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从七七事变的炮声,看“人民战争”的伟力与共产主义的必然未来

火烧 2025-07-07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开始,文章分析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战路线上的根本分歧,强调人民战争与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的炮声,划破了华北沉闷的夏夜,也彻底地、无可挽回地,将整个中华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已经盘踞在中国东北、并对华北虎视眈眈的恶邻,终于撕下了其最后一块虚伪的假面,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亡国灭种的巨大阴影,以前所未有的沉重,压在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身上。

  在历史的这个最危急、最严峻的十字路口,整个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条路线的殊死抉择。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着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展现出的,是迟疑、是动摇、是“攘外必先安内”的阶级私心、以及对帝国主义列强调停的虚幻期待;而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代表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所发出的,则是最坚决、最彻底、最响亮的、号召全体同胞共赴国难、实行全面抗战的战斗号角。

  七七事变的炮声,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开端,它更像一个巨大的、无情的历史熔炉,它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炙烤和检验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各个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真实成色。正是在这最黑暗的时刻,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才以其最耀眼的光芒,迸发出来。这种伟大,不在于个人的“雄才大略”,而在于他以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最深刻的、最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这个濒临绝境的民族,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通往胜利和解放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其背后所蕴含的、关于阶级斗争、人民战争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真理,不仅雄辩地证明了中国革命的必然胜利,更以其科学的力量,向我们昭示了——共产主义的未来,也必将实现。

  一、两种“战书”:是“最后关头”的哀鸣,还是“全民抗战”的号角?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进攻,国民党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两份性质截然不同的“战书”。这两份“战书”的字里行间,深刻地、不可磨灭地,烙印着其背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与政治路线的根本对立。

  1.1国民党的“庐山谈话”:哀鸣于“最后关头”的妥协与幻想

  七七事变发生十天之后,蒋介石才在庐山,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被后世吹捧为“抗战宣言”的谈话。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能看穿其华丽辞藻背后,所隐藏的虚弱、动摇与阶级局限性。

  蒋介石虽然也说了诸如“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类看似坚决的话,但其整个谈话的核心与基调,却依然是建立在“被动”与“祈求”之上的。他反复强调,“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并寄希望于“和平的外交方法”和“《九国公约》”。他将战争的底线,划定在一个极其被动的“最后关头”上,仿佛抗战,不是一个主动的、必须争取的事业,而是一个万不得已的、被迫的选择。

  1.2妥协路线的阶级根源

  蒋介石及其所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何会表现出如此的动摇与软弱?这是由他们所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本性所决定的。

  作为一个买办阶级,他们的利益,是与整个帝国主义体系(包括美、英、日等)的利益,深度捆绑的。他们害怕与日本的全面战争,会损害他们与帝国主义列强的贸易和金融联系,会毁掉他们在沿海通商口岸的“安乐窝”。作为一个独裁的法西斯政权,他们对本国人民的恐惧,甚至远远超过了对外国侵略者的恐惧。他们最害怕的,是在抗战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会得到巨大的发展;更害怕的是,四万万被他们压迫的工农大众,会在这场民族战争中,被全面地武装和动员起来,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他们摇摇欲坠的、反动的阶级统治。“攘外必先安内”,这才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第一位的政治纲领。

  1.3共产党的“抗战号召”: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战斗宣言

  与国民党反动派的迟疑与哀鸣,形成最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在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7月8日),就向全国发出的《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这份通电,斩钉截铁,毫无任何幻想与妥协。它明确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它号召全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这,才是真正代表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战斗宣言。因为它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其阶级解放的命运,是与整个民族的解放,最紧密地、完全地,联系在一起的。它在国家危亡的关头,没有任何私利可供盘算,唯一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打!坚决地打!发动全体人民,打一场彻底的、全面的、持久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两种“路线图”:是“速胜/亡国”的迷思,还是“持久战”的科学预见?

