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版与第二版题注之比较

火烧 2009-02-28 00:00:00 读书交流 1027
本文对比《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版与第二版题注内容,分析其删减、增加与位置变动,探讨版本差异背后的编者意图,为读者提供对比学习参考。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版与第二版题注之比较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所选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有一个题注,但是这个题注,在1960年第1版(1966年7月改横排本)与1991年6月第2版相对比却发现有几处明显的不同,有删减的,有增加的,有移动地方的,其中究竟有什么玄妙之处,也许只有编者自己清楚。现将两版的题注摘录如下,供大家对比学习参考:

第1版的题注: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至十三日举行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席的有中央委员三十四人,候补中央委员十九人。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全国胜利的前夜召开的,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同志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报告里,特别着重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份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批判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左”右倾向,并且确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有较高的速度。毛泽东同志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及时地警告资产阶级的“糠衣炮弹”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所有这些,都使这个文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具有伟大意义。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报告,和他在同年六月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所通过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的政策基础。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在这次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就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往北平。(604字,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6年7月横排本,人民出版社,第1314—1315页)

第2版的题注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至十三日举行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席的有中央委员三十四人,候补中央委员十九人。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全国胜利的前夜召开的,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特别着重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份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及时地警告资产阶级的“糠衣炮弹”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毛泽东的这个报告,和他在同年六月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所通过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的政策基础。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在这次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就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迁往北平。(512字,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91年6月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424—1425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