对民族主义的态度,笔者认为应该也是有来历的。当然笔者并没有敌视情绪,站在冷战的思维上去看,并不反对现在国家间交流合作,但合作要有原则立场。但国内某些人对民族主义谈之色变,只是鹦鹉学舌,没有看清问题的本质。民族主义是生存主义的根基被铲除,必然面临着亡国灭族之危险。


  参考资料:
  1、《当前中国民族主义逆流管窥》 袁伟时
  2、《中国不高兴》
  3、《孙中山文集》《三民主义》
  4、《毛泽东选集》(二、四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