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张引弘读【子不语:怪、力、乱、神】
序、正本清源.
21、成事不说的怪.
22、射不主皮的力.
23、好勇疾贫而“乱”.
24、敬而远之的神.
由自如风评“神”“敬”.
祭统第二五.
论衡-祭意.
序、正本清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738b28010006xw.html
孔子是一个益趣双全的人,《论语》是一本益趣双全的书。
在中华民国暗杀闻一多,共和国批判孔孟之道的时候,美国人把教师节定在 9月28日 ,纪念孔子诞辰。孔子是世界的先知,《论语》是世界的圣经。
对孔子的误读,源于短短的百年间经历了三次劫难。帝国末期,西学东渐,梁启超翻出墨经,使儒家和孔子坚冰开裂,在学术范围内向孔学的至尊地位打响了第一枪,冲击了一番。民国时候鲁迅批判他,连带孟子(孔子是主角),狂轰滥炸,学术资源影响了几代文人,在读书人范围内重创了孔子。共和国毛泽东批判过他,连带林彪,政治资源影响了全民几代人,威力如核弹攻击,这回孔子虽是配角,但孔家店遭浩劫,从此一蹶不振。
由于因人废言(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读《论语》的人少,偶尔引用,因为陌生,很容易望文生义,也是一种误读。比如“克己复礼”,认为是克制自己恢复古礼,其实是约束自己合乎礼仪的意思。比如论语里“之乎者也”多,就误以为艰涩,其实那是当时的口语,相当于现在的“的吗人呀”,口语是发展的,我们也不敢说当下流行的“啊呀哎哟哇噻”可以永恒。
墨子曾批评过儒家“古言古服”,有人就想当然地认为孔子食古不化,都是妄议。总体上说,《论语》的语言在当时很通俗,对照一下同时代的《诗经》就知道。至于生活,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难道算食古不化?老皇历可以用一万年,叫万年历,我国的农民直到今天都还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用的就是夏朝的历法和作息。今天的农民推的大板车,跟商朝的车相比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礼服方面,如果我们现在不认为唐朝的礼服比较好看,那旗袍呢,满人几百年前就有了。
----------------------------------------------------------------------------------------
由自如风注:《儒行第四一》【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
说孔子迷信的人也没有根据,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后面会详细解读)。
有人说孔子轻视女性,依据是他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甚至还用这句来诘问孔子,女子包不包括他的母亲。论及“女子”的在《论语》里也就这一个地方,但“女子”是指尚未出嫁的人,出嫁了的叫“妇人”,《论语》论及“妇人”的也就一个地方,说周武王有十个治国的能臣,其中就“有妇人焉”,那是称赞。论语中只有两处涉及女人,一褒一贬,不算轻视女性。关于“女子”与“妇人”的区别,再看一下同时代的《礼记》,例子很多;“女子许嫁,笄而字”、“妇人不立乘”、“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女子与妇人不是一意。《国语》里也有孔子、子夏赞美公叔文伯的母亲的段落,其中“处女知不及妇人”,意思就是女孩子的智慧赶不上妇人。这样把“女子”和“妇人”分开来,如果谁嫌麻烦,那就过妇女节吧,妇女妇女,既包括妇人,又包括女子,但还是很多未婚女子认为妇女是结婚了的女人,拒绝过三八节。
鲁迅、毛泽东都视孔子倡导的封建礼教为洪水猛兽,其实封建礼教也是发展的。孔子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制,所增减的能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所增减的能知道。如果有谁继承周代,即使延续一百世也不会糊涂。”(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至于后来礼崩乐坏,过了两千多年,怎么能怪罪到孔子头上呢,孔子不是一只筐,什么罪过都可以往里面装。
礼崩乐坏两千年,为什么我们还被称作礼义之邦?那是在吃老本,是《论语》等圣贤书潜移默化的结果,尽管后世迂腐的儒生对孔学消化不良,没有将它发扬光大。礼崩乐坏了,底子还在,积淀很深,除非你不承认我们身边还有传统美德。传统美德不是十年百年可以造就的,除非你只看见了射兔之功,而抹杀了弓箭之效。
