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宋词兴盛的原因 第三节 宋词隆兴,诗文兴盛

火烧 2022-08-03 20:34:29 1062
第三节 宋词隆兴,诗文兴盛   词是从汉魏乐府和唐代诗歌发展而来的。它与音乐有密切联系,要根据曲子来填词,对字数、押韵和句子长短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诗。它萌芽于隋末唐初。中唐时

第三节 宋词隆兴,诗文兴盛  

宋词兴盛的原因 第三节 宋词隆兴,诗文兴盛
  词是从汉魏乐府和唐代诗歌发展而来的。它与音乐有密切联系,要根据曲子来填词,对字数、押韵和句子长短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诗。它萌芽于隋末唐初。中唐时,词体正式成立。晚唐时随着商业的发展,词取得了很大发展。五代时,词的创作形成两个中心:西蜀的花间词派和南唐词家。   宋真宗好文学,也是一名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工鸟学》《七绝》《赐丁谓》《赐王钦若除太子太保判杭州十韵》以及词作《西江月》等。 > >   宋真宗还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株栗,书中车马多如簇”的作者。 > >   以下是他的作品: > >   《励学篇》 >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 >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 >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 >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 >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 >   《赐古藏用》 > >   海霞照灼散青烟,历历星榆在晓天。 > >   松韵寒烟绝世态,鹤翔高顶应鸣弦。 > >   《赐王钦若除太子太保判杭州十韵》 > >   早自外朝登近侍,克符昌运振嘉名。 > >   一参黄阁推良画,再陟鸿枢显至荣。 > >   该博古今堂献纳,勤劳夙夜每专精。 > >   石渠撰述多文备,日观封崇大礼成。 > >   宰府调元心匪懈,真宫兼职望弥清。 > >   龙楼进秩恩尤异,熊轼为藩任不轻。 > >   二浙奥区期惠化,三吴佳致悦高情。 > >   重重山水舟中见,处处壶浆陌上迎。 > >   既肃迩遐安外域,更分宵旰抚黎氓。 > >   予衷侧席方毗倚,有甘棠播颂声。 > >   《北征回銮诗》 > >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 > >   坚冰销巨浪,轻吹集隹祥。 > >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 >   《赐陈尧叟谢病归济源》 > >   文苑垂清誉,胡端仰盛才。 > >   嘉猷毗万路,奇遇列三台。 > >   勤职兴石爽,辞荣奏疏来。 > >   畴咨登百揆,异数冠中台。 > >   巨屏扬旌去,名藩昼锦回。 > >   君臣相厚意,瞻望两徘徊。 > >   《赐道人郑隐归山》 > >   尽日临流看水色,有时隐几听松声。 > >   遍游万壑成嘉遁,偶出千峰治平。 > >   《赐丁谓》 > >   懿辞硕画播朝中,造膝询谋礼遇丰。 > >   文石延登彰顺美,高牙前导表畴庸。 > >   书生仗钺今尤贵,旧里分符古罕逢。 > >   昼锦买臣安敢比,黄枢早日接从容。 > >   《赐杨亿判秘监》 > >   琐闼往年司制诰,共嘉藻思类相如。 > >   蓬山今日诠坟史,还仰多闻过仲舒。 > >   报政列城归觐后,疏恩高阁拜官初。 > >   诸生济济弥瞻望,铅椠谘询辨鲁鱼。 > >   《观龙歌》 > >   四灵之长惟虬龙,虬龙变化故难同。 > >   三茅福地群仙宅,灵物潜形在此中。 > >   在书画方面,宋真宗的楷书清新、俊逸、自然,运笔平正,点画厚重,遒劲而不失清秀,用笔劲挺无狂野态,很富书卷气,形意兼得,儒风雅韵,尽脱凡俗。他的楷书结构紧凑,端庄谨严,有一派雍容的皇家气象。“岳麓书院”的匾据说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 >   词发展到宋代,已经开始进入它的鼎盛时期。而且词还是种兼有诗的艺术性与音乐的欣赏性的文学体裁,在宋代盛极一时,从而也造就了一批千古留名的伟大词人。范仲淹与柳永虽然词风迥异,一个豪放,一个婉约,但对宋词的贡献都举足轻重,都是宋词艺苑中的奇葩。 > >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今陕西省),迁居吴县。他是大中祥符年间的进士,宋仁宗时曾经做过参知政事。他曾多年率军队驻守边疆,运筹帷幄,西夏人十分怕他。 > >   范仲淹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而且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文既有优美的写景,又有抒发心志的叙事。范仲淹着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并要联系现实。他的诗文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进取胸怀。 > >   作词只是范仲淹的业余之事,他的词留存的也不多,但他的词主要描写的是边塞的风景,表达将士们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其开阔的意境和悲凉的基调,突破了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风格,开创了以豪放为特点的一代词风。比如下面的《苏幕遮》和《渔家傲》这样写道: >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    《苏幕遮》描写秋高气爽的景色,词意由远及近,层层展开,色彩缤纷,意境悠远,词人离乡去国之愁充斥其中,读来令人离愁顿生,“碧云天”也成为传世咏秋 佳句。后一首词是作者戍守西北边塞的生活体验。词的上阕描写了边疆的荒凉空旷,抒发了作者悲壮的情怀;下阕抒发了作者为国家收复失地安定边疆,建立一番千 秋伟业的雄心壮志;另外也表达作者内心壮志未酬的失落。“羌管”一句,既有对家乡的思念,又有心愿难了的慨叹。这种将边塞诗内容带进词坛的做法,开创了北 宋边塞词的先河。范仲淹的这些意境开阔的写景或悲壮苍凉的抒情,使他的词在北宋文坛中独树一帜。 > >   柳永(987—1052年),福建崇 安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一字景庄。因为在弟兄中排名第七,又称柳七,又因为他曾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也被称为柳屯田。其著作有《乐章集》等。柳永出身于 官宦之家,少时聪颖,谙识音律。柳永为人风流倜傥,不拘礼法,有浪子作风。早年在汴京天天饮酒作乐,又出入于烟花酒楼,虽然写了一些词,也很有才气,但不 为正统观念所容,曾两次落第,仕途极不得意。据宋人记载,在汴京的一次考试中,他作了一首《鹤冲天》,宋仁宗不喜欢其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 句,批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他以“柳三变”自称,出入于汴京、苏杭等地的烟花柳巷。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 阶层迅速增长,歌楼林立,朝野上下竟为新声。柳永也常出入其中,与歌妓乐工甚是熟悉,并为他们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慢词。柳永就这样度过了半生,大约中年 以后,迫于生计,他改名柳永,参加了进士考试。中进士后,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盐官等,以后又做了屯田员外郎。后来他因为贫困而死在润州,据说他死 后还是由一群歌妓出钱将他安葬的。另一说为王和甫出钱葬了他。后来歌妓们还常常拿着酒菜,去他的墓旁饮酒,以示悼念。作为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词人,柳永本 人也成为后来文人创作的一个题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