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八路军过春节
回忆八路军过春节
□纪季良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上,八路军是一支不折不扣的顽强队伍。八路军将士浴血抗战,英勇杀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抗敌卫国的壮歌。
1944年1月,我14岁,参加了河北省安平县八路军区小队。入伍不久,我就赶上了过年。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睡觉时,想起儿时过年有好吃好玩的一些情景,我一时兴奋得难以入睡。春节前,村子里的乡亲们,家家烧火做过年的食物,可是,我们区小队却不见有过年的动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样想着想着,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夜间,队部的通信员突然来到我们班,让班长到队部去,其他人准备出发。班长走后,我们迅速起身准备着装,我的小组长帮我把小包袱斜背到身后,轻声对我说:“可能有战斗任务,你不用害怕,打仗时我会教你。”一会儿的工夫,班长回来了。他命令战士们聚拢到一起,低声说:“为了使咱们县的父老乡亲们过一个平安年,县全部区小队、武工队在县大队统一指挥下,执行扰敌任务。现在大家马上跟我到村西的麦场集合。”
队伍集合完毕之后,便成一路纵队出发了。冀中平原的夜空满天繁星,我们静静地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在一个岔道口与武工队的十多位同志会合了。部队原地休息了一会儿,就又前进了。这回走了大约有一个多小时,远远地看见了敌人据点的灯光。队伍停止前进,正副班长都到队长那里接受任务,而后,各班按指定位置分头接近敌人的据点。班长回来后,低声命令道:“持枪跟我来。”我们右手持枪,跟着班长接近了敌人的据点。我心想,我是最小的战士,没打过仗,在战斗中要认真向老战士们学习杀敌的本领。我们前进到距离敌人炮楼一百多米处,这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班长指挥我们在公路外侧的路沟里隐蔽。在星光下,可以清楚观察到敌人炮楼的情况:炮楼北面有几间平房,据点周围有壕沟,出入口架着吊桥,吊桥旁边有一间平房。小组长低声说:“守炮楼的是日本鬼子,炮楼西边不远的那处房子住的是特务队,炮楼南边的那处房子住的是警备队。今天是大年三十,敌人当官的可能都回家守着老婆睡去了。一会儿战斗打响了,他们当官的不在,敌人肯定会乱了阵营。”
就在我们观察敌人据点的时候,突然听到“轰隆”、“轰隆”、“轰隆”三声巨响。我向爆炸的方向望去,发现爆炸的位置在吊桥附近和警备队、特务队的住房那里。班长轻声命令道:“准备射击,瞄准炮楼上的枪眼,预备——打!”“叭!”只打了一枪,班长就不让射击了。小组长说:“这叫打排子枪,火力集中威力大。”在我们射击的同时,敌人据点四周也同时响起了枪声。此时,只见从据点的平房里出来十多个日本鬼子,他们慌乱地向炮楼那里跑。班长命令道:“瞄准鬼子,打!”“叭”、“叭”、“叭”几个鬼子应声倒下,摔了个倒栽葱。敌人开始盲目还击了,机枪声、步枪声响成一片,射出的子弹“嗖嗖”地从高空飞过。班长说:“让他们打吧,咱们歇会儿。”
敌人狂射了好一阵子之后,枪声渐渐变稀了。这时,小组长从挎包里拿出一节长约十几公分、粗约四五公分的竹管儿,让我拿着。我看了看,竹管里装着一个二踢脚,竹管的一侧有个小洞,正好露着炮捻儿。我心想,这时候拿二踢脚干什么?小组长蹲在土坡下面用火镰打火(那时,八路军没有火柴,大家都是用火镰﹑火石和纸绒打火),点燃了一小节香,他右手拿着那节竹管,瞄着炮楼的方向,找了一下角度,便点燃了炮捻儿。就听“嘣”的一声,二踢脚从竹管蹿出,朝炮楼方向飞去,“叭”的一声在炮楼附近炸响了。在小组长放二踢脚的同时,我们班的其他老战士们也在放二踢脚。据点四周“嘣——叭”、“嘣——叭”地响个不停,这些声响与敌人的枪声混在一起,如若不是亲眼得见,还真以为战斗打得很激烈呢。没想到,这些二踢脚的响声,诱使敌人的机枪、步枪又开始狂射了(当年我们区小队的子弹很少,为了节省弹药,常用二踢脚的爆炸声扰敌)。稍后,班长说:“咱们给敌人凑凑热闹。” 接着他命令大家:“每人瞄准炮楼的枪眼各打一枪。” 战士们射击完之后,敌人射击得越加激烈了。这时,队部的通信员通知我们停止战斗,向张家庄方向转移。班长说了声:“跟我来。” 战友们成一路纵队,低姿跑步撤出了战斗现场。
