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论蒋介石为何必败于毛泽东

火烧 2025-07-02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从阶级分析角度解析蒋介石为何必败于毛泽东,揭示国民党与共产党在阶级基础、历史命运上的根本对立,强调人民选择与历史必然性。

重庆合影_Jc.jpg

  在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的画卷中,解放战争无疑是其中色彩最浓烈、转折最富戏剧性的一幕。1945年抗战胜利之初,历史的天平,在表面上,似乎是完全倒向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边的。

  彼时,蒋介石被尊为“民族领袖”,其政权是得到世界主要大国承认的“合法政府”。他拥有数倍于共产党的、全副美式装备的庞大军队;他控制着中国所有的大城市、交通干线和几乎全部的工业资源;他的背后,站着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美国,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金钱和武器。

  而反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则被限制在贫瘠的、分散的农村根据地,武器装备简陋,物质条件极其艰苦。

  然而,仅仅在四年之后,这看似强弱悬殊的局面,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逆转。摧枯拉朽的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席卷全国,将蒋介石及其残余势力,彻底地、永久性地,驱逐到了台湾一岛之上。

  这究竟是为什么?蒋介石究竟输在了哪里?

  西方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常常将这场战争的结局,归结于一些表面的、偶然的因素:诸如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战术上的军事失误、毁灭性的通货膨胀、美国援助的“不力”,等等。而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其自身的历史叙事,则更充满了对“苏联阴谋”和“美国背叛”的怨怼。

  然而,这些解释,都如同医生仅仅看到了病人皮肤上的脓疮,而没有探究其内脏早已腐烂的病根。它们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完全回避了决定这场战争结局的、最根本的因素——阶级。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出发,系统性地、深刻地论证:蒋介石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他所代表的、那个腐朽、反动、反人民的阶级,其历史命运的必然终结。而毛泽东的胜利,则是他所代表的、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在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引下,其磅礴伟力的必然彰显。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国共两党的战争,不如说是旧中国与新中国、反动与革命、压迫与解放两个阶级、两种命运的最后决战。蒋介石的失败,从他选择与人民为敌的那一刻起,就早已注定。

  一、阶级基础的根本对立:是依靠人民,还是与人民为敌?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归根结底,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一个政权的性质,首先取决于它的阶级基础。蒋介石政权与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其阶级基础,是水火不容、根本对立的。

  1.1蒋介石政权: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联盟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其真实的社会支柱,并非其口头上所宣称的“全民”,而是中国社会中最反动、最腐朽、最寄生的三个社会集团的联盟。

  其一,是封建地主阶级。这个阶级,千百年来,通过残酷的地租剥削,榨干了中国亿万农民的最后一滴血汗,是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大桎梏。国民党政权的基层统治,正是依靠这个阶级的代表——地主、乡绅、保甲长——来维持的。因此,蒋介石绝无可能,也绝无意愿,去进行任何能够触动地主利益的、真正的土地改革。

  其二,是以江浙财阀为代表的大买办资产阶级。这个阶级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不是通过发展本国独立的民族工业,而是通过充当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代理人,通过方便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资本输出和资源掠夺,来积累其巨额财富的。他们的利益,与帝国主义的利益,是深度捆绑的。因此,他们也绝无可能,去领导一场彻底的、争取民族完全独立的斗争。

  其三,是以“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为核心的官僚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是以上两个阶级的结合体,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政权,通过垄断金融、滥发纸币、巧取豪夺等手段,将国家财富,转化为家族私产。他们是附着在国家肌体上,吸食人民血髓的最大毒瘤。

  这样一个代表着极少数剥削者利益的政权,其与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大众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根本的敌我矛盾。它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活动,必然都是围绕着如何维护这个反动联盟的利益而展开,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与最广大的人民为敌。

  1.2毛泽东的立党之本:工农联盟——中国最广大的革命力量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毛泽东同志从革命斗争的一开始,就将立党、建军和建立政权的基石,牢牢地放在了中国最广大的、受压迫最深重的工农大众身上。

  他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无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由于其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因而革命性最强、最有远见,是革命的领导阶级。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则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毛泽东同志所开创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路线,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植根于中国社会最深厚、最磅礴的力量海洋之中。党所提出的每一个口号,所进行的每一次斗争,都与工农大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1.3“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唯物主义解释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唯物主义的体现。这里的“民心”,绝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道德情感,而是有着极其具体的、物质的阶级内容。

  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最大的“民心”,就是土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无偿地、平均地,分给了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这一举措,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也使得亿万农民,第一次认识到,共产党和解放军,是为他们自己打天下的军队。他们为了保卫刚刚分到手的土地和胜利果实,爆发出惊人的革命热情,踊跃参军、积极支前。

  反观国民党,由于其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它不仅不敢、而且必须坚决地反对任何土地改革。这就使得它,在广大的农村,彻底地失去了民心,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仅仅在土地问题这一个根本点上,双方的胜负,其实早已判定。

  二、政治路线的天壤之别:是解放建国,还是独裁卖国?

