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中磨合 中法關係“碰碰和” 摩擦中磨合 中法關係“碰碰和”
摩擦中磨合 中法關係“碰碰和”
傅煜东
45年前,戴高樂將軍靠交好中國獲得了威望;45年後,薩科齊因試圖“影響”中國而成爲列國領導的“前車之鑒”。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中法兩國博弈的頻率猶如電影《葉問》中的咏春快打,讓人眼花繚亂,結果是中法關係走到了冰點。但冰點未必代表倒退,在摩擦中磨合,中法關係終將走向“碰碰和”。
45年前,在美蘇兩極對立的格局下,法國的獨立和大國地位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戴高樂的對策是:玩弄平衡,使美蘇互相牽制;與美結盟反蘇擴張;建立法蘇特殊關係,以獲得對美國獨立的資本;借美蘇的力量,來維持兩德的分裂和壓服西德;締造法德軸心以聯合西歐,排斥英國,抗衡美蘇;必要時接近英國,以制約西德;與新中國建交,以完善法國的全球布局。這些外交戰略環環相扣,互相牽制。這種"在空中同時玩8個球"的外交技巧使法國和戴高樂將軍本人都獲得了極高的國際聲望。也是45年前開始的那種中法“蜜月關係”産生的特殊時代的特殊背景。
45年後,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何在激烈構建中的多邊國際新秩序中,確定自己的國際定位,是當今各國思考的焦點。多邊就會有是非,有是非就會有鬥爭,有鬥爭就會有“冰點”。中法兩國的關係也莫不如是。這也是法國目前頻頻觸動中國核心利益的底綫、招致中國堅决反擊以儆效尤的現代背景。
怎麽走出冰點?這是今天我們該思考的“問題”。有一點是肯定的,兩國將邁向更加“對等”的關係。這與45年前“平衡需要”的關係極大不同,是完全站在對等的立場,在多層領域進行各種各樣的討價還價,這無疑是場極具挑戰性的智力游戲、不會輕鬆。
但是,無論國家關係如何,主導其中的終歸是“利益”。新秩序中的法國沒有中國幫助難成大器,中國也不能只和一個缺少法國的歐洲展開合作。
無論是溫家寶環法之行也好,還是薩科齊取消總統府45周年慶典也罷, 冰點過後,也許兩國政府和人民都會明白,這世界就像打麻將一樣,不能"清一色"而要"碰碰和" 。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