我们向张家庄行进时,敌人据点那儿的枪声仍然不断。部队静静地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来到了张家庄村边。区队长命令一班派一个战斗小组在村边放哨,其余人员进村休息。我们班来到一户院门前,班长轻轻敲了几下门,悄悄地叫了声:“张大爷。”不大工夫,一位老大爷将门打开了,看了看我们,然后便低声说:“同志们来啦?孩子们,快进来!”于是,战友们都“大爷”、“大爷”地叫个不停。看到大家跟这位大爷这么熟悉,我忙问小组长:“你们怎么都认识这位大爷啊?”小组长笑着回答说:“这是我们的堡垒户。”我忙问:“什么是堡垒户呀?”组长说:“堡垒户,就是咱们八路军可靠的群众家庭。”大家说笑着走进了屋里。张大爷把热炕和全家的两床被子让给我们,班长连忙推辞说:“大爷,我们年轻,不怕冷。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冻坏了怎么办?”大爷说:“我有盖的东西,你们不用操心。你听,公鸡开始打鸣了,你们抓紧时间睡吧。”我们只好听大爷的。战友们抱着步枪,鞋也不脱,头朝里脚朝外,一起盖着被子,躺在炕上就睡了。我也抱着枪躺在了炕上,却难以入睡,心里还想着“堡垒户”这三个字。离敌人据点七八里地的村子里,就有这样热心的爱护八路军的堡垒户,估计别的村子里肯定也有堡垒户,可见抗日的队伍到处都有“家”。今后我要努力学好本领,保家卫国。拿定主意后,我很快就睡着了。
“起床!起床!送饭来啦!”有人叫我们起床了。大家边洗脸边问:“今儿大年初一给做啥好吃的?”炊事员回答说:“蒸大饺子,快趁热吃吧。”我洗完脸后拿了两个蒸饺,蹲在房檐下便吃了起来。班长边吃蒸饺边说:“一组吃完饭去村边放哨,一小时后二组换哨。你们听清楚没有?”两位小组长回答道:“听清楚啦。”饭后一小时,我们战斗小组就去村边接替一组放哨。哨位设在村外大车道沟的拐弯处。冀中地区全是平原,为了便于打游击,也为了在敌人“扫荡”时减少损失,又可使敌人的汽车不能畅通无阻,根据地的人民就把所有的大车道都挖成了道沟,挖出的土堆放在沟沿上面,道沟里可以走大车。平时,人在道沟上面走,遇到敌人时就走在道沟里面,这样敌人的子弹打不着。我们趴在沟坡上,注视着敌人据点的方向。小组长问我:“小纪,你想知道那三声爆炸的情况吗?”我说:“想。”组长说:“那三处爆炸是武工队的同志们事先准备好的。吊桥那儿的爆炸,是用绳子拴着炸药包,将炸药包甩过壕沟落到敌人卫兵室那儿爆炸的。另外两声爆炸,一处是特务队卧室的后墙,一处是警备队卧室的后墙。”我忙问:“那敌人的伤亡肯定不小吧?”组长说:“当然。你想啊,他们都在那里睡觉,后墙被炸倒了,死伤肯定少不了。”我鼓起了掌,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组长忙说:“小声点儿,注意别暴露目标。”
从初一到初五,敌人都没有出动。初五的夜间,区小队奉命撤回根据地。第二天清晨,我们回到了宿营地,大爷大娘把我们迎进屋里问长问短,就像回到温暖的家里一样。
那天早饭后,班长检查我的子弹。我把剩下的三发子弹交给班长,班长看了一眼便问我:“你怎么把敌(人)造的三发子弹都打了?”我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班长和蔼地说:“扰敌这种战斗不激烈,应当用边区造的子弹,在激烈的战斗时使用敌(人)造的子弹,今后要注意啊。”我应了一声:“是,今后一定注意。”我虽然答应了班长,可心里还是不十分明白其中的道理。小组长看出了我的心思,给我解释说:“眼下咱们的子弹还不充足,边区造的子弹有时会产生臭子儿,敌(人) 造的子弹臭子儿较少。以后再有战斗任务时,按班长的要求办就行了。”
我们正说着话,忽然听到大街上有锣鼓声,小组长领着我来到街上看热闹。我们看到有位老乡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的是猪肉、鸡蛋、花生、大枣等物品,车后边还跟着几位老乡敲锣打鼓,他们正在向我们小队部那里走。组长说:“这是乡亲们给咱们送慰问品来啦。”乡亲们省吃俭用送来了慰问品,我们非常感动,真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意深”啊!
这次在八路军队伍里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春节,使我学到很多知识,长了不少见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第30期 2009年1月22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