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地藏王菩萨母亲 母亲菩萨
母亲菩萨
母亲菩萨 ●吴日郎 有人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这只是当她是少女和男人在一起时,也许她比花草更软弱。但当她成为母亲,和子女在一起时,她就是韦陀护法、金刚菩萨,天下没有人能坚强过她。 人与人相处久了,别人的伟大、别人为你所付出的一切,你会以为很平常,理所当然的接受一切,而忘记了该有的感恩和崇敬。因此佛菩萨在你的身边,长久照顾关心着你的生活,你竟不知感激和尊敬,离开了真佛菩萨,却千里迢迢远离家乡,去寻访传说中的菩萨。 菩萨,她的名号叫母亲 就像从前的杨黼热心学道,听说四川有一位无际菩萨道行高深,便离开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独自到四川,想拜无际菩萨为师。在半路上遇到一位和尚,杨黼因热心学佛,对和尚很尊敬,和尚问:「你要到那里?」杨说:「要到四川找无际菩萨。」和尚再问:「你认识无际菩萨吗?」杨说:「不认识!」和尚又问:「不认识!找他做什麽?」杨说:「听说无际菩萨道行很高深,想拜他为师。」和尚说:「与其找听说中的菩萨,不如去找真实的菩萨。」杨问:「那里可找到真实的菩萨?」和尚说:「你现在回家,若看到有披毯子、反穿鞋子的人在迎接你,那位就是真实的菩萨。」 杨求道心切,听说有真实的菩萨会迎接他,立刻急速赶路回家。到了家门已是深夜,他的母亲听到儿子的叫门声,从睡梦中醒来,高兴得来不及穿衣,随手抓条毯子披在身上,匆忙中又穿反了鞋子,赶快开门迎接儿子。杨看到此情景顿时恍然大悟,从此以後他把母亲当成菩萨般的尊敬,专心侍候、孝顺母亲,不再有外出学道的念头。因为他已从母亲对他的爱心,领悟出佛菩萨的大悲心。在佛教中要成为人人敬拜的大菩萨,是必须勤修六度万行,具足一切的德行。凡夫俗子的我们,对於大菩萨的德行只可凭想像、憧憬。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都是大菩萨亲手扶养长大的,在每个人的身旁,随时都有位大菩萨在关心、照顾着你。」相信听到的人一定很惊讶,肯定没有人会相信。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确实在大菩萨的手中成长,这位大菩萨大家都非常熟悉,她的名号叫母亲。 六度,母亲的菩萨行 母亲为何会是大菩萨?因为母亲以大慈悲心,付出无尽的爱,却永远不求回报,母亲实已具足一切的德行。她时时刻刻都和大菩萨一样在勤修六度万行,她永远以身作则,随时检讨各种缺失,力求改进对儿女的教养,这岂不是持戒?她永远以温柔稳定的性情、无畏无怖的牺牲、永远不变的关怀儿女,这岂不是禅定?母亲周全的照顾儿女,使在物质、精神上不虞匮乏,财施、法施兼具,这岂不是布施? 母亲对待儿女有无限耐心,只要儿女存在,母亲永远不会加以放弃;只要儿女快乐,母亲愿忍受一切屈辱,这岂不是忍辱?母亲有深刻的生活体验,永远用微笑欣赏和睿智包容儿女的作为,这岂不是智慧?母亲在她的职位上,永远用心尽责,不会请假、不必休息,这岂不是精进? 母亲为儿女做了千万种服务,她具足大菩萨六度万行的伟大修持。她永远热切又温暖的陪侍在儿女身边,积极又负责的引领儿女走向圆满。如果你想学佛,又苦於找不到大菩萨当导师,那麽向母亲学习吧!她虽然整天庸庸碌碌的操持着家计,却是千真万确的在做菩萨行。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菩萨对众生的爱是无穷无尽的,母亲对子女的爱也是永无止尽的。像王晓民的母亲耐心照顾因车祸成植物人的王晓民,卅多年不改其志,直到自己操劳过度,临终之时仍念念惦记着女儿的生活。像官声彦的母亲辞掉高薪工作,细心照顾被精神病患泼洒硫酸,已面目全毁的官声彦,为了让犹在读小学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勇敢的远渡重洋,到美国让官声彦就医就读,直到大学毕业才一同返国。像有无数的母亲那样千般呵护患小儿麻痹的残障儿,也有无数的母亲那样万般爱怜的照顾弱智儿女。