对于孔子和儒家,我们曾经动摇过,否定过,当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的时候,才悲伤地意识到,是我们自己把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轻易地抛弃了。路途为人所忘,目的令人愈念。
政府倡导“以德治国”,无比英明。动摇了的信念,到了危机时代,反而为人所重视。读《论语》,不要拘泥于各种考证的比较,太累,要学陶渊明那样,轻轻松松地读,不求甚解地读,乐在其中地读,必定大有收获。
本人选取《论语》中40个关键词,形式上重构,内容上解构,以整理自己的阅读体验。
--------------------------------------------------------------------------
21、成事不说的怪
子不语:怪、力、乱、神(7.21)。【由自如风注:论语·述而篇第七】
怪异,勇力,悖乱都有背于大道,神鬼不容易探究明白,所以孔子不谈论它们。
但孔子终究不能管住别人的嘴,尤其是他的学生谈起那些东西,他不能装聋作哑。非礼勿听很难。
鲁哀公曾经向宰我询问社庙里供奉的木主(现在很多宗族用樟树做祠堂里的木主,要求很高,直径大,实心, 三米 以内不弯曲),宰我说:“夏人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栗木,是要使民众战栗的意思。”(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由自如风注:论语·八佾篇第三】
不愧是言语科的高材生(11.3)【由自如风注:论语·先进篇第十一】,顺口篡义,移花接木。这象征主义的奇谈怪论难免传到孔子耳朵,孔子当然不会同意,夏商周三代用不同的树木做社主,与他们的风俗有关,宰我的解释牵强附会事小,违背仁德事大。孔子被迫表态:“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由自如风注:论语·八佾篇第三】依然没有正面谈论怪异,巧妙地化解了已经过去的事,耳根又清净了。
《论语》中只有这一章的奇谈怪论与怪异擦了一下边,但春秋文献和后人的笔记里还是记载了一些孔子遭遇的怪事、怪物、怪人。
《国语》中有一个挖井获羊的故事:季桓子挖井,得到了一个土瓦罐,里面有一只怪物,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那不是狗,据我所知,是羊。山林里的怪物叫夔、魍魉,水里的怪物叫龙、罔象,土里的怪物该叫贲羊。——这事的真实性只有天知道。
-------------------------------------------------------------------------------
由自如风注:《孔子世家》【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
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於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
《搜神记》里也有几则孔子的怪事。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在三棵槐树之间的外朝做梦(你看看,有时间有地点):丰沛一带有红烟升起,孔子叫上颜回、子夏一起去看,驱车到楚国看见一只麒麟(再看看,还有眼睛有鼻子哦),用舌头从嘴巴里吐出三卷图,上有文字(还清晰可辨哦),预言了二百五十年以后刘汉之兴。(见8卷)
又说孔子完成《春秋》的修订工作后,斋戒拜天,天就起白雾,降赤虹,变成黄玉,上有文字,预言了二百五十年以后刘汉之兴。(见8卷)
最有人情味的怪事还是孔子谈五酉。孔子断粮困厄于陈国的时候,晚上有一人,九尺多高,黑衣服高帽子,大声叫喊,惊动了大家,子贡进来,问“是什么人呀?”被那人提起来挟在腋下,子路把来人引出房,跟他在院子里搏斗,虽不败也难以取胜。孔子观察敌人的衣甲和两腮之间时不时向手掌那样张开,指点子路攻击他那个命门,子路照办,伸手进去一抓,那人就倒在地上,竟然是一条大缇鱼。怪物被制服之后只现原形而没有萎缩,子路把鱼煮了,味道鲜美,饿得不行的同学们吃了好转,第二大家就能动身上路了。孔子说:老了就会变成妖怪,叫五酉,杀了它就完事。(见19卷)
《论语》未收录那些与史实游离的附会之论,但孔子谈五酉的故事还是吸引了我。一是发生的背景有依据,《搜神记》说“孔子厄于陈,弦歌于馆中……病者兴……”,《论语》里也有一章谈到:“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15.2)【由自如风注: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二是不管怪物怎么变,都有本类的痕迹,鱼类的鳞片可以变成人类的衣甲,但鱼鳃就是鱼鳃,跟人腮不一样。三是作者把孔门师徒三个的个性表现得栩栩如生:孔子的博学仁知,两个最亲近的学生一文一武,子贡忠信礼义,子路孔武有力勇者不惧。四是干宝还在里头说了一句“天之未丧斯文”,语出《论语》(9.5),仁者不忧,终究还是弘扬了夫子之道。
《搜神记》里还记录了一道奇景:在孔子出生的地方,有一口山穴,平时没水,每当祭祀的时候,就有清泉从石缝里流出,足够祭事之用。祭祀完毕,泉水也不再流出,至今还很应验,当时名为孔窦(13卷)。——不知道现在是否还灵验。
