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郭松民 | 评《碟中谍8》:垂暮的好莱坞,垂暮的美国

火烧 2025-06-16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碟中谍8》被批评为好莱坞创作力枯竭的代表,剧情空洞、特效廉价,反映垂暮好莱坞的困境。文章指出其失败根源在于美国社会精神的迷失,以及资本对电影工业的控制。

01

  昨天,看了《碟中谍8:最终清算》;今天,看了特朗普的阅兵式。

  蓦然发现,这两者的精神气质惊人相似。

  先说《碟中谍8》。

  简言之,这部号称“系列终章”的巨制,不仅没有为特工电影画上惊叹号,反而用空洞的剧情、廉价的特效和陈旧的价值观,将好莱坞创作力枯竭的病症暴露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作品,哪里配得上“最终清算”的豪言壮语?

  不过是资本裹挟下的苟延残喘罢了。

  影片开篇就暴露出好莱坞编剧集体“脑死亡”的尴尬。

  所谓“AI智体统治世界”的设定,看似紧跟科技热点,实则不过是把《终结者》的天网、《黑客帝国》的矩阵换了个名字重新包装而已。

  当年逾花甲的阿汤哥故作高深地念叨“智体将掌控人类命运”时,观众看到的不是对未来的深刻思考,而是好莱坞在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时的黔驴技穷。

  他们既没有勇气像《2001太空漫游》那样探索人机关系的哲学命题,也没有能力像《银翼杀手》那样构建充满思辨的赛博世界,只剩下用概念堆砌的空壳。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整部电影的剧情完全沦为阿汤哥个人英雄主义的注脚。

  从2400米高空扒飞机到深海极限逃生,每一场动作戏都在重复“阿汤哥无所不能”的陈旧叙事。

8.jpg

  这种脱离现实逻辑的“超人表演”,与其说是为了服务剧情,不如说是投资商为了榨取明星剩余价值的粗暴操作。

  编导似乎认为,只要让阿汤哥做出几个惊险动作,观众就会忘记剧情的漏洞、人物的单薄。

  可是,当伊森·亨特在机翼上徒手搏斗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扣人心弦,而是好莱坞创作思维的僵化——除了让主角“开挂”,他们再也想不出任何新鲜的、能够让观众紧张得手心冒汗的桥段与场面。

02

  《碟中谍8》的失败,本质上是好莱坞工业体系的集体堕落。

  好莱坞曾经是想象力的代名词。

  《公民凯恩》打破叙事结构,《教父》塑造黑帮史诗,《阿甘正传》用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那时的好莱坞,有一种尽管野蛮粗俗,但生机勃发,不可遏制的生气。

  可如今呢?

  无论是《变形金刚》系列无休止的爆炸美学,还是《侏罗纪世界》换汤不换药的恐龙大战,好莱坞的创作力日渐枯竭窘态,已无法遮掩。

  《碟中谍8》不过是一个最新的例证罢了。

  好莱坞的失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电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其精神气质,无非是其孕育、产生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精神气质的一种折射。

  所以,根本原因在于:当美国自己都不知道路在何方的时候,电影人——哪怕是似乎是无所不能的阿汤哥——又怎么能够知道呢?

  在特朗普的阅兵式上,那些穿着20世纪的老式军装,无精打采地走过马路的美国大兵的背影,无疑也是一个垂暮帝国的背影。

d.jpg

  实际上,特朗普领导的,如今已然成为美国政治主流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本身就是一个向后看的,同时也是刻舟求剑的运动。

  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中,他曾经说,最喜欢的两部电影是《乱世佳人》和《日落大道》——那正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mp.weixin.qq.com/s/JV4Ya1YlIjs3MufRZX6QxA【点击阅读】

  但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朗普绝无可能为美国找到返老还童的仙丹。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好莱坞电影能够展现出对现实的某种批判性——尽管批判性从来不是好莱坞的特征——并在批判中想象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时,也许它还能够重新焕发出些许活力。

  然而,好莱坞选择的却是如《碟中谍8:最终清算》这样,死抱着已经破碎的美国拯救世界的神话不放,如此,则等待它的必然是被观众和时代抛弃的命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