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区别 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关系?

火烧 2021-11-01 16:00:39 1070
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关系?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
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区别 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关系?

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关系?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非常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西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个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祇,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个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著「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其实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 黑风洞是印度教的朝拜圣地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援,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非常多流派中,又以毗溼奴派、溼婆派及性力派为主。8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非常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日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期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