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康熙帝为什么要废弃长城? 为实现国家“大一统”?

火烧 2022-07-20 06:39:09 1053
康熙帝为什么要废弃长城? 为实现国家“大一统”?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

康熙帝为什么要废弃长城? 为实现国家“大一统”?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雄踞于北方广阔草原与千万亩耕田之间。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为自豪与骄傲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秦筑长城,别内外,界中国

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大行包举宇内之志时,其宿敌匈奴正纵横于北方辽阔的草原上。早在战国时,匈奴铁骑不断劫掠内地,地处北方的赵、燕、秦三国深受其害,遂各筑长城防御。秦统一天下后,利用三国故长城,连为一体,西展至临洮,东延至辽东,筑成万余里的土石防御工程,其主观意图是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侵,但长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已远远地超出了单纯的军事用途。

长城外,从西北,经北部,到东北的西部,简称三北,是广袤万里的草原地带,由游牧民族占据。长城之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民族同游牧民族的分隔,于是在古人的认识中,就形成了内外这样一个新的政治地理概念。正如《后汉书》所说: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秦修筑的长城,同自然界的山河一样,是区分内外民族与文化的分界线。此后历代官方乃至民间所说的内外,概以长城为界。

长城之设,逐渐引起人们中国观念的重大变革。早在西周时已使用中国这个称谓,但它与当代以中国为国名完全不同。西周所称中国,是指西周王室居于众部族及诸侯的中心地域,即天下中心之国,后推而广之,凡遵奉周礼的诸侯国,统称为中国,这里既包含血缘亲族,又包含不同地域的非血缘的政治文化同一体,但最根本的内涵,还是以文化异同来加以区分的。秦并六国,废分封,置郡县,全国统于中央,不分地域,不分文化异同,凡属郡县辖境,均在中国的疆域之内。长城的出现,改写了中国政治地理及国家疆域的旧概念,将所辖北方疆域一直推进至长城脚下,这意味着秦代中国已突破此前的狭小范围,其地域空前扩大,人们对中国的认识也逐渐放大。《汉书·西域传上》写道: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这段话,生动地概括了长城修筑后人们对中国的新认识。界中国,就是长城为中国之竟(境)界也,即指华夏民族与长城外游牧、渔猎民族地区的分界线,而并非国界。

历代修长城,大一统受阻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崭新局面,这是商周以来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原为儒家的政治主张,孔子著《春秋》,意在尊崇周王,反对国家分裂,维系全国一个政权、一个统治者,这就是大一统的本义。秦修长城,就把大一统扩展到长城脚下。汉以后历代能否突破秦的局限,将大一统发展和扩大到长城外,关键取决于能否真正统一长城外三北地区的诸游牧民族。历代王朝所称外患边患,几乎无例外的来自这里,二十四史中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记录。

清朝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康熙帝为什么要废弃长城? 为实现国家“大一统”?

自秦至清初,上下两千余年间,生息在三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与渔猎民族十分活跃,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党项、回纥、高句丽、突厥、蒙古、契丹、女真、满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频频进攻中原,构成对中央王朝的长久威胁。因此,历代王朝承袭秦制,反复修筑长城,以其为国家安全之保障。比较各代修长城,又以明朝为最。自明太祖洪武十四年筑山海关,迄至崇祯帝亡国前,明持续修筑长城,长达250余年。工程之浩大,修筑之完备,长城之绵长,都创中国历史之最。

历代修长城,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边患,挡不住游牧民族的铁骑奔驰,却严重阻碍国家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把三北少数民族限隔在长城外,不能真正行使国家管辖权,只满足于定期朝贡,实际上只是维持表面的统一,当中央王朝衰弱,或者某一游牧民族变得强大时,原先那种松散的政治隶属关系就会被打破,冲突或战争就不可避免。

清以前,历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北的民族问题,其大一统一直徘徊在长城一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