更有无数的母亲忘饥废寝、日以继夜的以泪洗脸,陪侍在病危儿女的身旁。这是多圣洁的情操,这样从内心自然流露的高贵情操,岂是世俗「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肤浅鄙陋观念所可能产生? 书本上常教我们做人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总是会疑问:「世间岂有这种人?」一般人都是为了收获才会去耕耘,能够做到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人,应该不是一般人,而是位大菩萨。因为只有已具足一切的大菩萨,才不必要过问收获,才会做出这种不可思议的事,而母亲就是一位大菩萨,她只要拥有儿女,就已具足一切。所以她为子女所做的一切,确实都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亲娘想儿长江长 像从前有位老妇人,她儿子对她很不孝,但她不以为忤,还是尽心尽力的替她儿子照顾小孩。有人感到不平,怂恿说:「你儿子对你这麽刻薄,你为何还对他那麽好?还要如此辛苦帮他照顾小孩?」老妇人神色平静的说了四句话:「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凭他饿,莫让孙儿饿我儿。」俗语说:「亲娘想儿长江长,子女想娘担竿短。」只有已长大的儿女会忘记母亲,但做为母亲即使儿女已长大,她的心永远在关怀他们的未来,永远在为他们的幸福设想,即使受到子女再大的忤逆不孝,一颗心永远向着自己的儿女。 母亲在发现孩子受苦时,她会比自己受苦时更难受,在发现孩子高兴时,她会比孩子们更快乐。因为她把孩子的价值,摆在比自己更高的层次上。天下慈母心,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个样子,都是不可能改变她对子女的慈爱。母亲的爱心可以比美佛菩萨的慈悲,母亲的辛劳可以比美佛菩萨的德行,母亲的坚强可以比美佛菩萨的修持。 有人说:「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这只是当她是少女和男人在一起时,也许她比花草更软弱。但当她成为母亲,和子女在一起时,她就是韦陀护法、金刚菩萨,天下没有人能坚强过她。 生日,每个人的母亲节 母亲爱子女就像母牛爱小牛一样的舐犊情深,在动物界不论是禽或兽都可发现母爱,只要是雌性都会有母爱,母爱是如此的如日遍照、无所不在。因此不管对母亲的表面态度如何,不管对母亲的了解有多少,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母爱都埋藏有深深的记忆和感恩。因此从表面看:母亲节似乎是制订以後才有的节日,似乎有了母亲节大家才会热情的和母亲一同庆祝节日。这样看法其实不对,因为母亲若不是那麽深植人心的让人体认到无比的崇高伟大,母爱若不是那麽无微不至让人深刻感受它的温暖稳定,每个人对母亲的回忆若不是那麽甜蜜温馨而清晰的存在,那麽即使用尽任何方式来推动、宣传、鼓励,甚至以高压手段强制执行,相信母亲节也只是徒具形式,大家象徵性的庆祝一下。又怎能由此产生全世界人类的共鸣,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真诚、自动在庆祝这个富有无比意义的节日呢? 因此当我们以快乐心情在庆祝自己的生日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天也是母难开始日,古诗说:「亲血为儿尽,亲年不再还,满头飘白发,红日已西山。」母亲生产是如此痛苦,教养儿女是如此辛劳,对儿女的付出又是如此的伟大。当儿女想报答时,母亲都已是日暮西山,来日不多,甚至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除了五月第二个星期天是国际共同的母亲节外,我们每个人的生日也应是个人的母亲节。

(选自明伦杂志3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