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为你一口气回应了二千余言,我大体帮你总结了一下,主要观点就是两点:
第一,你认为战术优于战略,并十分有把握地断定蒙古人的“胜利纯属战术的胜利”,还以毛泽东为例,说他“就是长期、反复阅读《史记》《二十四史》等古诗词籍,但很少听说毛泽东反复阅读《孙子兵法》的”,来证明毛泽东重视战术胜过战略。
第二,你认为《论语》《老子》《周易》《孙子兵法》等等都是无用的,“除了读的摇头晃脑外,其实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特别是说《周易》“除了用来算命外,还能干什么?而且算命都算不准。”
现在,我就你这两个主要观点答复如下:
第一,我非常惋惜地告诉你:一是成吉思汗横扫天下不仅有高超的战术,更得益于高超的战略,英国军事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得十分清楚:“在中世纪里,战略的最好例证不出在西方,而是来自东方。公元十三世纪,对于西方战略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时代。其所以显出光辉,是因为蒙古人难欧洲的骑士们充当教师,使他们在战略方面得到了有益的教训。蒙古人所进行的各次战争,无论作战的规模和艺术方面,在突然性和机动性方面,还是在战略战术上采取间接路线的行动方面,不仅不会逊色于历史上的任何战争,甚至于还要超过这些战争。”(见《成吉思汗兵法研究》第64页,胡泊,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7月)我国台湾的著名战略学者钮先钟同样认为:“蒙古人之所以能创建旷代武功,除军事组织优良、将士奋勇用命外,其战略之卓越更是重要理由。蒙古军战略创始者即为成吉思汗,基本观念即为‘大迂回’”(见《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新论》,钮先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第278页)二是毛泽东喜欢读史书不假,在军事上注重《孙子兵法》更是真。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在一封致叶剑英等人的信中说:“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见《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57页)毛泽东到底更重视战略还是战术,单独强调提出《孙子兵法》又意味着什么,答案很明显。
第二,你说《论语》没用,不妨先听听下面人的亲身体会吧:一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涩泽荣一说“我觉得,遵循《论语》的箴言进行商业活动,能够生财致富。”(见〈论语与算盘〉,涩泽荣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二是日本著名企业家北尾吉孝自述“对照我自身的经验,我认为中国的古籍中蕴含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并说“在反复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总会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将〈论语〉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才使我这个凡夫俗子取得飞跃性的进步。”(见〈从中国古籍获取不可思议的力量〉,北尾吉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3页)这些简直与松下尊孙子为“天下第一神灵”,认为“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如出一辙啊!当然还有很多。我之所以光引用日本人的话,是想难道日本人发财了成功了为啥尽要把这功劳记在我们中国古人孔子、孙子身上,没听说中国的哪家古籍出版社为了感谢他们的宣传给他们送广告费呀?或者是他们这些人真相信了是我们中国人的后代,使尽宣传“老祖宗”?不然没道理啊——还是请我们的“1.5个好汉”告诉我们答案吧。
你说〈老子〉没用,我又得问你了:蒙牛集团总裁根生称“我最推崇老子的思想,精神上受老子的”是不是这头“牛”是当年老子出关时骑的“青牛”呀?海尔集团局主席张瑞敏对《老子》推崇备至,曾经读过无数遍,认为“‘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他也不姓“李”啊,凭啥像唐朝皇帝们一样把老子认为祖宗推崇备至呢?最有意思的是,法国阿尔斯通总裁安南·博格到中国前,就找人教他老子哲学,他说:“在中国做生意,要懂老子。”一老外凑什么热闹嘛,不知道中国还有多少“好汉”不承认老子呢?“懂老子”想从“1.5个好汉”那赚钱我看比难于上青天呀!(以上观点参见《老子的财富:经营的高境》《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道与企业管理》,之所以把这些观点的出处省略点,是我突然想起阁下这三次评论说什么从不说出处,自言自语,我也就想稍稍偷点懒啦,想来不会见怪吧。当然啦,要不相信,我可以待会还是像上面一样去详细标明第几页)。
第三,你还说《周易》“除了用来算命外,还能干什么?而且算命都算不准。”看来阁下对《周易》的认识也仅仅是听说能算命而已,难道没听说“善易者不占”(孔子语)吗?首先我得问你这个自称“搞科学的”一个简单的问题:能促成我们今天在网络上如此沟通的最应该感谢谁呢?是比尔盖茨吗?当然算!在往前推,最早的恐怕得是计算机运算基础“二进制”发明人数学家莱布尼茨吧!而正是这个人曾称伏羲即《周易》的第一作者为“科学的始祖”,并且在临终前即1716年,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的自然神教”中诚实地宣布他的二进制源于《易经》。(见《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胡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38、155页)我再问你: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教授在他被封为爵士的时候,为什么要选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徽章?仅仅是为了好看吗?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都对《易经》很浓厚的兴趣,以《易经》的哲理来探索某些物理定律是否定可以突破?(见《周易十讲》,胡道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至于《孙子兵法》的作用,你最关心的不是要战例证明吗?我要告诉你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并且在你认为可读的《史记》中明确记载他在征战中以孙子的军事思想作为指导。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背水一战”后他告诉诸将,他运用的是《孙子兵法》“陷入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见《孙子兵学大典》(第六册)之“兵家承继”部分第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至于其他的更多的例子在这本书有不少,可读之。
在此申明的是,因为今天主要是答复你,所以上面给的实例都是按你“好汉”的标准要“实用”的标准来举的,企业家、科学家嘛,这不都符合你的标准。当然,这也是挂一漏万。至于在你认为“无用”而我们认为“有用”而且“有大用”的社会科学领域比方政治、外交、等方面上的例子就更是举不胜举了,其中对我们精神上的“大用”对你来讲或许是难以体会到了!
对于你之所以坚持你这样的观点,我想,事实上是你的思维已经被“西化”了,完全按照今天所谓“科学”实际上是“西方科学”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如果再加上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今天提到的这几部经典学习的不深入,(对《孙子兵法》方面的认识又缺少军事学系统学习),存在这些偏激看法是很正常的。对此,我不想展开说了。你可以去读一下2001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林教授等十个学者签名所作的《“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对你的思维自省或许有所帮助。并且,我也没有奢望,经过这一两次交流,就能改变你多少看法,只是提醒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持如此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在没有较深入地学习和体悟了它们的基础上就如此偏激。(想起来了,要告诉你的是于丹也根本不是论语专家)同时,谢谢你的提醒,我不是你所想当然地仅仅是从故纸堆里的“老学究”,西方的有益的东西我从来不会放过。你毫无理由地认为我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事实上我根本没提过这个观点,我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张岱年所提倡的“综合创新派”的一员呢?是不是?
最后,感谢你的评论和回应。第一,虽然我和你相左的地方太多,但并非完全没有相通的地方,你也提醒了我们力图“为往圣继绝学”的人,一定要尽量让哲理的玄妙的学问注重应用,使其更好更多地造福于中国造福于世界。第二,你也让我知道,你不仅仅是你一个人,持你对国学这种态度的人不少,你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真是“任重而道远”啊!匆匆成文,文字上的不妥在所难免,思想方面应该表达清楚了,至于言辞过火处也请善意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