  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在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走向问题上,中国社会,又迅速地,被两种错误的、形而上学的思潮所笼罩。而毛主席,则以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深邃洞察力,拨开迷雾,为我们制定了唯一科学的、通往胜利的战略路线图。

  2.1“亡国论”与“速胜论”的二元迷思

  当时,甚嚣尘上的,主要有两种论调。第一种,是“亡国论”。这种论调,只看到了敌强我弱的表面现象,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所吓破了胆。他们认为,中国的武器装备、工业实力,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因此,抵抗是无益的,最终必然亡国。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论和民族投降主义。

  第二种,是“速胜论”。这种论调,则犯了另一个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他们或是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力量,或是将希望,完全寄托在苏联、美国等“国际友邦”的迅速干涉上,幻想在几个月之内,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论调,同样极其有害,它会导致战略上的轻敌冒进,并在战争陷入长期化、困难化之后,迅速地,从“速胜”的狂热,转向“亡国”的悲观。

  2.2《论持久战》: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光辉

  正是在这两种错误思潮甚嚣尘上、人心惶惶的关键时刻,1938年5月,毛主席发表了他那篇光照千古的伟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

  这篇著作,是毛主席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进行完美结合的典范。他没有被一时的胜败和武器的优劣所迷惑,而是深入地、全面地,去分析中日两国之间,那些相互矛盾的、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基本特点。

  他指出,日本方面,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它的国度小,资源人力不足,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并且,它的侵略行径,必然会遭到国际上和其本国人民的反对。这些,是它的“弊端”。

  而中国方面,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这是我们的“弊端”。但同时,我们的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的、进步的;我们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能够支撑长期的战争;并且,我们的抗战,必然会得到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同情与支持。这,是我们的“优长”。

  2.3科学的预见:战争三阶段论

  正是基于对这些基本特点的科学分析,毛主席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但又坚如磐石的科学结论:这场战争,既不可能是“速胜”的,也绝不可能是“亡国”的,它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其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并且,他还极其精准地,预见了这场持久战,所必然要经历的三个战略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战略相持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这个“三阶段论”,不是算命先生的臆测,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它如同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为在漫漫黑夜中摸索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胜利的曙光。它驳斥了“亡国论”的悲观,也纠正了“速胜论”的轻浮,将全民族的抗战意志,统一到了一个科学的、现实的、必胜的战略轨道上来。这,就是理论的力量!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三、两种“力量观”:是“唯武器论”的迷信,还是“人民战争”的伟力?

  在具体的战争指导思想上,国共两党,也表现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力量观”。一种,是迷信武器、脱离人民的“精英战争”观;另一种,则是依靠人民、发动人民的“人民战争”观。

  3.1国民党的“唯武器论”与消极防御

  国民党及其所代表的一切反动统治阶级,在军事思想上,都是“唯武器论”的忠实信徒。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飞机、坦克、大炮的数量和质量所决定的。

  由于中国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本,因此,他们的战略,就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阵地防御。他们将最精锐的、由德国顾问训练的“德械师”,投入到淞沪会战等大城市的保卫战中,进行硬碰硬的消耗。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固守几条防线、几个大城市,来“以空间换时间”,苦苦支撑,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友邦”的援助。他们从根本上,不相信、也不敢去发动和武装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最主要的抗日力量——广大的农民群众。在他们眼中,这些泥腿子,是“愚昧的”、“不可靠的”,甚至比日本人,更让他们感到恐惧。

  3.2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人是决定性因素

  与此针锋相对,毛主席提出了他那光辉的、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科学基石的“人民战争”思想。他有一句名言,振聋发聩:“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他深刻地指出,战争的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3.3“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人民战争的实践

  在这一伟大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所采取的,是一套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的、崭新的打法。

  他们不以保守或夺取大城市为主要目标,而是深入到敌人后方的广大农村地区,放手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他们将脱离了人民群众这个“水”的、孤立的日军据点,变成了一个个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孤岛。他们不与敌人进行硬碰硬的阵地战,而是广泛地开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以无数次小的胜利,来积累成大的战略优势。

  通过这种方式,共产党,不仅仅是在进行一场军事斗争,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政治动员。每一块根据地的建立,都是在播撒革命的火种;每一次对群众的发动,都是在积蓄埋葬侵略者和旧世界的磅礴力量。这,才是真正能够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最高明、也最彻底的战争艺术。

