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台北故宫好还是北京好 台北故宫藏品看皇家品味:宋代复古 清朝爱吃肉

火烧 2021-06-16 14:01:20 1045
台北故宫藏品看皇家品味:宋代复古 清朝爱吃肉 美国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肇建于1996年,是北美地区最重要的以展现亚洲文明为主题的博物馆。2016年,为了庆祝成立五十周年,亚洲艺术博物馆特地和台北故

台北故宫藏品看皇家品味:宋代复古 清朝爱吃肉  

美国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肇建于1996年,是北美地区最重要的以展现亚洲文明为主题的博物馆。2016年,为了庆祝成立五十周年,亚洲艺术博物馆特地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展览,名叫“帝王品位”,专门挑选历代帝王的收藏展出,以求把古代中国宫廷艺术的风貌真实地介绍给美国观众。

这次特展是台北故宫历史上第六次大规模赴美国展出,共有166组件玉器、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各类文物远渡重洋,堪称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特展于6月17日开幕,9月18日刚刚落幕,历时三个月,笔者有幸在此期间访问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深深地感受到古代中国文化的精美华贵,不虚此行。

众所周知,台北故宫的七十万件藏品里,有九成五以上是当年清宫留下的旧藏,所以台北故宫的特展,理所当然代表了帝王的收藏品位。不过这次特展还是有所侧重,那就是以八个皇帝和一个皇太后为主线,展现了宋元明清四代帝王的鉴赏品位。

1 宋代皇帝的品位

大展中的第一个主角,就是个文治极盛,武功极衰的倒霉皇帝宋徽宗(1082年-1135年)。中国历代的帝王,加起来差不多有八百多人,其中要论书画功力最高,艺术鉴赏最精的,非宋徽宗莫属。北宋一朝,才子辈出,论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家,论绘画有范宽、郭熙、崔白等圣手,而宋徽宗以皇帝之尊,在艺术成就上可以与这些人并驾齐驱,甚至更胜一筹,尤显得难能可贵。

此次特展的第一件重要展品,就是宋徽宗的御笔《怪石》诗帖。全诗用楷书“瘦金体”写成,笔法嶙峋飘逸,这是宋徽宗苦练黄庭坚字体之后,独辟蹊径,自创的一种字体,能体现宋徽宗的风采。宋徽宗对怪石有特殊的爱好,这来自于他崇信的道教。1113年,宋徽宗自称得到太上老君托梦,成为狂热的道教信奉者,后世称之为“道君皇帝”。道教崇尚山石,宋徽宗更是相信怪石中有蟠龙神力,身处怪石环绕之中,可以帮助自己得道升天。宋徽宗在全国搜罗怪石长达二十年,史称“花石纲”,并开启了中国古代鉴赏怪石的风气。这篇《怪石》诗帖,真实表现了宋徽宗的品位,而且和历史相呼应,确实是难得的珍品。

宋徽宗的艺术成就一是创新,还有一个则是复古。北宋经历了古文运动之后,无论朝野,都立足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经典,力求在文化上恢复到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样貌。商周时期的文化,除了古书上留下的文字经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考古发掘出来的青铜礼器了。宋徽宗为了复古,铸造了一批仿古的礼乐青铜器,以示自己“制礼作乐”的功绩。这些青铜器留到今天,也都是珍贵的文物了。

这次特展有两件宋徽宗时期的青铜器,第一个是政和鼎,它高23厘米,外表看起来完全就是商末周初的形制,鼎内还用古篆字刻有铭文,写明是政和六年赐予童贯之物,“子子孙孙其永保之”,可以说是北宋时期复古艺术的代表。第二件青铜器更为珍贵,是一枚“大晟钟”。中国古代“礼”和“乐”是一样重要的,但是自秦代之后,乐经失传,乐器编钟的制作方法也一并流失了,到了北宋,宫廷乐师连钟应该是圆的扁的都不知道。宋徽宗感慨于全国上下音律不齐,下令铸造了一套“大晟钟”来规范声乐。这套钟是根据当时出土的战国古钟仿制的,工艺精湛,是宋代声乐文物的代表。大晟钟一共铸造了366枚,目前世界上仅剩下25枚,而且上面的文字也由“大晟”变成了“大和”,因为北宋徽宗末年,北方金兵入侵,国家灭亡。金太宗名叫完颜晟,金人为了避讳,就把钟上的铭文刮掉重刻了。

