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丝绸织机 千年丝绸见唐风:唐朝时期的丝织手工业有着怎样的发展?

千年丝绸见唐风:唐朝时期的丝织手工业有着怎样的发展?
门类齐全的作
唐代(618—907年),是我国丝织手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丝绸生产各个部门的分工更加精细,花式品种更加繁富,丝绸产区更加扩大,织造技术也大为提高。
唐朝的丝织业也和过去历朝一样,主要分为民营和官营两部分。这里,我们只谈谈官营的丝织业。唐朝官府经营的丝织生产,由织染署负责管理。织染署下面又设立了二十五个作,各有专门的分工。这二十五个作是织V(织绸叫V)之作十个:布、绢、纱、绫、罗、锦、绮、褐(粗布)。组绶(织有花纹的丝带)之作五个:组、绶、绦、绳、缨(帽子上的装饰物)。?(chóu绸,比较厚实的丝绸)线之作四个:?、线、弦(xián玄,用作琴弦)、网。练染之作六个:青、绛、黄、白、皂、紫。
从这许多作的名称,就可想见它们组织的庞大,分工的精专了。以上是直属中央的机构,在各地还有属于地方领导的织锦坊,等等。
名目繁多、花式新颖的贡赋丝绸
唐朝初年,把全国分为十个道,各道每年要向朝廷交纳一定数量的贡赋,丝织品是贡赋中很重要的一项。当时各道作为贡赋向朝廷交纳的丝织品,名目繁多,花式新颖,例如,河南道仙、滑二州的方纹绫,豫州的鸡(chǐ尺)绫、双丝绫,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文绫;河北道恒州的孔雀罗、春罗,定州的两窠?绫;山南道荆州的交梭e子,阆(làng浪)州的重莲绫;江南道润州的方(qí棋)、水波绫,越州的吴绫;剑南道益、蜀二州的单丝罗,益州的高杼(zhù柱)衫段(缎),绵州的双(xún旬,一种用股线织成的丝织物),遂州的樗(chū初)蒲棱等等,都是花色绮丽的高级丝织品。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初丝织品的主要产区还是在北方。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遭到战火的摧残,而江南地区没有直接受到战祸,破坏较少。这样,江南地区的丝织业迅速地发展起来。江南道越州的缭绫、宣州的红线毯都是名重一时的高级丝织品。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他所写的《缭绫》一首诗中,描写那皎洁精美的缭绫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即花纹)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在另一首名叫《红线毯》的诗中,诗人用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的诗句,来形容红线毯的松厚柔软。
精美的丝绸图案
前面在介绍唐朝各州贡赋的丝绸品种时,已经提到了许多新异的图案名目。但是,那些图案名目,只是当时流行的花式。此外还有不少特别精美的花式,是上层人物才能享受的精品。下面举几个例子:
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时,有个叫窦师伦的,在四川益州大行台任上,曾创制了不少丝绸花式,其中有对雉(zhì至,野鸡)、斗羊、翔凤、游麟等花样,一直流行了几百年。因窦师伦受封为陵阳公,人们就把那些花样称为陵阳公样。我们从新疆等地出土的唐代丝织品中,经常可以看见成对成双的动物花纹,形象很丰满。
唐朝文学家陆龟蒙在他所写《纪锦裙》一文中,叙述了他所见到的一条锦裙,锦裙上面织着二十只势如飞起的鹤,每只都是折着一条腿,口中衔着花枝。鹤的后面,还有一只耸肩舒毛的鹦鹉。鹤和鹦鹉的大小不一,中间间隔着五光十色的花卉(huì汇)。这类花纹在现在发现的唐代铜镜和漆器等工艺品上面,也常常看到。
唐朝韦端符写的《卫公故物记》中,提到一件紫色花绫袄子,袄上织着树林,树下有狻猊(suān—ní酸尼,狮子)、骆驼等动物在奔驰,还有猎人在骑马射猎。我国各地出土的唐代丝绸和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丝绸中,有一种狩猎文锦的花纹就织有这些形象。那骑射的人物,飞奔的走兽,飞翔的鸟,以及树木花草,都容纳在圆形的团花之中。在团花外面,还点缀着串珠形的图案,层次分明,组织紧凑。这一类构图通称为联珠团窠纹,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装饰形式。
唐代宗(763—779年在位)时,有一些丝绸品种被禁止织造,其中提到一种独窠文绫四尺幅的花样,照词意解释,这是一种直径长达四尺的大团花。一个大团花就能布满丝绸的整幅宽面,所以叫做独窠文绫四尺幅。日本正仓院保存的一幅唐代狮子舞锦,一只狮子在宝相花枝藤中漫舞,在每朵宝相花上面,都站立着载歌载舞的人物,有的打着长鼓,有的弹着琶琶,有的吹着笙笛。花纹的单位足足有三四尺长,整幅画面充满着一片欢腾热闹的景象,气魄真是宏伟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