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政与反霸道--毛泽东的儒学实践
大仁政与反霸道--毛泽东的儒学实践(注:这是在米湾先生"以人为本的六种解释"文后的几个跟贴)
1) 米湾兄此文很有意义,在中西对比中体现儒家学说的优越性,引导大家进一步走近儒学。
仁政一词,好像国朝也曾使用,先帝曾言大小仁政,可见对此理念的赞同,表明虽是新中国,却也是这一旧传统的继承者。
2) 蒋庆先生提王道,康晓光先生提仁政,回顾60年共和国的历史,简单说就是对外“反霸道”,对内“大仁政”。
将马克思纳入儒学视野内考虑的就是大仁政,而与当年梁漱溟类似的看法归入小仁政。
神宗在位19年,变法未果,抱恨而终,时年38。其与三朝元老文彦博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3)
以下是引用求知在2009-1-19 8:54:00的发言:
与士大夫治天下,不等于治士大夫之天下。二者不必然相违背,此所以孟子曰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离娄上》 然而仁政难行,不在于此。在以仁心出之耳。
那段对话,意味深远,神宗满腔忧愤,而文的回答避实就虚,却也正中神宗的软肋,他们的问题非小仁政可解也。
4) 建国以来,具体政策时有变动,但其核心理念却是贯彻始终如一,也即大仁政与反霸道。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国老孔子及儒家左派传统1)《国语·鲁语下》
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
2)《左传》 鲁哀公十一年,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従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3)周公之典,即井田之法。
4)《孟子·滕文公上》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5)董仲舒 《乞种麦限田章》
《春秋》它谷不书,至於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於五谷,最重麦与禾
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
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
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
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又
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
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於
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於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
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
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
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於民。去奴婢,除专杀之
威。薄赋敛,省繇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6)王莽 井田圣制诏
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以虏逆贼且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7)王安石 上五事札子
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而为书具,为法立,而为利者何其多
也。就其多而求其法最大、其效最晚、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
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今青唐、洮、河,幅员三千馀里,举戎
羌之众二十万献其地,因为熟户,则和戎之策已效矣。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
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已行矣。惟免役也、保
甲也、市易也,此三者有大利害焉。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
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传曰:“事不师古,以克
永世,匪说攸闻。”若三法者,可谓师古矣。然而知古之道,然后能行古之法,此
臣所谓大利害者也。盖免役之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王制》
所谓“庶人在官”者也。然而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
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
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保甲之
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
非今日之立异也。然而天下之人,凫居雁聚,散而之四方而无禁也者,数千百年
矣。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苟
不得其人而行之,则搔之以追呼,骇之以调发,而民心摇矣。市易之法,起于周
之司市,汉之平准。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重,以通商而贯之,令民以岁
入数万缗息。然甚知天下之货贿未甚行,窃恐希功幸赏之人,速求成效于年岁之
间,则吾法隳矣。臣故曰:三法者,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
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保甲之法成,则寇乱
息,而威势强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8)由井田而授田而限田,至宋不抑兼并,而采安石之变法,官府由抑豪强而转为助贫民,是儒家左派策略的一大转变。
9)关于贫富分化的经济学解释,参考旧贴:note for 孟子 通功易事 章
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2)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適,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於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3)《孔子家语·相鲁》:“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
4)《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曷为帅师堕费郈?帅师堕费?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郈,帅师堕费。雉者何?五版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5)《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定公十二年:“齐来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孔子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景公五十年:“谴鲁女乐。”《史记·鲁周公世家》:“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史记·卫世家》:“(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去鲁适卫。”
6)“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7)1975年冬,反击右倾翻案风越演越烈,小平家乡广安县,养一只鸡是社会主义,养10只鸡是资本主义,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8)1976年6月13日,毛主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岁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唧唧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都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9)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圣人的“大过”
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3)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於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適,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其後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於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史记·孔子世家》
4)《孔子家语·相鲁》:“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
5)《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曷为帅师堕费郈?帅师堕费?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于是帅师堕郈,帅师堕费。雉者何?五版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6)《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定公十二年:“齐来归女乐,季桓子受之,孔子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景公五十年:“谴鲁女乐。”《史记·鲁周公世家》:“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史记·卫世家》:“(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去鲁适卫。”
7)毛主席说:“现在的道就是社会主义。”
8)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9)1974年2月22日,毛主席会见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10)1975年冬,反击右倾翻案风时的小平家乡广安县,养一只鸡是社会主义,养10只鸡是资本主义,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1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2)1976年6月13日,毛主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岁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唧唧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都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1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4)毛主席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
15)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6)(我的外婆)义安方吴氏说:“你要是回北京,我就过去住。去天安门,看看毛主席。要有什么,把(我的)骨灰带回来就是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