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1997年不收回香港 我就是李鸿章
dp:1997年不收回香港 我就是李鸿章
爱德华・希思是英国保守党领袖,前首相。他于1965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0年出任首相,至1974年。任内大力推行以欧洲为重点的外交政策,使英国正式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75年2月,保守党领袖选举中,被撒切尔夫人击败。后曾任布朗-希普利控股公司及其附属银行的董事。他曾先后于1974年5月、1975年9月、1977年10月、1979年9月、1982年4月、1983年9月、1985年4月、1987年4月等多次到中国访问。并同dp会见,是dp交往多年的老朋友。
1974年5月,dp陪同md会见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在谈到香港问题时,md指着dp对希思说,这是他们的事了
1974年5月,刚刚下野的希思以英国前首相的身份首次来华访问,受到了md主席的亲切接见。当时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dp副总理参加了md同希思的会谈,这也是希思第一次同dp会面。也正是在这次会谈中,md把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重任交给了dp。
5月25日,md在同希思的会谈中说,我们只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他指了指dp和在座的年轻同志,意味深长地说,是他们的事情了。那一年,dp70岁。可以说从那一时刻起,dp从md主席、ze总理的肩上接过了统一祖国的重任,开始考虑祖国统一的问题。
1974年10月2日,dp在会见台湾同胞、海外华侨时说,解放台湾有和平方式和非和平方式两种,即使台湾解放,我们也不会把大陆的政策搬过去。这就提出了祖国统一的方式问题。
1975年9月,dp在会见希思后不久便遭受了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打击。
1977年10月和1979年9月,希思先后两次来华访问,“文革”后刚刚复出的dp同希思进行了会谈。他们的这两次会谈都涉及到了日益临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问题。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它一直是笼罩在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个巨大阴影。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块面积为1066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是英国在19世纪通过同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行割让和租借去的。在英国占领之前,香港地区隶属中国广东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今深圳市)管辖。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曾多次阐明我国对香港问题的一贯立场,即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dp提出了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
同时,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英国方面也不断试探中国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这表明,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82年4月,希思第五次来华访问,迈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试探性的一步。
在同dp的会谈中,希思向dp谈到了他第一次同dp会面的情景,向dp提出了香港问题。他说,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md和周总理时,你也在场,我们讨论了香港问题。当时md和周总理说,反正到1997年还早哪,还是让年轻人去管吧。现在离1997年只有15年的时间,你是如何考虑在这个期间处理这个问题的?因为很多人都要在香港投资,怎样才能使投资者不担心呢?
1982年4月6日,dp会见希思时说,现在是考虑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了。如果可能,我们愿意同英国政府正式接触,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dp说,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中国要维护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响外国人在那里的投资。在这个前提下,由香港人,包括在香港的外国人管理香港。他说,香港有了地方政府,我们的新宪法有规定,允许建立特别行政区,由香港人自己组成政府,不管是华人、英国人或其他人都可参加,可作政府雇员嘛,甚至成为香港政府的成员都可考虑,各种制度也不变。
dp坦率地对希思说,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了,如果中国到时候不把香港主权收回来,我们这些人谁也交不了账。
希思连连点头说,条约里也写得清楚。
dp进而指出,还有新界,包括整个香港,过去是不平等条约,实际上是废除的问题。
随后,英方又经过多次试探,决定就香港问题同我国进行正式谈判。不久,两国政府便开始了国际社会所说的“慑人心魄的反复较量”。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中英两国政府开始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接触。9月24日,dp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双方一开始就亮出了分歧。撒切尔夫人对dp说:必须遵守有关香港问题的三个条约。条约虽然写在纸上,但任何手段都不可能消除它存在的事实。
针对英方的这种态度,dp明确地向撒切尔夫人指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到1997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的主权,这一点是肯定的,不能有别的选择。至于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在中国收回主权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制度,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制度。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总之,香港仍将是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撒切尔夫人则声明:“只有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今后的行政管理和管治作出明确的安排,能够为香港人民所接受,英国议会相信这些安排是合理的,我才可以考虑主权问题。”
中英两国领导人对于解决香港问题大相径庭的立场,注定了历时两年的谈判的艰难曲折。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这一阶段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会谈。
在头四轮会谈中,由于英方仍然坚持1997年后英国继续管治香港,致使谈判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希思于1983年9月第七次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