  不同的阶级基础,必然产生出性质截然相反的政治路线。蒋介石的政治路线,是法西斯式的独裁专制和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卖国路线;而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则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民族彻底解放的新民主主义路线。

  2.1蒋介石的“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

  蒋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之后,所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一种赤裸裸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他所奉行的“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实为法西斯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本人)”的原则,就是要消灭国内一切民主和进步的力量。

  在国统区,他建立起了庞大的、以中统和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对共产党人、民主人士、爱国学生和一切反对其独裁统治的人们,进行大规模的监视、绑架和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等著名民主人士的鲜血,就是其独裁本质的最好证明。这种高压的、窒息的政治恐怖,使得他不仅失去了工农大众的支持,更将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2.2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与此相反,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的、具有无比广阔胸怀的政治路线。

  他明确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为了推翻这三座大山,无产阶级必须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的对象,不仅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还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甚至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民族资产阶级。

  这一路线,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朋友,孤立敌人,将蒋介石所代表的那一小撮反动集团,置于全民的包围之中。在政治上,蒋介石早已是孤家寡人。

  2.3对外政策的本质分野:是依附帝国主义,还是坚持独立自主?

  在对外关系上,二者的分野,更是泾渭分明。蒋介石政权,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的买办政权。为了换取美帝国主义的援助来打内战,他不惜出卖一系列的国家主权,签订了大量不平等的条约(如《中美商约》等),使得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彻底摧毁了中国本就脆弱的民族工业。

  而毛泽东同志,则始终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建党、建军、建国的根本原则。他所领导的革命,就是要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这种坚定的、不屈的民族立场,赢得了所有真正爱国的中国人的心。

  三、军事思想的霄壤之别:是人民战争,还是官僚战争?

  解放战争,固然是一场政治和经济的较量,但其最终的胜负,还是通过战场上的军事斗争来决定的。在这方面,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对蒋介石的官僚军事思想,形成了压倒性的、降维式的优势。

  3.1蒋介石的军事思想:迷信武器、正规战与嫡系部队

  蒋介石本人,毕业于日本的士官学校,他的一生,都深受德国和美国军事顾问的影响。他是一个典型的、迷信武器装备和单纯军事技术的“唯武器论”者。他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谁的飞机、大炮更多,谁的防线更坚固。

  因此,在战争初期,他依仗着自己军队在装备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采取了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的战略,企图通过正规战、阵地战,与解放军进行决战。同时,他的用人,充满了浓厚的封建帮派色彩,只信任黄埔军校出身的“嫡系部队”,而对其他派系的军队,则处处提防、见死不救。他的军队,是一部由上层官僚所驱动的、僵化的战争机器。

  3.2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毛泽东同志,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军事家。他所创立的人民战争思想,是一套全新的、专门为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而设计的战争学说。

  其核心,是强调战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人,而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精髓,就是不以保守或夺取一城一地为目标,而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战役战斗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他所指挥的军队,灵活机动,飘忽不定,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随时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之间切换。这是一门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智慧的、人民的战争艺术。

  3.3两军士气与纪律的根本来源

  军事思想的优劣,最终要通过军队的战斗力来体现。而两军的战斗力,特别是士气和纪律,则有着天壤之别。

  国民党军队,其内部,充满了惊人的腐败和残酷的压迫。军官们克扣军饷、倒卖军需,早已是常态。士兵,则多为被强行抓来的壮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军中稍有不从,便会遭到非人的打骂和虐待。这样一支缺乏政治信仰、内部矛盾重重的军队,怎么可能有高昂的战斗意志?

  而人民解放军,则恰恰相反。部队内部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官兵平等,同甘共苦。每一个战士,都经过了深入的政治教育,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为谁扛枪、为谁打仗。我军所到之处,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拥护和支持。

  一支是官僚的、反人民的军队,一支是人民的、为人民的军队。两军对垒,其胜负之势,不言自明。

  四、经济战线的彻底溃败:是服务人民,还是掠夺人民?

