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阮籍嵇康 从嵇康现象看中国古代当权者的狭隘性

火烧 2023-03-02 19:18:44 1076
从嵇康现象看中国古代当权者的狭隘性 嵇康现象看中国古代当权者的狭隘性据说,司马昭决定杀嵇康后,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要求赦免嵇康,然而,没有被当权者同意,嵇康在临刑前,弹奏遗曲《广陵散》后,从容就戮。

从嵇康现象看中国古代当权者的狭隘性  


嵇康现象看中国古代当权者的狭隘性

据说,司马昭决定杀嵇康后,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要求赦免嵇康,然而,没有被当权者同意,嵇康在临刑前,弹奏遗曲《广陵散》后,从容就戮。

中国历史上常发生的就是,左右路线,我左你右是不行的,我右你左也是不行的,这个我个人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很有特点的现象是,我左或我右,而你不左也不右,也是不行的,有相反的立场是错,没有立场更是错。

这就应了一句老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一个社会就是一个江湖,那你能退到哪呢?你想金盆洗手是不可能的,你一停止挥刀,别人的大刀就在你的脑门上招呼了。

对嵇康,司马集团也不是一开始就打压,而是以拉拢为主。竹林七贤被瓦解后,曾经为七贤之一的山涛曾极力向司马集团推荐嵇康,并写书去劝说嵇康加入司马集团,嵇康当即写了千古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回绝了山涛,其中的七不堪,二不可,算是比较率真的反映出自己懒散不堪,不能为官的秉性。

然而在中国的古代,要当陶渊明也难;在中国的古代,不出来当官也是错的。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在乡下安安心心的打铁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生活在中国的社会中,生活在一个路线分明的国度,如果非我族类,则其心必异!

阮籍嵇康 从嵇康现象看中国古代当权者的狭隘性

在古代中国的大部分朝代里,路线是一道选择题,YES 或NO,两种选择,你一定要选一个,弃权是不行的,不做选择是不行的。

中国的古代很少有什么在野党,在野党在中国也能存在,但只能在乱世里苟延残喘,而一旦社会被某个集团控制,则不存在什么在野党了,因为在野党等同于死亡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管你有没有野心,只要你不属于我的路线,立刻一棍子打死。

在中国的古代,其实不读书是好事,你看历代的统治者,从西汉刘邦开始到东汉刘秀再到南北朝的刘裕到隋朝的杨坚到唐朝李世民到宋朝赵匡胤再到明朝的乞丐皇帝朱元璋,这还不包括历代的农民起义军头领。

没几个有文化的,人家照样做皇帝,读书人其实也就发发牢骚,因为书读多了,他们会在潜意识里,受到很多的规矩的约束,在做任一件事情时,都会有前瞻后顾的坏毛病,不像没什么知识的人,心无旁鹜,其实也想不出什么可旁鹜的东东了,不是成,就是败,根本不会有什么礼义廉耻能左右他们的思想。

因此,请给读书人一些空间吧!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一直想不明白,古代的当权者为什么心胸会窄到连一些发发牢骚的读书人都容不下。

很早以前的春秋时期,庞涓统领魏军时,就嫉妒自己的同学孙膑,想出阴谋诡计砍了他的双脚,心胸何其小也!战国的李斯,就怕韩非子被秦王重用,竟然用卑鄙手法,将他毒杀;西汉武帝,因为司马迁为李陵分辩几句,就残忍的对他用了宫刑;东汉的蔡邕不过为董卓叹息一声,就被当时的当权者王允怒而下狱,最后死在狱中;晋朝名不正言不顺,当权者神经兮兮;唐太宗心胸宽广,从谏如流,则唐朝成为公认的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可惜好景不长,唐朝中后期,宦官和权臣水火不容,路线分明,谁当权,就屠杀对立者,国家越治越差;北宋王安石变法,对保守派提出的建议是能打就打,根本不予任何采纳;到了明朝,惊天动地的方孝孺惨案,灭了方孝孺十族,也不见的有什么因此事暴发的反抗能影响朱棣的统治,读书人,本来对当权者的影响就微乎其微。

清朝的文字狱我就不说了。中国古代的当权者何以会对读书人如此丧心病狂,有一种说法,是读书人发表一些与政策相左言论,会混淆视听,关键是,杀了读书人,天下就能长治久安吗?我没有看见中国古代有一个长治久安的朝代,因此,社会安定不安定,和读书人发不发表过激言论,干系不大,因此,这条道理是说不通的;所以,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中国古代的当权者的心胸太过狭碍,心胸太过狭碍的结果,使得社会的舆论导向起不到监督作用,那唯一能和当权者对立的方式,只有用武力了。

这或许也是中国历朝快速更替的一个死结吧!最后引张可久的一首词作结: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