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阮籍嵇康 世說新語之嵇康和向子期的不同選擇
世說新語之嵇康和向子期的不同選擇 原文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谘嗟。注釋嵇中散:指嵇康。向子期:指向秀,字
世說新語之嵇康和向子期的不同選擇
原文
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谘嗟。
注釋

嵇中散:指嵇康。
向子期:指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賢之一。
文王:指司馬昭。
箕山之志:指歸隱山林的意願。
譯文
嵇康被殺之後,向子期應征郡中賢士的推薦來到洛陽。晉文王司馬昭接見了他,問道:“聽說你有退隱山林的意願,那為什麽又來到京師應征呢?”向子期回答說:“巢父和許由都是些孤傲不合群的人,他們不值得效仿。”司馬昭聽後,十分欣賞向子期的回答。
解讀
嵇康因為忠於曹氏政權不與司馬昭合作而被殺,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向子期看到了其中的利害關係,就放棄了自己曾經歸隱山林的志願,出來假裝和司馬昭合作,隨便做了個小官,從而保證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嵇康的慷慨就義自然得到自古以來的稱讚,但向子期的明哲保身也不應該太過於被貶低。首先嵇康和向子期的政治立場就不同,嵇康作為曹魏舊臣,為人清高耿直,自然不屑於為惡名昭著的司馬昭效力。最終也因為自己的性格而受到迫害。向子期就不同了,在一些士族的眼裡,曹操和司馬昭並沒有什麽大的區別,曹魏篡漢,司馬氏篡魏,所以他們也就沒有特別強烈的反抗,向子期開始也是寧願隱居不願出仕,但當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也就不得不放下身段,違心的做一個小官,來保得自己和家人的平安。
所以在魏晉時期的亂世,各種觀點各種做法相互對立般存在,但又誰都沒有錯,又誰也干涉說服不了對方。所以才是文人自我意志的覺醒期,各種思潮相對存在。
很赞哦!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