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模仿秀“白日依山读《红楼》”
文章从社会结构角度分析《红楼梦》与其他名著的关系,探讨甄士隐与贾雨村的隐士文化及人物命运,揭示四大名著的对立统一关系。
超级模仿秀“白日依山读《红楼》”
大家好,《红楼梦》大家都研究过了,今天咱们从另一个角度再侃侃这部“奇书”。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咱们一提《红楼梦》就会想到四大名著,而不是五大名著,三大名著。有人喜欢把《金瓶梅》和《三国》《水浒》《红楼》《西遊》并称“五大名著”,这种提法对不对?咱们来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三国》,《水浒》,《红楼》,《西遊》描述的都是咱们这个社会。但《三国》是“官”,也就是统治阶级眼里的社会。什么与官是对立的?“匪”!《水浒》恰恰是通过“匪”的眼睛去观察这个社会的。同样,《红楼》《西遊》又分别通过“人”和“神”向我们讲述了社会。《红楼》是人,《西遊》是神。《三国》《水浒》《红楼》《西遊》分别通过“官,匪,人,神”这四个既对立而又统一的群体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和面貌。揭示的同时也建立了《三国》《水浒》《红楼》《西遊》这四部名著的对立统一关系,使他们形成为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反映社会的基本结构和面貌的只能是这个社会里的正常人,《西遊记》里是正常“神”。官匪也好,人神也罢,他们都不是变态的。“木子美”眼里的世界不能代表社会的基本结构和面貌。越是没有历史,社会知识的人越爱说“我算把这社会看透了!”能看透么?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仅次于宇宙和生命。所以其它作品无法再与四大名著放在一起了。
咱们草根当然看不透这个社会。不过好在有“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石兄给我们做了些许线索。我们寻其线索而上下求索。石兄见到第一个凡人是甄士隐。甄士隐这个名字的来历是众所周知的。“不就是把真实的事情全都隐瞒了么!”。那么他到底隐瞒了什么呢?曹雪芹先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隐士”的呢?这还要从这甄士隐说起。
[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 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 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大家都注意到了他叫甄士隐,但往往忽略他的真名,他叫“费”,直呼其名就是甄费,说白了就是真是个废物点心。可就这么个废物点心却又家中虽不甚富贵,每 日只以观花修竹, 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神仙一流人品,人品真的好的很呀。可是作者却没有向读者交代他的经济来源啊,而且看上去他似乎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曹雪芹在这给了我们个很耐人寻味的补充“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 膝下无儿,只有一女”。按照封建传统观念可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呀!甄士隐无子,绝后!这在封建思想中可是一恶报。而其后他又天灾人祸都赶上了。这种写法难到是曹雪芹“好人不得好报”的“愤青”思想作怪么?咱们现在追寻一下这些“神仙一流人品”的隐士们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先来看一看他交往的人,和他有共同语言的人,“贾雨村”。贾雨村这个人大家是了解的,而这又是曹雪芹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呀。把甄士隐和贾雨村放在一起,不就等于曹雪芹已经给甄士隐归了类么。如果大家还不明白的话就请再去看看贾雨村。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 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 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贾雨村到底有没有贪酷之弊大家都心里有数,但看看他因贪酷之弊被撤职后,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 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好一个“仍是嘻笑自若”,好一个“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好一个“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这不又是一个嘻笑自若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的隐士嚒?这里不尽交代了隐士们的经济来源,也交了一切。这时候的贾雨村不又是一个甄士隐么?而且从前面的甄士隐已经暗暗预示了贾雨村的宿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可见曹雪芹对那些虽不甚富贵却不必劳作,而又有钱高雅的所谓隐士是知根知底的。
大家好,《红楼梦》大家都研究过了,今天咱们从另一个角度再侃侃这部“奇书”。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咱们一提《红楼梦》就会想到四大名著,而不是五大名著,三大名著。有人喜欢把《金瓶梅》和《三国》《水浒》《红楼》《西遊》并称“五大名著”,这种提法对不对?咱们来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三国》,《水浒》,《红楼》,《西遊》描述的都是咱们这个社会。但《三国》是“官”,也就是统治阶级眼里的社会。什么与官是对立的?“匪”!《水浒》恰恰是通过“匪”的眼睛去观察这个社会的。同样,《红楼》《西遊》又分别通过“人”和“神”向我们讲述了社会。《红楼》是人,《西遊》是神。《三国》《水浒》《红楼》《西遊》分别通过“官,匪,人,神”这四个既对立而又统一的群体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和面貌。揭示的同时也建立了《三国》《水浒》《红楼》《西遊》这四部名著的对立统一关系,使他们形成为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反映社会的基本结构和面貌的只能是这个社会里的正常人,《西遊记》里是正常“神”。官匪也好,人神也罢,他们都不是变态的。“木子美”眼里的世界不能代表社会的基本结构和面貌。越是没有历史,社会知识的人越爱说“我算把这社会看透了!”能看透么?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仅次于宇宙和生命。所以其它作品无法再与四大名著放在一起了。
咱们草根当然看不透这个社会。不过好在有“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石兄给我们做了些许线索。我们寻其线索而上下求索。石兄见到第一个凡人是甄士隐。甄士隐这个名字的来历是众所周知的。“不就是把真实的事情全都隐瞒了么!”。那么他到底隐瞒了什么呢?曹雪芹先生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隐士”的呢?这还要从这甄士隐说起。
[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 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 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大家都注意到了他叫甄士隐,但往往忽略他的真名,他叫“费”,直呼其名就是甄费,说白了就是真是个废物点心。可就这么个废物点心却又家中虽不甚富贵,每 日只以观花修竹, 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神仙一流人品,人品真的好的很呀。可是作者却没有向读者交代他的经济来源啊,而且看上去他似乎是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曹雪芹在这给了我们个很耐人寻味的补充“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 膝下无儿,只有一女”。按照封建传统观念可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呀!甄士隐无子,绝后!这在封建思想中可是一恶报。而其后他又天灾人祸都赶上了。这种写法难到是曹雪芹“好人不得好报”的“愤青”思想作怪么?咱们现在追寻一下这些“神仙一流人品”的隐士们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先来看一看他交往的人,和他有共同语言的人,“贾雨村”。贾雨村这个人大家是了解的,而这又是曹雪芹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呀。把甄士隐和贾雨村放在一起,不就等于曹雪芹已经给甄士隐归了类么。如果大家还不明白的话就请再去看看贾雨村。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 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 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贾雨村到底有没有贪酷之弊大家都心里有数,但看看他因贪酷之弊被撤职后,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 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好一个“仍是嘻笑自若”,好一个“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好一个“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这不又是一个嘻笑自若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的隐士嚒?这里不尽交代了隐士们的经济来源,也交了一切。这时候的贾雨村不又是一个甄士隐么?而且从前面的甄士隐已经暗暗预示了贾雨村的宿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可见曹雪芹对那些虽不甚富贵却不必劳作,而又有钱高雅的所谓隐士是知根知底的。
很赞哦! (1034)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