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七一建党节反思:苏联解体为何“无一人是男儿”?兼论一个革命政党的“精神之钙”

火烧 2025-07-0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七一建党节反思苏联解体原因,分析苏共理想信念缺失导致的垮台,强调革命政党精神之钙的重要性,探讨党员信仰蜕变与组织蜕变的关系。

前苏图片_Jc.jpg

  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信念不牢也是要地动山摇的。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不就是这个逻辑吗?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我说过,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什么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朴素而深刻的中国智慧,不仅适用于物质世界的工程建设,更以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揭示了精神世界与政权兴亡的铁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信念不牢也是要地动山摇的。”

  回望20世纪末那场震惊世界的历史剧变,一个庞大的、一度令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之颤抖的红色联盟,在几乎没有遭遇任何像样抵抗的情况下,轰然解体。这其中,最令人扼腕、也最发人深省的,莫过于苏共自身的崩溃。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个历史性的悖论与悲剧:“苏共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

  这振聋发聩的“男儿之问”,穿越时空,直击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为什么一个拥有近两千万党员、掌控着最强大核武库的执政党,会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表现出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政治上的麻木、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瘫痪?答案,正如总书记所深刻揭示的那样:“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本文旨在以此为纲,深入剖析苏共是如何一步步丢失其“精神之钙”,最终导致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溃败。

  一、信仰的源头:从“先锋战士”到“食禄党员”的蜕变

  一个政党的性质,归根结底,是由其成员的构成与精神状态所决定的。苏共的悲剧,其最初的、组织上的病灶,便始于其党员构成的、从革命者到官僚的质变。

  1.1布尔什维克:“特殊材料”铸就的革命先锋

  在列宁的时代,布尔什维克党员,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们是久经考验的、百折不挠的职业革命家。成为一名党员,在当时,并不意味着任何物质上的好处,反而意味着监禁、流放、乃至牺牲。支撑他们进行不懈斗争的,是手中那本被翻烂了的《共产党宣言》,是心中那个对实现世界共产主义不可动摇的、炽热的理想信念。正是这样一支人数不多、但信念如钢的队伍,才迸发出了足以“撬动地球”的巨大能量,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2“Номенклатура”:一个自我服务的新阶层的崛起

  然而,在夺取政权之后,尤其是在国家进入长期和平建设,乃至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所谓的“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一种深刻的、致命的蜕变发生了。一个被称为“Номенклатура”(官僚等级名录制)的特权阶层,逐步形成并固化。

  对于这个新阶层而言,党员的身份,不再是牺牲与奉献的标志,而是一张通往权力、地位和各种物质特权的“入场券”。入党,是为了能分到更好的住房,能在特供商店里购物,能让自己的子女拥有更光明的未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被悄然置换为“为个人与家族的利益钻营终身”的潜规则。党员的身份,从一种崇高的政治信仰,蜕变为一种可以换取实际利益的“政治食禄”。

  1.3两千万党员的“数量”与“质量”

  当苏共的党员人数膨胀到近两千万时,其数量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其作为革命先锋队的“质量”,却跌入了历史的谷底。无数投机分子、野心家、官僚主义者和庸庸碌碌的“太平党员”充斥其中。他们或许熟悉党章的条文,却早已忘却了党旗的颜色;他们或许在会议上高喊着马列主义的口号,但在内心里,却盘算着自己的名利得失。

  这个拥有两千万成员的庞大躯体,其内在的“精神骨架”,早已因理想信念的流失而变得疏松、脆弱。一旦历史的风暴来临,看似强大的肌肉,在没有坚强骨骼支撑的情况下,只会变成一堆轰然倒塌的烂肉。

  二、思想的“总开关”: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开始的理论背叛

  如果说党员的蜕化是组织基础的动摇,那么,指导思想的修正主义化,则是苏共崩塌的“总开关”被彻底打开。这一过程,始于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

  2.1“秘密报告”:一把刺向历史与信仰的匕首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以一种极其粗暴、非历史主义的方式,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也借此全盘否定了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段波澜壮阔的、虽然充满了艰辛和错误但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建设史。

  这把匕首,不仅刺向了一个历史人物,更深刻地,是刺向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对自己过去道路的信念。它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混乱,使得“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最强大的思想病毒,第一次从敌人阵营,侵入到了共产党的心脏地带。从此,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苏共的思想堤坝,出现了第一道致命的裂痕。

  2.2“三和两全”:自废武功的修正主义纲领

  在打开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缺口后,赫鲁晓夫及其后继者,进一步提出了一整套系统性的修正主义理论,即所谓的“三和两全”。

  “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彻底放弃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本观点,模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在思想上解除了对西方“和平演变”的警惕。

  而“全民国家、全民党”的理论,则更是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政党学说。它宣称苏联社会已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过时”,苏共也因此不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一理论,无异于向全世界宣告,苏共已经主动地、自觉地,放下了无产阶级专政这把最核心、最根本的自卫武器。

  2.3信仰的真空与犬儒主义的盛行

  在这套修正主义理论的长期侵蚀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逐渐被“教条化”、“空壳化”。它变成了一套只用于开会、写报告的僵死词汇,而不再是能够指导实践、激动人心的科学真理。

  当苏共的领导者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口中的那套理论时,又怎能要求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去信仰它呢?于是,理想信念的真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和庸俗的物质主义。人们不再相信崇高的理想,只相信眼前的利益。整个社会,陷入了精神上的“失重状态”。