怪的繁体与简化对比值得玩味。繁体字的“恠”,奇异在心中,见恠不恠;简化字“怪”,圣在心中,封建余毒,改作者实在称得上“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16.8)【由自如风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由自如风注:《说文》:〖“怪”,异也,从心,圣声〗,改作者改得很早。】
--------------------------------------------------------------------------------
22、射不主皮的力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4.33)【由自如风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对牛马尚且不称道膂力,何况人呢。
孔子说壮年时期,“血气方刚”,应该戒斗(16.7)【由自如风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斗就是争力。首先不要跟大自然争力,人定胜天是梦呓,人弱得连狂风洪流都禁不起;其次是不要跟猛兽争力,因为人与狮子老虎豹子棕熊的力量,是造物主赋予的,有天生的差距,徒手与老虎搏斗的是傻瓜,所以孔子批评暴虎冯河的行为。重要的是不要与人斗力,你死我活那种角力(比如拳击)固然要戒除,先后出场的显示力量(比如举重)也要不得。比如射箭,目的是表演射艺,即准确性,而不是比试力道,所以说射箭不以穿透皮靶为主(3.16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由自如风注:论语·八佾篇第三】,现在体育比赛中射箭项目就是这样,击剑也是点到为止,如果那时就有太极拳,孔子一定会大加赞赏。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孔子那番话主要是针对当时诸侯不敬奉周天子而争于力量所发的感叹。
孔门出身的公伯寮诽谤同门子路,两人同在权臣季孙氏手下为臣,而季孙氏已经听信了公伯寮的话,形势对子路不妙;当时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与高足子路实相表里,所以必定同时对师徒俩不利。鲁国的大夫子服景伯对子路抱不平,想要强硬手段来解决,跟孔子说:“我的力量能使公伯寮这兔崽子陈尸街头。”(14.36: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由自如风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孔子说算了算了,这都是命,带着子路开始了十三年的流亡生活。
力,如果超出了美学,不能给人带来美观,我是不看的,更不用说造成伤害的那种了。现代体育比赛或者娱乐,我喜欢举重以及田径场上的投掷项目,是力量引起的震撼;击剑我不喜欢,因为它太没力,太做秀;摔跤、柔道我不喜欢,因为它们太纠缠;拳击我不喜欢,太野蛮,观众看见血就刺激;西班牙斗牛我喜欢,那是智慧与力量的结合,最重要的是:斗牛士杀的是畜生。
-------------------------------------------------------------------------------------
23、好勇疾贫而“乱”
什么是乱的根源?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0)【由自如风注:论语·泰伯篇第八】那怎么样才不会乱?子若说孝悌是良方,“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2)简单而深刻啊!治国必先安家,要国家安定团结,对老百姓宣传大而空洞的道理是舍本逐末,引导他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事半功倍。
孔子不主动谈论祸乱,子张曾经问他:“崔杼谋害了齐庄公,陈文子……,何如?”(5.19)【由自如风注: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孔子只说陈文子清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事发时孔子才三岁,反正没有评论作乱弑君者。六十七年以后,陈成子谋害了齐简公,孔子倒是特地斋戒沐浴上朝,报告鲁哀公说:“陈恒弑其君,请讨之。”(14.21)【由自如风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子不语乱,是遂事不谏。子要平乱,是伸张正义。
乱是祸害,但昏庸而治也是祸害,所以乱与治可互相转换,辩证统一。乱世出英雄,周武王说:“我有乱臣十人。”(8.20)【由自如风注:论语·泰伯篇第八】乱是治乱的意思。
