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刘国光计划与市场的“山寨板”认识
评刘国光计划与市场的"山寨板"认识
听婵释禅
对于当今风行一时的一堆所谓经济学人,也不知其都有什么经济理论方面的创新或是传承引进,但对于他们那些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实践"的所谓认识或是牵强附会的经济学理论,则是必须要给予批评和批判的,否则将非常不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进程并使之大走弯路。
今天逮着了也算是有点"道行"的刘国光的《有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板》一文,听婵释禅也就只好拿其开刀了。不过,首先需要声明的是,以刘国光这篇文章的认识水平来看,也算是中国经济学界眼界比较高并是相对进步的经济学人了,可以说,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朴素的"山寨板"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其它的某些主流经济学人的水平可能连他的屁都还不如。但其由于没有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为依据,所以其的说服力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目前,让全世界的经济学人最苦恼的事,可能是还没有一个真正有"两把刷子"的经济学家给"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资本主义"等概念下一个可以让人们信服的可以"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经济实践"的定义及由此引深的经济学理论。现在用"山寨板"的"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论"等已完全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当今纷繁复杂的经济实践和经济生活的运行过程了。因此,能够"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当今纷繁复杂的经济实践和经济生活运行过程的"经济理论的创新或是集大成",也就成了经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然趋势了。那些迷信"权威理论和理论权威"或是被"权威理论和理论权威"的"信"所"迷"的人们,经过三十年的"摸论和猫论的走哪算哪"痛苦折腾后,当人们着眼于许多不可思议的经济实践和经济生活的"现实"时,一种痛定思痛的"反思或是反省"趋势也就势不可当了。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已是摆在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面前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了。而衡量这种经济实践和经济生活的改革开放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是否是真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或是"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等。
对此,为了更好解释和理解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批评或是批判某些假冒伪劣经济学理论,听婵释禅还是需要拿出自己下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集大成"发明的经济学理论武器来进行战斗。
听婵释禅所下的"市场经济"定义是:"市场经济者,马克思所描述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也。"
听婵释禅所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是:就是政府等各层级组织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公正、效率、正义、民主、全局、科技、开放、发展、规划、计划、公共、公益、协调、人权、人性、自由、和谐、稳定"等的意愿和述求,体现在对"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进行的规划指导、调节监督,乃至法律法规政策等的界定、规范、约束等而形成的经济制度。
按此两个概念的定义等来理解和解释刘国光的《有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板》一文,则就会看出其许多说服力不是很强的"山寨板"特点。其就象山大王的"行侠仗义并劫贫济富"等思想理念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社会财富"分配"等诸多问题一样的体现"山寨板"的特点,当然,其也就不可能是什么"济世救民"的根治良方了。
首先,刘国光不能给"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一个"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当今纷繁复杂的经济实践和经济生活的定义,其以道听途说或是人云亦云的"说词",或是某个大人物的随口说一说的所谓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论证中国这么大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其在治学上就是很不严谨的。
其次,就"市场经济"而言,是存在于人类的所有经济形态之中的,其本身就是"自然而然地"不断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的需要的经济和社会循环和演变过程。而"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又是历来受到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政府或是朝廷"等各层级组织的干预、管理、计划和调控等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政府或是朝廷"等各层级组织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管理、计划和调控等的力度和范围等有所不同罢了。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的"市场经济"都是毫不例外地受到"政府或是朝廷"等各层级组织的"不同力度和范围"等的干预、管理、计划和调控着的。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等各层级组织更是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公正、效率、正义、民主、全局、科技、开放、发展、规划、计划、公共、公益、协调、人权、人性、自由、和谐、稳定"等的意愿和述求"思想理念融入了"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之中了",其社会的进步意义更伟大、更人性、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即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更讲究"公平公正和正义民主",而使"市场经济四个环节"循环的更良性和演变的更合理"。而之所以发生了目前流行在全世界各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正是因为各国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指导"在思想理念方面发生了"各投其所好并有所侧重"指导所造成的失误。
其三,以刘国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这句话来看,可以这样说,各个国家的每一个政府(包括大政府或是小政府)和众多企业的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及到几千万人甚至上亿的"公务员队伍和企业管理人员等"整天"忙活"的无非就是对"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干预、管理、计划和调控等,所谓的"有计划"不过是这些所有的"干预、管理、计划和调控等活动"的简略语。其这种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有计划",即不是叫做社会主义的专利,也不是叫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只要是有人群、有政府、有企业等的地方,这种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有计划性"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是这种"有计划性"是根据各国的各利益集团的需要很有些"投其所好并各有所侧重"罢了。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因为在美国以证券资本市场的"炒作赚钱"更符合美国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更符合大多数美国人靠"按资分配方式"获得收入并剥削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也正是美国政府和企业等的这种"好吃不撂筷"的放任自流,才突破了其经济体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地来个总爆发。其实,美国政府和企业们心里是明镜似的。只是他们觉得这种不劳而获的只负责全世界范围内"分配和消费"的"活"太自在太幸福了,实在是不愿自我约束罢了。而其不断的"救市"行动,正是对这种不劳而获的自在幸福的生活的一种不断挽留。
毫无疑问,政府和企业等都在时时刻刻地以"公权力"在干预、管理、计划和调控着"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也即配置着资源和指导着资源的走向。而"市场经济四个环节"本身的"循环和演变"也在配置着资源,推动着商品的"生产",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有计划的"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等,"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有规律性的变化、循环、运行和演变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有计划"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那种规律性变化的越轨和偏离、循环的破坏和中断、运行和演变偏离人的基本"衣食住行用等"的轨道。"市场经济的运行"则是实实在在的为了人类的基本"衣食住行用等"的自然而然的需要。人类从来就没有对这种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有计划性'忽视'"过。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从来没有"忽视"过。只不过是这种"有计划"是从某些方面转到了另外一些方面上了。毛泽东时代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是比较注重"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的,现在则是比较注重"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方式"了。当然,"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也还占有很大的地盘,但却正处于不断的弱化状态。这就是随着治理国家和管理企业的思想理念的变化而发生的"各投其所好和各有所侧重"的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干预、管理、计划和调控等方式的转变和变化。如果你要说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计划"是个"强板",那怎么也危机个没完呢?
其四,不管是什么制度,只要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就必然存在这种"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发生破坏和中断的可能,也即发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即经济危机的可能,关键的问题是在于政府和企业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采用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去干预、管理、计划和调控了。目前,中国的"商品生产和产能过剩"现象可以说明这一切问题。我们国家没有发生象美国等国家那样的"大型"金融危机,只是因为我们的证券资本市场还没有象美国那样发达和放任罢了。但股市从6100点回落到2000点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型的金融危机。当然,"私有制占主体"的经济更容易发生这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因为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转移和集中的"按资分配方式"正是私有制和证券资本市场等最最拿手的活,是"按资分配方式"使"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过程"遭到破坏和中断。所以说,过份地强调和推崇私有制和证券资本市场等社会财富的"按资分配方式",政府和企业就会永远处于一种寝食难安的状态,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其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不要把"有计划"这三个字理解的太窄太狭隘就好了。但这种"有计划",关系到政府和企业运用公权力对"市场经济"采取一个怎样程度的"干预、管理、计划和调控"等。可以说"有计划和市场经济"两者自古以来就从来没离开过,否则,一个国家就不需要政府和企业等各层级组织了。
总之,刘国光讲的虽然朴素了一些,说服力也欠缺了一些,但总体上讲,理还是有的,只是有些太"山寨"了,还真需要有份量的"经济学理论"来帮其涂上"理直气壮"的经济学理论的色彩。
2009.2.18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