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谈一谈那场“解放思想”

火烧 2025-05-30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解放思想’背后的逻辑转变,分析思想解放如何从人民立场转向私利与市场逻辑,揭示话语霸权更替对劳动阶层的影响。

  有些事,不能不说;

  有些话,不说不快。

  今天,我们来谈谈那场被称为“解放思想”的历史节点。这一转折,许多人选择接受,却很少有人深究其中的前提逻辑:是谁在“解放”?又“解放”了什么?

先从“思想”说起

  “解放”之前,中国主流提倡的思想,其实非常明确。

  只要翻阅当时的宪法、政策文件、街头标语,甚至长辈们的记忆,我们会发现一种高度一致的价值导向:人民至上、群众路线、为民服务。

  这套思想体系,无论叫什么“主义”或“路线”,最核心的立场其实非常朴素:站在劳动人民一边。

  在它的引导下,剥削现象被质疑,特权意识被克制,劳动被赋予尊严。“动口不动手”的人被请下神坛,实干者第一次被真正看见。

“解放”这个词,本就不中性

  翻开字典,“解放”常被定义为解除束缚,获得自由。这本是个带有价值判断的词汇

  可问题来了,在那个被称作“解放思想”的时代,到底是谁感到“被束缚”?又是谁想要“自由”?

  我们若听听那时的普通工人、农民、退伍军人,他们并不觉得思想被桎梏,反倒觉得:自己终于能站起来说话了,有人替他们办事了。

  而另一边,一些声音开始出现:

  “别再讲阶级了”,

  “别再斗争了”,

  “别再提无产者那一套了”……

  他们觉得“应该换种活法”。

真正“解放”的,并非思想,而是私利

  实话说,那场“思想解放”的风暴,并没有让普通人更有话语权,反倒让一些旧梦重燃者,重新掌控了方向盘。

  “解放思想”的旗帜下,一些人的“私利”悄然展开。

  他们开始淡化阶级、贬损斗争、边缘信仰。他们不再谈集体、谈责任,而是强调效率、市场、个人成就。

  毛的旗帜在逐渐淡出主流视野,另一套逻辑则趁势上位。

  那些最坚定的信仰者,逐渐被边缘化,被贴上“顽固”“保守”的标签。

  这不是一次思想多元化的胜利,而是一种话语霸权的更替。

“那扇门”,通向的是什么?

  曾有一场“事件”,成为这场转向的前奏。我们暂且称它为“诱之门”。

  它的出现,为随后的路线切换扫清了障碍。一些原本不便发声的力量,开始堂而皇之地讲起“市场效率”“现代治理”。

  紧随其后的,是对“两个凡是”的批判风潮。这场风潮,把劳动阶层的话语空间迅速压缩,将其贴上“左”的标签,归入“落后”的范畴。

  那一刻起,思想的舵,换人掌握了;那一刻起,群众的声音,变得微弱了。

  那扇门打开的不是多元的天空,而是对过往坚持的一种否定。

新时代,解放了谁?沉默了谁?

  GDP确实上去了,高楼确实多了。

  同时,下岗也来了,土地流转加快了,教育和医疗的门槛高了,劳动者的疲惫与沉默也开始蔓延了。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未让所有人都过得更好。

  反而是一些被压制过的旧思想、旧特权、旧机制,又披上“现代”的外衣,悄然归来。

  如果说这是某种“解放”,那么它解放的是资本的逻辑,是特权的欲望,是不问出身只看资源的社会秩序。

  而那个曾经以“人民为本”的时代,被当作一种“包袱”塞进了抽屉。

思想究竟该往哪解放?

  我们并不反对思想解放。

  但真正的思想解放,应是让劳动者的声音再度有力,让社会公正重新成为共识。

  如果一种“解放”意味着多数人沉默,意味着少数人掌控一切,那它不过是新的枷锁。

  说出这些话,是希望我们不再轻易接受任何一场“话语替换”而不加思索。

  真正的解放,不该建立在信仰的撤退上,也不该让人民沦为沉默的背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