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谁的民主,以及民主为谁

火烧 2009-03-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民主的本质与实践,指出民主应为全民所主,但现实中存在黄牛党现象与民主程序中的差异。强调民主需兼顾理性与感性,无法统一‘好的生活’标准,需通过程序解决分歧。

现在真是黄牛党横行的年代。车票、戏票,甚至是汤圆。我们这里有一家传统汤圆店,前店后厂的模式,一到了元宵节,汤圆供不应求。总会从很早就有人在店的窗口前排队,等着购买新摇出来的汤圆。这时黄牛党就出现了,他们也排队,但一次就买个一二百盒,然后加价买给不愿意排队的人,或者实在忍耐不住的人。也许会有人说,他们付出了时间,替那些不愿意排队的人排队,因此,加价是他们应得的报酬。但请注意,他们是挤占了、排除了那些愿意排队人的正当权力。

春节的时候,街上的乞丐几乎绝迹。他们不是被遣送回乡,就是补放进救助站。春节之后,他们都纷纷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继续着与诈骗大相类似的营生。这期间,小偷一直也不休息。 

民主,是政治领域热议的话题。即使某人,他从来不参加人民代表的选举,但他也会谈论民主。很多人都的结论是,某国民主,而某国不民主。 

民主,应该说凡民皆可谈论之,凡民皆可主之,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力的人。

但,应该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谈,谈后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有了结论怎么实行,实行不了又怎么办。这些才是比较实在的,而不是仅限于一种比较。 

不能以牺牲情感和欲望来说明理性和正义。这句话,听起来抽象,但是我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红楼梦》中,相比于贾政们的理性,以及宝钗仕途经济学问来说,宝黛之间的感情更显其正当。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判断之中,并不绝对地说理性就是对的,而感性就是对的。 

感性告诉我们要“好的生活”,而理性和感性都无法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好的生活”。即使有一个“好的生活”的标准,那每个人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民主的问题就在于无法处理这样的差异。差异的存在,客观上至少导至了人以群分。 

如果就晚饭的主食吃什么,10个人里4个人主张吃米饭,3个人主张吃馒头,2人个人主张吃烙饼,1个人无所谓。如果用绝对多数表决法,无法得到结果。所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馒头派联合烙饼派成立面食联盟,争取无所谓者参加,并让此人做为领袖。于是就成为60%的绝对多数力量。从而他们的角度来讲就避免了“吃米饭”这个最坏的后果。然后馒头派在面食联盟中是绝对多数,又以60%的票数决定了吃馒头。虽然对于烙饼派而言没有达到目标,但不吃米饭也不算坏。结果是,占总数30%的人,决定了另外70%人的主食。而这一切,都是在民主的程序下进行的,表决结果是以2/3多数通过了吃馒头的决定。 

推而广之,把偏好差异变为集团利益,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多党执政的背后是利益集团,寡头之争的背后也是利益集团,民主的程序必然导致的就是策略行为。当然,即使是独裁也会有策略行为。 

为什么会有策略行为。其根本原因是,民主也好,独裁也罢,不仅仅是意思表达,而是决策模式,是必须说明问题、制定计划、决定行动、指挥众人、实现目标的过程。 

那么!米饭派会说,实行民主难道就是为了吃不上米饭吗?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理性的绝对体现,因为它在政府智能中代表一切社会差异和冲突的合题的要点。那么,回到主食决策问题上去,个体理性的自由表达形不成决议,因此导致有组织理性的策略行为,从而可能导致对占有可观数量人群的“管理”。 

再看看文章开头我所提到的那三个事,第一个是司空见惯的群体性策略行为,第二个是对接社会伦理且在法律边缘的个体性策略行为,第三个则是边缘人群的策略行为。我觉得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来谈论和推行民主。因为,民主不必然产生正确的意见,也不必然是多数人的诉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