  四、历史的必然:从“抗战胜利”看马列毛主义的科学性

  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其最终的结局,以一种无可辩驳的、铁的事实,为上述两种路线、两种思想的优劣,做出了最公正的判决。

  4.1力量对比的惊天逆转

  在抗战初期(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有区区数万人,根据地,也仅限于陕甘宁那一块贫瘠的土地。而国民党,则拥有数百万装备远胜于我军的军队,并掌控着全国的政权和资源。

  然而,八年之后,到抗战胜利时(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壮大到一百二十余万人,民兵二百六十余万人,解放区的人口,达到了一亿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党军队,在消极抗战和积极反共中,声望大跌,军心涣散,其反动腐朽的统治,已经众叛亲离。

  这种力量对比的惊天逆转,深刻地说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归根结底,是路线的正确与否,是人心的向背。

  4.2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毛主席所制定的、全面的、彻底的、依靠人民的抗战路线,因为它真正地代表了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最真诚、最热烈的拥护。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小推车、用自己的乳汁、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条路线的胜利,投下了最庄严、也最沉重的一票。

  而蒋介石所代表的那条片面的、消极的、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精英抗战路线,因为它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其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动统治,因为它不信任人民、害怕人民、甚至在背后屠杀抗日的人民(如皖南事变),所以,它最终,也必然地,要被中国人民所抛弃。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它同时,也在中国内部,完成了一次对国共两党、两条路线的、最深刻的政治检验。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毛主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五、未来的昭示:从“中国革命”到“世界革命”的普遍真理

  七七事变的炮声,以及由它所开启的、并最终走向胜利的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身。它以其雄辩的实践,向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昭示了那通往最终解放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革命真理,并以此,预示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未来。

  5.1被中国革命所证明的普遍规律

  中国革命的胜利,特别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向我们证明了这样几条颠扑不破的规律:

  第一,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无论它们在表面上,显得多么船坚炮利、不可一世,但由于其战争的非正义性和其统治的反人民性,它们内在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它们是虚弱的,是必然要失败的。

  第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革命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任何脱离了人民、害怕人民的政治力量,无论其拥有多么强大的武器,都终将归于失败。

  第三,一个被压迫民族、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只要它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并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自主,它就一定能够,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取得最终的胜利。

  5.2从“一国胜利”到“世界胜利”的必然逻辑

  今天,当我们放眼全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当年中日两国形势,既相似、又不同的图景。今天的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体系,特别是其核心——美帝国主义,就如同当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一样,看似强大到了极点,仿佛是不可战胜的。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则如同当年的中国一样,看似弱小、分散、处于被动地位。

  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是同样的。这个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其内部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宗主国与新殖民地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正在日益地、不可避免地尖锐化。它所造成的全球性的贫富差距、战争动荡、生态危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创造着它自己的“掘墓人”。

  因此,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如同人类未来革命的一场伟大的“预演”。它科学地证明了,那看似不可战胜的敌人,是可以被打败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战胜这个敌人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那就是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统一战线、人民战争、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要能够真正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去建立起最广泛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全球统一战线,去发动起全世界数十亿被压迫人民的磅礴伟力,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够,像当年的中国人民一样,最终埋葬这个看似强大的敌人。

  结论

  综上所述,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国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契机。它以最残酷的方式,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与软弱,也以最光辉的方式,彰显了毛泽东主席和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与正确。

  毛主席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个“算无遗策”的军事天才,而在于,他是一个最彻底、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大师。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战争迷雾中,洞察到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规律;他能够穿透“武器”和“钢铁”的表象,看到“人民”这个最强大的决定性力量。他所开创的人民战争理论,不仅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更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争取自身解放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从卢沟桥的炮声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怒吼,更是历史辩证法前进的、隆隆的车轮声。这个车轮,碾碎了日本法西斯,碾碎了国民党反动派。而今天,它依然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科学的必然性,向着它最终的目标前进。那个目标,就是彻底地、完全地,碾碎全球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最强大的剥削体系,并在其废墟之上,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自由的、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新世界。

  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每一个革命者,为之奋斗终身的、唯一神圣的事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