孔子治过乱,五十三岁那年,鲁国大司寇的他派出军队,摧毁了以下犯上的不轨势力的根据地——三都,但结果功亏一篑。五十六岁那年,孔子兼任相事,杀掉了乱政的大夫少正卯。这些不见于《论语》,见于《左传》,专家们深信不疑,见于《论语》的两件事反而被学者们视为疑章。
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叛乱,来召孔子,孔子打算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何必要去公山弗扰那儿呢?”孔子说:“召请我的人难道会没有打算?如果有人举用我,我要在东方复兴周代的典章制度!”(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由自如风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没有评论叛乱本身,但与叛乱者合作的目的还是治理,而且据专家分析,那时的孔子还是个没有官职的士人,上进之心,苍天可鉴。
孔子五十七岁那年,佛腊依据中牟叛乱,召请流亡在外的孔子前往共事。跟上次不一样,中牟是晋国领土,不是孔子的祖国,孔子打算去。子路说:“过去我 曾听 老师说过:‘亲自投身于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腊占据中牟叛乱,老师却要去,怎么说得过去呢?”孔子说:“我的,我说过这话。但是又说过‘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还说过‘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难道是葫芦吗?怎么能挂起来不吃呢?”(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腊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依旧没有评论叛乱本身,目的依然不是去助乱,也不是去添乱,而是要施展自己的治理天下的抱负。
----------------------------------------------------------------------------------------
24、敬而远之的神
当人类对于自然的矛盾不能克服的时候,必然要在意识上寻求安慰,使矛盾在宗教上求得解决。这就是神的来由。殷代思想以宗教占主要地位,重时、空、数的观念,祖宗一元神的思想;到了周人维新,在于帝和祖的分离,变为二元神,所以孔子对敬神和祭祖的态度是有大分别的。一般意义上的神是神祗的统称,包括天神、地神。孔子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6.22敬鬼神而远之),甚至子路就鬼神专门提问,他还是巧妙地绕开了。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1.12)
这是孔子颇为著名的言论,他强调“事人”、“知生”的首要性,懂得了生和人,才能谈死和鬼神;既能事人,就能事鬼,既知生,就知死;即使不知死,不能事鬼,于人生又有什么大妨碍呢。
孔子不反对人们相信鬼神,但不提倡沉溺于鬼神迷信。有一次孔子病得很厉害,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问:“有这样做的吗?”子路答道:“有的,诔文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那我祈祷很久了。”(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大道,所以说“我祈祷很久了”,仍然是劝子路对鬼神敬而远之。
有必要区别崇敬与迷信。我们在周人维新的时候就已经将帝和祖分离了,由殷的祖宗一元神,变为周的帝祖二元神。帝高高在天,祖长眠在地,祭帝祭祖,天经地义。这叫崇敬,不是迷信!迷信是什么?就是痴迷的信奉。淫祀是迷信,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拜是迷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是迷信,万岁是迷信,一句顶一万句是迷信,放之四海而皆准是迷信,留恋僵尸是迷信,时刻叨念着“666,888”是迷信,甚至还包含着等而下之的愚昧。
儒家不迷信,也不愚昧,见怪不怪,光绪年间的阴兵过境传闻在苏杭一带闹得鸡犬不宁,终究没有散播太开,就是光明正大的儒家起了辟谣的作用。
对鬼神敬而远之,即敬在心中,淫祀无益。但不祭则已,祭则虔诚,孔子说对于大禹,我无可指责,他饮食简单而对祭祀极其虔诚(8.21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鲁迅曾经赞赏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人,迷信得认真,而内地那些三心二意走过场图省事的迷信比较起来,实在是粗鄙寒碜祭不如不祭。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3.12)。谁敢对神不敬?!