  三、政治的恶果:从“特权腐败”到“公开叛变”的泛滥

  思想上的混乱与背叛,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腐化与动摇。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代,苏共的政治肌体,已经百病丛生、病入膏肓。

  3.1特权阶层的固化与腐败的蔓延

  “全民党”的理论,为官僚特权阶层的存在,提供了最好的护身符。既然已经没有了阶级,那么他们所享受的种种特权,就不再是阶级压迫的体现,而成了“理所当然”的待遇。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高层的腐败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贪污受贿、任人唯亲、生活奢靡,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比地球到月球还要遥远。一个政党,当它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只代表一个与人民利益根本对立的、腐朽的官僚集团的利益时,它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

  3.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从修正到公开的背叛

  如果说赫鲁晓夫还打着“恢复列宁主义”的旗号,对理论进行“修正”,那么戈尔巴乔夫,则干脆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从“修正”滑向了“公开的背叛”。

  他所鼓吹的“公开性”和“多元化”,本质上,是彻底放开了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舆论管制,任由其在国内肆意泛滥。他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否定社会主义道路,鼓吹所谓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他的“新思维”,不是什么理论创新,而是彻头彻尾的、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无条件投降。他以苏共总书记的身份,亲手刨掉了苏共执政大厦的最后一根理论支柱。

  四、最后的崩溃:“竟无一人是男儿”的政治心理学分析

  当叶利钦等人发动“八一九”事件,向苏共和苏联发出致命一击时,那早已丧失了理想信念的、近两千万党员的庞大群体,为何会表现得如此懦弱和麻木?

  4.1理想信念的“总崩溃”导致政治意志的“总瘫痪”

  一个军队,在它的军旗被敌人,尤其是被自己的指挥官所否定和羞辱之后,就不可能再有战斗的意志。对于苏共党员来说,情况正是如此。当他们被自己的总书记告知,他们为之奋斗了七十年的那面红旗,以及红旗所代表的一切——革命、领袖、社会主义制度——都是“错误”和“罪恶”的时候,他们又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没有了信仰的旗帜,便没有了战斗的理由。思想上的缴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瘫痪。他们在精神上,已经被自己的领导层,彻底解除了武装。

  4.2特权阶层的“自保”与“背叛”

  对于苏共中上层的官僚和特权阶层而言,他们的选择,则更加“务实”。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与西方世界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他们来说,选择,早已不是“保卫社会主义”还是“投降资本主义”。而是,如何在政权的崩塌中,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过去所侵占的“国家财富”,合法地、安全地,转变为“个人私产”。事实也正是如此,苏联解体后,那些最先富起来的、一夜之间成为“寡头”的,恰恰是原来那些最高层的党政官员。他们是那场崩溃最积极的推动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是“男儿”,而是早已准备好了的、最无耻的“叛徒”。

  4.3人民群众的“沉默”

  而广大的、普通的苏联人民,则以一种令人心碎的“沉默”,目睹了这一切。他们之所以沉默,不是因为他们向往资本主义,而是因为,那个曾经代表他们、领导他们的苏共,早已变得面目全非。那个腐败的、享有特权的、脱离群众的政党,早已不再是“他们的党”。他们感受不到这是在失去自己的国家,而更像是在观看一场与自己无关的、“克里姆林宫”内部的权力斗争。一个被自己的人民所抛弃的政党,又怎么可能指望人民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来保卫它呢?

  五、历史的镜鉴: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如何铸就

  苏联的悲剧,以一种最极端的形式,为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最深刻、也最惨痛的镜鉴。它告诉我们,决定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最终,不是党员的数量,不是经济的增长,甚至不是军事的强大,而是其是否拥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5.1“精神之钙”的来源

  正如总书记所比喻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钙”,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一推就倒。那么,这种“精神之钙”,从何而来?

  它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刻掌握。不是教条式的背诵,而是真正地将其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它来自于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获得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它来自于严肃的、经常性的党内政治生活。必须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不懈的思想斗争,去涤荡我们队伍中的各种政治灰尘和微生物。它来自于对历史的科学态度。既要承认奋斗历程的艰辛与曲折,更要理直气壮地捍卫革命历史的主流与本质,坚决与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

  5.2一个永恒的终身课题

  理想信念的坚定,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作为终身课题常修常炼”。在和平的环境中,在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会更加隐蔽,也更加危险。因此,防止“地动山摇”的唯一方法,就是时时刻刻、一丝不苟地,去加固我们理想信念的“思想地基”。

  结论

  综上所述,“竟无一人是男儿”的苏联悲剧,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发事件,而是一场长达数十年的、从思想理论到政治路线、再到组织形态的、系统性的大溃败。其总病根,就是从赫鲁晓夫集团开始的、对马克思列念主义的公然背叛,以及由此导致的、全党范围内的、理想信念的彻底崩塌。

  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政党,即便其成员再多、躯体再庞大,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其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在历史的风雨中,化为一堆腐朽的尘土。苏共的垮台,深刻地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理想信念,就是它的生命线,是它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它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何时,这面精神的旗帜不再鲜红,那么,无论它曾有过怎样辉煌的过去,其最终的结局,都早已注定。

  这是莫斯科留给全世界共产党人最惨痛、也最必须永远铭记的教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