  在解放战争期间,除了军事战场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同样重要的、决定胜负的第二战场——那就是经济战线。在这个战场上,国民党政权的失败,比在军事战场上,来得更早、也更彻底。

  4.1“四大家族”的疯狂敛财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利用他们所垄断的国家权力,在抗战胜利后,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掠夺。

  他们通过接收敌伪产业、吞并民族资本、垄断金融贸易等手段,在短短几年内,就积累起了天文数字的家族财富。当国家在战火中满目疮痍,人民在饥饿中苦苦挣扎时,这些所谓的“国家领袖”,却过着穷奢极欲的寄生生活。这种疯狂的掠夺,彻底地掏空了国统区的经济基础。

  4.2金圆券改革的末日景象

  1948年8月,为了挽救其濒临崩溃的财政,国民党政府推行了所谓的“金圆券改革”。这在实质上,是一场以国家信誉为赌注的、对全民财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无耻的一次总掠夺。

  在短短几个月内,金圆券就变成了废纸,其贬值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这场改革,不仅使得广大劳动人民倾家荡产,更将国统区的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也洗劫一空。它彻底地、干净地,摧毁了国民党政权最后的一点社会信任和支持基础。民心,已经彻底丧尽。

  4.3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两种经济制度的鲜明对比

  就在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的同时,在毛主席领导下的各个解放区,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了丰衣足食。通过建立自己独立、稳定的金融和贸易体系,使得解放区的物价,长期保持稳定。一个稳定、繁荣、不断扩大的解放区,为前线的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兵员补充。这场战争,也是两种不同经济模式的较量,最终,代表着新生力量的、为人民服务的经济模式,毫无悬念地战胜了那个腐朽的、掠夺人民的经济模式。

  五、历史的裁决:人心向背,决定了最终的胜败

  将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综合起来,我们便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无可辩驳的结论:蒋介石的失败,绝非一城一地的偶然得失,而是在阶级基础、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经济政策等所有层面上的、总崩溃式的、注定了的失败。

  5.1蒋介石失去了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

  我们来盘点一下蒋介石最终的处境:

  在农村,由于他顽固地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他彻底地失去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使自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城市,由于他的法西斯独裁和对工人的压榨,他失去了工人阶级的支持;由于他的政治恐怖和经济掠夺(特别是金圆券改革),他又彻底地失去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城市中产阶级的同情和支持;在党内军内,由于他的任人唯亲和排斥异己,也充满了离心离德的派系斗争。

  最终,他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夫民贼”,除了身边一小撮反动核心集团和他的美国主子之外,他已经失去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切可以依靠的社会力量。

  5.2毛泽东赢得了全中国的民心

  而毛泽东,则恰恰相反。他用土地,赢得了农民;他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和当家作主的承诺,赢得了工人阶级;他用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赢得了中间党派、知识分子和爱国民族资产阶级;他用坚决维护民族独立的立场,赢得了所有不愿再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的心。

  毛泽东所领导的,早已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5.3失败的必然性:反动阶级代理人的历史宿命

  因此,蒋介石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他是那个即将被埋葬的、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最集中、最顽固的政治代表。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其生命力,早已枯竭;其统治,早已丧尽天理、人神共愤。

  他的一切努力,无论是多么的“顽强”,都不过是一个没落的反动阶级的垂死挣扎。他所要对抗的,不是毛泽东个人,不是中国共产党,而是整个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的磅礴潮流。

  结论

  综上所述,蒋介石之所以必败于毛泽东,其根本原因,绝不在于一时的战术失误或外部援助的多寡,而在于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属性的根本对立。

  蒋介石,是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这个反动、腐朽、寄生阶级的总代表,他的根,是扎在即将被历史所抛弃的、一小撮剥削者的利益之上的。因此,他的政治,必然是独裁的;他的经济,必然是掠夺的;他的军事,必然是反人民的。他的失败,是历史的宿命。

  而毛泽东,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领袖,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国最广袤、最深厚的人民大众的土壤之中。因此,他的政治,必然是民主的、团结的;他的经济,必然是发展的、为民的;他的军事,必然是战无不胜的人民战争。他的胜利,是人民的选择。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景象,绝不仅仅是一支军队对另一支军队的胜利,它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最后裁决,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彻底埋葬。

  蒋介石仓皇逃往台湾岛的背影,不是一个英雄的末路,而是一个已被中国人民所唾弃的、腐朽的旧制度,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时的、最后一声无足轻重的回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