神不是洪水猛兽,我们经常用“神奇”来赞叹一个人或一件事或一种现象,出于近似不可思议或者真的是未知领域。我们也许永远不能掌握宇宙的终极理论,意味着我们永远有未知领域,那就是神。即使是已知的,我们将它神化也没有什么可怕,我们可以将动物、植物甚至石头拟人化,知道那仅仅是一种修辞,不会与事实无翻译地对接;那我们将人、动物、植物甚至石头拟神化,知道那仅仅是一种修辞,不会与事实无翻译地对接,于我们并无伤害。山神河伯,叫我们尊重这高山流水;土地神,叫我们爱惜这土地;灶神,叫我们安全炊事;谷神,叫我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天神地神,那是神中之神。
我们并不是淫祀的民族,饭熟了就吃,基督教徒还要饭前祈祷,感谢主赐予他们食物。我们初一十五每月两次敬神,哪里算多呢;基督教徒每七天就一次敬神,我们翻译得很好,那叫礼拜。其实我们的敬神才是礼拜,孔子说:“初一,穿好礼服,戴好礼帽去敬神。”(10.6吉月,必朝服而朝)我们借口追逐名利没空去做,但我们的母亲在乡下替我们敬了,打一碗祭饭,插几枝香,为我们祝福,求神保佑我们。
-----------------------------------------------------------------------------
由自如风评“神”“敬”
祭祀和无神论不冲突。共产党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纪念革命先烈,虽然有无神论的信仰,“祭祀”革命先烈却是“礼”——革命合法性——根本。这个祭祀逻辑、意义和“神明”的关系,《礼记-祭统》和王充《论衡-祭意》,表达得非常清楚,今日的共产党也可以实行直接的“拿来主义”。【儒家不迷信,也不愚昧,见怪不怪】【我们并不是淫祀的民族】之说,深刻真实。
祭统第二五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 于 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
论衡-祭意
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庶人祭其先。宗庙、社稷之祀,自天子达于庶人。《尚书》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臣。」
……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推人事父母之事,故亦有祭天地之祀。山川以下,报功之义也。缘生人有功得赏,鬼神有功亦祀之。山出云雨润万物。六宗居六合之间,助天地变化,王者尊而祭之,故曰六宗。社稷,报生万物之功,社报万物,稷报五谷。五祀,报门、户、井、灶、室中霤之功,门、户人所出入,井、灶人所饮食,中霤人所托处,五者功钧,故俱祀之。
……社稷、五祀之祭,未有所定,皆为思其德,不忘其功也。中心爱之,故饮食之。爱鬼神者祭祀之。自禹兴修社、稷祀后稷,其后绝废。
……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曰报功,二曰修先。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圣王之务也。是故「圣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民事而野死。鲧勤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凡此功烈,施布于民,民赖其力,故祭报之。宗庙先祖,己之亲也,生时有养亲之道,死亡义不可背,故修祭祀,示如生存。推人事鬼神,缘生事死。人有赏功供养之道,故有报恩祀祖之义。
……祭,犹礼之诸祀也。饮食亦可毋祭,礼之诸神,亦可毋祀也。祭、祀之实一也,用物之费同也。知祭地无神,犹谓诸祀有鬼,不知类也。
经传所载,贤者所纪,尚无鬼神,况不著篇籍!世间淫祀非鬼之祭,信其有神为祸福矣。好道学仙者,绝谷不食,与人异食,欲为清洁也。鬼神清洁于仙人,如何与人同食乎?论之以为人死无知,其精不能为鬼。假使有之,与人异食。异食则不肯食人之食;不肯食人之食则无求于人;无求于人则不能为人祸福矣。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与不得。得则喜,不得则怒。喜则施恩而为福,怒则发怒而为祸;鬼神无喜怒,则虽常祭而不绝,久废而不修,其何祸福于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