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孙子兵法《作战》篇浅解

火烧 2009-02-26 00:00:00 中华文化 1033
本文解析孙子兵法作战篇,探讨战争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强调速战速决、后勤补给及战争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分析国家战争机器运作对经济的影响。

这里的“作战”不是现代语中的军队之间打仗的意思。作,《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起”的意思,和《作战》篇中“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的“举”字意义接近。因此,《作战》篇是研究国家的战事和支撑战事的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一篇文章。孙武在两千多年前就注意到战争是以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不愧是大军事家。
我们先看该篇的前四小节:

1.1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1.2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3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1.4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1.1 节是讲:打仗是非常花钱的事,武器装备、军用物资、士兵俸禄、后勤补给等等,样样都需要花费大笔的资金。因此,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国家的战争机器就无法开动。
1.2 节是讲:战争的目的是战胜敌人并使对方屈服,只要能达到此目的,战争持续的时间越短越好、战争消耗的物资越少越好。孙武反对因指挥无方而造成的旷日持久的战事,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消耗一个国家的物资、而且极大地挫伤这个国家军民的士气。因此,孙武主张:一个国家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它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其能量压制敌方的战争机器使其不能发挥或者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我方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这样我方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战争的胜利。
1.3 节是讲:如果真能做到1.2节主张的那样,那么因为士兵伤亡小所以我方就不需要再次在国内征兵以补充兵源,因为战争时间短物资消耗少因此也不需要多次从国内运输军用物资用以补给。这样,我们既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又避免了因为战争旷日持久而造成国内的劳民伤财。该小节是从正面论证了正确驾驭战争机器所能带来的好处。
1.4 节是从反面论证错误驾驭战争机器所带来的危害。将军越是无能、越是不能速战速决解决敌人,战争被迫拖入旷日持久的境地,那么要维持战争机器运作下去,就会消耗大量的物资,直至一个国家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以上四节是讲战争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认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了,接下来的四节就要讲怎么做才能减小战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后四节原文如下:

2.1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2.2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2.3 故兵贵胜,不贵久。
2.4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2.1 节是讲:要降低战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或者说降低战争消耗),可以采用“以战养战”的策略。日军侵华期间采用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杀光和烧光是为了破坏中国的经济基础,而抢光是为了补充自己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2.2 节是讲:要降低战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可以采用“以敌克敌”的策略,就是用敌人的力量反制敌人。《游击队之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是用抢夺来的敌人的武器装备我们,更有力地消灭敌人。
2.3 节是讲:孙武再次强调打仗最好速战速决,才能避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大的消耗。
2.4 节是讲:要能做到速战速决、克敌制胜,非得有懂得用兵的人才不可。没有这样的人才,以上讲的就都做不到,讲了也是白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