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明名臣张居正百家讲坛 贞观名臣的愤青之路:布衣宰相马周有何过人之处?

火烧 2022-02-20 16:31:19 1042
贞观名臣的愤青之路:布衣宰相马周有何过人之处? 贞观时期的名臣马周是苦孩子出身,史载他少孤,家窭狭,就是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家中穷得一塌糊涂。不过从他嗜学,善《诗》、《春秋》来看,他父母健在时

贞观名臣的愤青之路:布衣宰相马周有何过人之处?  

贞观时期的名臣马周是苦孩子出身,史载他少孤,家窭狭,就是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家中穷得一塌糊涂。不过从他嗜学,善《诗》、《春秋》来看,他父母健在时的家境大约还是不错的,否则的话他父母拿什么去供他嗜学?

大明名臣张居正百家讲坛 贞观名臣的愤青之路:布衣宰相马周有何过人之处?

马周是博州茌平(今山东茌平县马庄)人,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父母双亡时,马周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其孤苦和凄惨无助就不用说了,但这却没有影响他的好学向上,他的学问和见识也在一天天增长。不过由于缺少亲人照顾,他经常是浑身脏兮兮的,偶尔饿极了,还会去邻居家蹭吃蹭喝。这种形象和行为,当然不受众人欢迎,所以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因为父母早死,自己动不动就要挨饿,马周的心中免不了充满怨恨,对他所处的环境抱着一种仇视的心态。但马周读过很多书,怎么说也是个知识青年,自然不屑于去干偷鸡摸狗、坑蒙拐骗这种勾当。不过他心中的怨气还是要发泄的,做不成混混可以做愤青,于是马周便行为散漫,肆意酗酒,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所以在勤劳朴实的乡人眼里,马周无疑就是一个败家的玩意儿,大伙背地里都叫他酒鬼、穷马周。

但锥在囊中,早晚会有出头的一天,马周的博学和才华还是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唐高祖武德年间,博州刺史达奚恕听说马周精通经史,学识渊博,才思过人,就聘请他出任本州助教之职。自此马周也算是步入仕途,穿上了官衣。但这个家伙的职业道德显然有问题,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拿了工资却不好好干活,只知道喝酒,整天一副醉醺醺的样子。

贞观元年(627年)的一天,马周又喝多了,醉卧博州街头,拦住了一顶官轿讨要酒钱。坐在轿中的县令怒火中烧,掀开轿帘,正待发作,一看原来是满腹才华的博州助教马周,县令也算是敬重知识分子,一改怒容,掏出一把碎银子塞到马周手上,走了。

但博州刺史达奚恕当然理解不了马周的这种行为,他把马周提携上来,是指望他好好做事。贞观初年的唐朝还很贫穷,博州的财政当然也不会宽裕,他不能拿国家的钱去养活一个酒鬼,何况这马周身为助教却不好好教书,简直是误人子弟嘛,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一天,马周又一次喝酒误事,达奚恕怒不可遏,再次斥责了他。

这一次的责骂应该是很重的,马周的面子当场就挂不住,于是一怒之下,脱下官服,交给门生,托他代还刺史,然后仰天大笑,离开博州。

离开博州,马周先到曹州(今山东菏泽)晃了一圈,跟着又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在汴州浚仪县,担任浚仪县令的崔贤狠狠地侮辱了马周。

在汴州受了一肚子气后,马周又跑到了密州(今山东诸城),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赵仁本。赵仁本是个有钱的主儿,他见马周才华出众,不知是出自慈善的考虑,还是出于投资的意图,总之他资助了马周一大笔钱财,帮助马周西入关中,到京城长安谋取仕途。

这当然是个好选择,货虽好还要找对买家,马周通读经、史、子、集,酿的是安邦定国策,自然要货卖帝王家。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找对销售渠道,只在州县间转悠,哪里能卖到什么好价钱。

马周携资西行。愤青就此变成了奋青。他千里迢迢来到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投宿于一家旅店,旅店生意比较好,旅店掌柜王老汉忙着招呼一群商贩,不免怠慢了马周。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像程咬金那样的粗人,大概就要一掀桌子,大叫店家怎么还不拿酒?马周是个文化人,掀桌子有失体面,但他此时不过二十六七岁,正处于年轻气盛的年龄。怎么着也要做出一些举动表示一下心中的不满。顺便也吸引吸引眼球。于是,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就着几碟菜,自斟自饮,旁若无人,引得旁人惊异不已。这一段故事,后来被小说家发扬光大,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马周所要的酒已涨至五斗,三斗用来洗胃,二斗用来洗脚。据说岑文本还曾就此画过一幅《马周濯足图》,写过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唐代诗人张志和又在画上题诗称赞。

到长安后。马周做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常何本是玄武门的守将,因为在玄武门事变中,帮助李世民夺位有功。所以官升到中郎将,虽只是四品,但以他的才能来看,已算是重用了。

贞观三年,关中大旱。六月,李世民诏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书,畅言为政得失。而马周也在这一年开始正式登上初唐的政治舞台。

常何是一介武夫,大字也许识得几个,但文章却写不来,于是接到皇帝的诏令后,就找来马周,让他代写一篇。马周胸有成竹,洋洋洒洒地替常何写了一篇包含20多条建议的奏章。

李世民处理奏章时,正为那一大堆观点平庸、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皱眉不已。忽然,一篇文辞优美、建议有根有据、观点切中时弊的奏章映入眼帘。李世民不由得惊喜万分。又一看落款人是常何,他知道常何的老底。断不会有此等神来之笔和此等政治眼光,于是立即召常何入朝。问奏章是何人所写。

那常何倒也诚实,立即据实回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为臣具革耳。

李世民立即命常何回府,请马周入宫见驾。李世民前后派了四批使者,方才把马周寻着,于是领入宫中。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

这一趟长安之行,马周果然没有白跑。

因官有定额,门下省编制已满,马周初到时无官职可任,李世民就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监察御史里行的官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