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刑罚 为什么说唐代刑罚中的“效果”重于“公平”?
为什么说唐代刑罚中的“效果”重于“公平”?
打开古人谈法律的书,你常会看到一个词儿:宽猛相济。宽,就是宽松点儿;猛,就是严厉点儿。而相济大概就是相互补充的意思。
唐朝时,有个叫唐临的官人。唐临做的官儿不大,可能略大于今天的县长之类的职位。他待的地方,叫万泉县。虽说大唐是个兴盛朝代,可许多县的大狱里仍然关着一批又一批的犯人。万泉县,也不例外。

有一年春天,老天爷特别殷勤,三番五次地喜降大雨,弄得万泉县的田地滋润肥沃。可是,风调雨顺又更需要劳力来耕地插秧,而县大狱里,不知怎的,尽是关了些年轻体壮能耕善插的人。这些犯人的家里,尤其需要他们回家帮着干活儿。
唐临琢磨着:如果让犯人们回家干一阵子,岂不是两全其美?一来可以帮助农耕,二来可以显示大唐皇恩浩荡。于是,他请县令放这些犯人回家种一轮地,用种地这些时间来折抵刑期。可县令一听则连连说:这不行,这些犯人一放准跑。唐大人,您可别让咱吃不了兜着走。唐临笑着说:放心,有什么我顶着。县令见唐临这般执著,便说自己身体不大舒服,转身回家躲着去了。唐临立马将县大狱的犯人叫来,拍着每个人的肩膀说:听着,本官可是希望你等之辈重新做人。好好干活儿!干得好不仅可以折抵刑期,而且可以减刑。说罢,将大门一开,喊了声:走!众犯人哪里见过这般温柔,登时心花怒放,飞奔而去。
这招就是灵验,信不信由你。
农耕季节过去了。县令身体也没事了。他回到县大狱一看,犯人居然一个没少,全回来了。他心想:唐大人,真绝!便问唐临:大人,为何您对犯人如此宽大?唐临说:当初判刑时已是够重的了,犯人肯定会追悔莫及。如果待时机成熟之时给点宽慰,那先前刑罚的效果才会最佳。犯人不仅会觉得自己该罚,而且,不会忘了咱们大唐的恩典。县令想:这唐大人有两下子。怎么咱就没想到这些!
古人喜欢辩证,凡事讲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中庸之类的。所以,古书中与宽猛相济一词儿时常相伴的词儿就有了刚柔相济世轻世重,等等。但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些词儿的背后另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刑罚的社会效果是最重要的,该用重刑的时候,手软就会盗贼猖獗;该用轻刑或怀柔的时候,手硬就会把人逼到墙角从而激起民愤。
相比之下,洋人倒是更加喜欢刑罚的恒常不变,因为,他们相信恒常不变才会使刑法有个稳定性,使人对法律有个预测。
其实,古人强调的是效果重于公平(不是不讲公平),而洋人则强调公平重于效果(不是不讲效果)。笔者总觉得,如果非要争论一下哪个更好,恐怕还真难下个结论。
3xm中文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