帝王品位中的第二个主角,是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诸帝。展品中有三幅半身人像,分别是宋高宗像(主图)、高宗吴皇后像和孝宗皇后像,人物神态清晰,栩栩如生。我一看到宋高宗,当时就惊呆了,只见一个老者,须发皆白,穿红袍,戴乌纱,那眼眉样貌,分明就是演员倪大红。人和人之间长得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一个古代皇帝和今天的演员长的几乎一模一样,这还真是罕见。据我所知,倪大红演过很多古装角色,也演过皇帝,但是似乎没有演过宋高宗,这还真是个可惜的事情。

台北故宫选送的南宋文物里,有一件货真价实的国宝,那就是马远的《山径春行》。之所以说货真价实,是因为大部分珍贵文物只是被尊称为国宝,但是被文物部门定级为国宝的则少之又少,这就是一件。马远是南宋光宗和宁宗两朝时期(1190年-1224年)的宫廷画家,是中国绘画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人物。马远被人称为“马一角”,因为他画画喜欢只画一角,然后留下大片留白。这幅《山径春行》就是典型的一角画,左下角内容丰富而右上角空旷。画面上有一个文人随意而行,后面有一个童子携琴相随,周围的树木刚刚发出春芽,枝头和天上各有一只小鸟,文人仿佛正在欣赏它们的姿态。在画面空旷的右上角,有两句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是宋宁宗的御笔。宋朝自徽宗创立“画学”,并“题诗甄试画士”,使得绘画风气为之一变,画意要符合诗境才算是创作的成功。马远的画作,把皇帝题诗中的意境以近乎完美的方式表达出来,确实是功力过人,这件作品也堪称是南宋宫廷艺术创作的代表之一。

2 元代皇帝的品位

帝王品位特展中的第三个主角,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忽必烈是元朝创立者,他以少数民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统一王朝的历史,在近代颇有争议,但是在当时,他确实是顶住压力,做了很多维护国家的努力。包括使用中国皇帝称号,定年号,甚至改国号为大元,要“绍百王而纪统”,继承中华帝国的衣钵。这些举动在当时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北方传统的蒙古贵族拒不承认元朝,并起兵造反,所以元朝初年西北一直在打仗。忽必烈维护中华传承的举动,也让他在明代之后也备受尊崇。

这次来的展品,是忽必烈的半身肖像(上图),也是一件真正的国宝文物。台北故宫收藏了一套元代帝王的半身相册,共有八幅,从元太祖成吉思汗到元宁宗,元世祖像是其中的一幅。元世祖像在历史书上很常见,但是真像依然冲击力十足,不光容颜逼真,而且尺寸很大,至少是等身的。在古代,除非是专门制作的帝王肖像,否则很少有人像能达到这种水平。元世祖的容貌是很有典型的蒙古人特征,他面貌浑圆饱满,身穿白袍,头戴皮帽。古代蒙古人不论身份高低,男子皆留“婆焦”发型,就是剃除顶部头发,只留前额和耳侧,然后在耳后结发辫为环,历史上元朝的帝王皆留此发型。由于没有明确的题记,忽必烈画像的作者已不可考,这幅画像在元代时作为先帝御容,被供奉于大都的皇家寺庙大圣寿万安寺,明代之后进入宫廷保存,清朝时期作为历代帝王像之一,存于故宫南薰殿,后被运至台湾。

台北故宫好还是北京好 台北故宫藏品看皇家品味:宋代复古 清朝爱吃肉

元朝的品位和宋朝有很大不同,因为元朝幅员辽阔,不同文化的元素更多。元朝上层人士受到西域伊斯兰文化影响,特别喜欢蓝色,所以大量进口西域钴料以装饰瓷器。这次特展的展品中有元代江西景德镇的“蓝釉镶银扣描金纹饰把杯盘”,上面的蓝色非常靓丽,器身还装饰有伊斯兰风格的几何纹样和中式的双龙戏珠,反映了元朝时期中国工艺开始兼容伊斯兰艺术的倾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