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做了多少年皇位 揭秘:乾隆皇帝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嘉庆帝永琰
揭秘:乾隆皇帝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嘉庆帝永琰
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嘉庆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长、立嫡”的皇位传承原则,排行靠后且是庶出的永琰,几乎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确实没有把他列入考虑范围。
但老天似乎总是故意与乾隆过不去,嫡次子永琏、嫡七子永琮相继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时候,他的14个兄长中有8个已经死去,就连深受乾隆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几年后早逝,诸皇子中可备乾隆选择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小了,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从剩下的几个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择储君。
皇十一子永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地成为乾隆皇帝为数不多的儿子中的佼佼者,永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永琰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
在大清国力日益衰减的情况下,按说由永这样一位性格鲜明、颇有主张的皇子来继承皇位,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事实上,乾隆却把皇位传给了永琰。
乾隆选择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后来者必须不容置疑地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他的权威,并把自康熙以来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
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无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选嗣标准,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乾隆对永琰的态度和用心,就连当时来京的朝鲜使者也多次向朝鲜国王汇报:“永琰为人持重、度量豁达,最为乾隆皇帝喜爱。”
其实,乾隆皇帝之所以选择永琰做接班人,还有一个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权。
尽管乾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不敢与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数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聩的时候,越发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一丝一毫也不肯相让,哪怕这个与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
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继续风光地把持朝政,这是乾隆皇帝在风烛残年时最关心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果然,乾隆在传位的同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
退位后,乾隆仍然自称为“朕”,他的谕旨称为“敕旨”;对前来进贡的朝鲜使者有板有眼地说道:“我虽然归政,但大事还是我办!”;他借口已经在养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这里才“安全吉祥”、便于召见群臣,无论如何也不肯搬出去;为了限制嘉庆,他还一度上演了“传位不传玺”的闹剧。
本来嘉庆即位改元后,全国上下应该统一使用嘉庆新历,可宫廷中还是用乾隆年号,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后,钱币应该改铸“嘉庆通宝”,可那几年却是乾隆、嘉庆两个年号的通宝各铸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地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

不能否认,永琰还是很有资质的,他勤奋好学,6岁读书,13岁通五经,之后跟从多个师傅学习今体诗和古体诗,文化基础非常坚实,尤其是在从14岁被秘密立储到35岁登基的漫长的20多年中,他经受住了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乾隆皇帝的时时观察和种种考验,并最终被确立为下任皇帝,都说明永琰的品质、才干绝非等闲。
不过,他的这种资质才干,用在恪守仁孝、唯命是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方面还算说得过去,但用在安邦治国、开拓进取上就会显得异常地苍白无力。
相关文章
- 赵匡胤第十七世孙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 雍正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雍正死亡之谜大揭秘 雍正是病死的还是遇刺而死
- 康熙以后的皇帝叫什么 康熙死后谁继位 清朝康熙之后是谁继承皇位
- 为什么清朝天花严重 康熙因天花继承皇位也开创了大清盛世
- 雍正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乾隆是雍正的第几个儿子?评价乾隆皇帝功过
- 雍正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专家:康熙遗诏不能证明雍正清白 可事后伪造
- 雍正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嘉庆死后是哪个儿子继承皇位的?他共有几个儿子?
- 雍正改遗诏 康熙遗诏真白于天下
- 康熙遗诏满文部分为何缺失 谜题:《康熙遗诏》到底有没有存在过?是真是假?
- 杨广之后是哪个皇帝 杨广是如何一步步夺得隋朝皇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