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道高一丈,艺矮三尺》——中国茶艺反思

火烧 2009-01-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反思中国茶艺发展,对比中日茶道差异,批评茶艺表演过度形式化,强调茶道哲学与文化内涵,呼吁回归茶道本质。

当我写下标题的时候,就开始冒冷汗,因为本人一不是学者,二不是专家,有什么资格对中国茶艺进行评论呢?但有些话不吐不快,所以冒着被砸砖和煽耳光的危险,也要说说心里话。

我是一个从茶山唱着山歌走来的茶人,所谓“但有假诗文,从无假山歌”,不论在哪个山头,山歌手都是把心里所想、所思、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直白地表露出来,从无遮掩。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连摔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从饮食、玩乐诸多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在中国确切可考的资料中,“茶道”这一词最初见于唐代《封氏闻见记》。此书乃唐天宝年间(742—756年)的进士封演所著,他写道:“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由此可见,茶道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茶道”创始者是陆羽。

日本人的茶道是唐宋时期由中国传过去的,源于佛教,由僧侣“普茶”和“插花敬佛”演变成“茶道”和“花道”,所以,日本的茶道可称得上是宗教!因为日本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和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海空法师、最澄法师、永忠法师、荣西法师(《吃茶养生记》作者)都是日本历史上的高僧,而且创立日本现代茶道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等人也都是著名的禅师。所以说日本的茶道是宗教不为过。

中国的茶道与日本不同,更多的是哲学范畴,儒、释、道与茶结合,产生了美的哲学。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茶道没有一直保持繁荣,而日本这个学生却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把茶道推向世界,成为国礼。

有感于茶道的没落,上世纪80年代,有台湾茶人想振兴茶道,他们的想法很好!出发点也是很好的!但在做法上欠深思熟虑,他们认为:日本叫茶道,为了以示区别,我们不叫茶道,改叫“茶艺”!他们哪里知道?!把中国本来不轻易言道的“茶道”改为“茶艺”时,明显就比日本矮了三尺!!——这恐怕是我们中国茶人心中永远的痛吧!!

把茶道叫作茶艺时,因为艺嘛,就是好看!要表演得吸引眼球,要让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看得眼花缭乱,把很多有很有文化的故事、典故往泡茶的动作上加,这样就显得很有文化底蕴了,于是什么“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高山流水”、“凤凰点头”、“孔雀开屏”、“春风拂面”、“玉液移壶”、“分盛甘露”、“重洗仙颜”、“三龙护鼎”——凡是好听的词语和典故都加到泡茶上来,以茶示雅嘛!茶艺员则要穿着旗袍(其实是满清才出现的)、翘起兰花手,像舞蹈动作一样表演茶艺!什么闻香杯、公道杯(台湾茶人所创)等等,把老百姓都震住了,呵呵。

更有甚者,本来就是大鱼大肉的俗人,穿上假袈裟,念念有词地给世人表演“禅茶一味”。

中国人都喜欢看热闹,这样一来,这些刚有2、30年“悠久”历史的程序动作,就变成了茶艺师、品茶师考级的规范动作,从此,中国再也没有了茶道,只剩下供人表演的茶艺!表演得再好看,都比道矮了三尺!

    再这样下去,茶道就伦为“耍把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