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禅宗顿悟的故事 禅宗小故事

火烧 2023-03-26 00:00:00 1063
禅宗小故事 “点” 哪 个 心德山宣鉴担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个是什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

禅宗小故事  

“点” 哪 个 心德山宣鉴担青龙疏钞出蜀,至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担曰:“这个是什么文字?”师曰:“青龙疏钞。”婆曰:“讲何经?”师曰:“金刚经。”婆曰:“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哪个心?”师无语。(《五灯会元》卷七)[译文]>德山宣鉴肩担青龙疏钞从蜀地出来,到了澧阳路上,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卖饼,于是放下担子来买饼点心。婆婆指着担子问:“这些是什么书?”宣鉴说:“青龙疏钞。”婆婆问:“是讲什么经的?”禅师说:“金刚经。”婆婆说:“我有 >一问,你若是答得上来,就施于点心。若答不上来,就请别处去买。《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上座点哪个心?”宣鉴无语应答。>[评析]>过去的早已过去,现在的当你说出时,也已成为过去,未来则杳不可得,是啊!哪个心是你真实的心?>真实的心灵存在于无数个当下的瞬间汇成的永恒之中。你便只有在生的河流中去把握这每一个生的瞬间 >哪 里 有 众 生 可 教 化>因志公令人传语曰:“何不下山教化众生,目视云汉作什么?”师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化?”(《五灯会元》卷二)>[译文]>志公派人传话给慧思:“为什么不下山去教化众生,眼睁睁瞪着云汉干什么?”慧思回话说:“三世诸佛,都已被我一口吞尽,哪里还有什么众生可以教化?”>[评析]>佛的意思是觉,佛教是教人达于大智慧觉醒的宗教。禅宗则更偏重于自我体悟,自我觉醒,认为这件事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替你完成。所以,一心指望佛祖菩萨的帮助终归无济于事,关键还在于你自己。>然而,觉醒到什么?“空”!“空”不再是一种可理解的存在,而是一种可到达的智慧。以禅者的眼光看来,三世诸佛、芸芸众生无不是虚空与尘土。如果你执着地以为有众生可化,便为“有”和“教”的观念所束缚。 >境 不 缚 人 人 自 缚>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师曰:“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五灯会元》卷三)>[译文]>有僧人问:“对一切外境,如何能使自己心如木石一无所动呢?”百丈禅师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本来不曾有所谓‘空无’,也无所谓‘实有’,不存在什么是非垢净,也非故意来束缚人的思想。只不过是人偏偏妄自执着算计,要按自己的意思做出若干种解释,起若干种知见,又生若干种爱畏喜恨之心。只要能悟到一切事物本来没有种种分别,分别知见不过是从人的一念中妄想颠倒,执取外相中生出来的,这样就会心与境不相干扰,心灵才会得到解脱。”>[评析]>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又自在的,倏鱼出游从容、飞鸟悠然掠过、田野里百合花自开自谢、阳光普照万物、大地承载一切……所有的这些,怎么会累?怎么会烦恼?又怎么会被外境束缚?>只有聪明一世的人,心中时刻会生出种种分别、计较、知见以及执着,并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自己无比的精明。然而,这样做只会使那心灵如蚕一样,不停地被自己吐出的丝所缠绕、束缚住,直到再也透不过一丝光亮。

禅宗顿悟的故事 禅宗小故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