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太软”列入2009年“牛人牛言”
新快报2月28日报道,“有时候领导好心并不是好事,对于司法来说,反而可能会造成损害。”昨日上午,市人大代表、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瑄就当前“信访”、“接访”热的现象发表意见称,“信访”作为一种调解矛盾的方法也要维护法律权威。如果不属于行政的界限,行政就不宜干涉过多,“领导心一软,法律硬度就软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就会被牺牲”。
徐瑄说,“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一些信访群众法律意识缺失,认知度有问题,认为法律解决纠纷不如领导拍板解决得快;二是法律诉讼成本相对较大,一些信访人对司法审判过程不了解,觉得时间长,加上一些司法领域的灰色地带,会让市民觉得司法可能不公正;三是信访成本低,让市民有博弈的心态,期望遇到领导拍案解决,让领导强压下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领导接访时不应心太软?!我怎么看都觉得,徐瑄的这番高论的核心基调与“刁民论”如出一辙,耳熟能详。对了,是龙永图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而且说得更露骨:“对待刁民,政府要硬气,不要被刁民挟持”。
我相信作为法学院教授的徐瑄是不仅是知法、懂法,而且对法律是深有研究的,但是我想对作为人大代表的徐瑄说说我的心里话。
我绝不相信政府官员是“法盲”,会不顾法律规定而“心一软”,牺牲整体利益。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除了少数人无理取闹、不明真相外,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说,疑难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才选择上访的。就拿拆迁上访来说,尽管这类上访比较多,但如果民意渠道畅通,政府依法拆迁、安置,维护被拆迁人的权益,他们何苦要上访呢?据中国维权服务网报道,来京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是有道理的,80%以上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80%以上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但地方政府没有提供应有的帮助,导致来京上访人数增多。
是立足“80%以上是有道理”,还是立足“80%以上是有道理”之外的部份,来认识、对待、处理的“信访”、“接访”工作,对政府的执政宗旨、执政能力以及政府的公信力,是一个是非曲折分明的重大考验。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也就是说,凡是群众要求办、急需办的事,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凡是对群众有利、有益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事,就要多做,并诚心竭力做好。反方,凡是有损于群众利益的,客观上可能引起群众不满的事,就绝不能做;有些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条件不成熟,就要缓一缓,不要急着办。总之,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解燃眉之急,切忌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忌搞花架子,真正把事情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好处、得到实惠。
我以为,胡锦涛“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可以看作政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做好“信访”、“接访”工作基本理论和准则。这与徐瑄的“领导接访时不应心太软”的“研究成果”,有天壤之别。
“领导接访时不应心太软”出自人大代表之口,让我感到痛心疾首。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如果徐瑄之类的代表委员多了,“领导接访时不应心太软”之类的说法多了,决非全国百姓之福。
这里,顺便推荐一下,把徐瑄及“心太软”列入2009年“牛人牛言”。
2009年2月28日
附:
人大代表称接访时不应心太软 会损害整体利益
新快报2月28日报道 “有时候领导好心并不是好事,对于司法来说,反而可能会造成损害。”昨日上午,市人大代表、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瑄就当前“信访”、“接访”热的现象发表意见称,“信访”作为一种调解矛盾的方法也要维护法律权威。如果不属于行政的界限,行政就不宜干涉过多,“领导心一软,法律硬度就软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就会被牺牲”。
徐瑄说,近年来,领导接访大受市民追捧,一些领导在现场拍板为市民解决一些民事纠纷问题被媒体广为报道,使得“信访”、“上访”逐渐成了司法裁判之外解决市民诉求的一套体系。
“造成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徐瑄说,一是一些信访群众法律意识缺失,认知度有问题,认为法律解决纠纷不如领导拍板解决得快;二是法律诉讼成本相对较大,一些信访人对司法审判过程不了解,觉得时间长,加上一些司法领域的灰色地带,会让市民觉得司法可能不公正;三是信访成本低,让市民有博弈的心态,期望遇到领导拍案解决,让领导强压下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有的领导心软,希望能为民解忧、办实事,但是这种好心对法律硬度来说可能会造成损害。”徐瑄说,领导心一软,强压法院跳出程序按照行政指令走,法律的硬度就软了;如果法律变软了,民众的整体利益就会被牺牲掉。这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徐瑄说,信访是调解矛盾的一种途径,但不能代替司法。对那些连一点法律知识都不知道的信访市民,应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让他们懂得通过法律渠道来维护自身利益。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李国辉 尹辉 吴璇 陈琦钿)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