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拿破仑一样吗 论项羽拿破仑 项羽来拿个一破轮子大材小用
论项羽拿破仑 项羽来拿个一破轮子大材小用
中国古代最为人所熟知的选拔人才和官吏的制度就是科举制度,它从隋朝开始创立,经过唐朝增补,正式确立了以后历朝历代都采取的一种选拔制度。
一来古代的皇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为了把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排除。
二来也是从广泛的国土之内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从而为国所用。
科举考试从隋朝直至沿用到清朝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为国家选拔出来许多人才外,在这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之中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既然是考试,那么也会涉及到对于前来应试的才子的身份上的确认,可是古代的中国并没用方便快捷的照相技术,假如改用绘画工作量则会太过繁杂,只好用文字来记录考生的长相,可是文字的描写不大概达到百分百的准确,一个人的长相也不大概一成不变,于是在对考生的身份严查上面也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
清朝的时候有一个监考的胡督学,为人认真严谨,他负责的就是考生的身份审查这一方面。在最初的登记考生的名册时,一般来讲将有胡须但是胡须并不浓密的这一外貌直接描写为「微须」。等到考生前来应考之时,胡督学便将那些名册上描述为「微须」,真人则长著长胡须的人考试的资格给取消了,他以为考生和名册之上所描绘外貌并不相符,所以不是本人前来应考。他的理由非常充分,引用自儒学大家朱熹的注解,说「微」是无的意思,所以说「微须」就是没有胡须,那些长胡子的考生自然就是代考之人。这就引发了考生们的极大不满,有一个考生据理力争的说,前朝古代通常有微服私访的说法,要是「微」就是无的意思,那岂不是就是说皇帝没穿衣服在出访吗?
在清末的时候,因为和西方渐渐多了接触,清末的科举有些时候就涉及到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这就使得考生学子们不仅仅要求对四书五经的熟读和理解,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也要有所涉猎,于是在一次科举考试之中,考官出题:项羽拿破仑论。
这是考官希望考生们对于中西方的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加以分析比较,得出来自个的观点。可是当时的考生们,大多「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拿破仑是谁,或者是什么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位十分有趣的考生,他将拿破仑这个人物,直接当成了一个动作的描述词,在文章破题的时候这样说,项羽英雄盖世,力拔山兮,又怎么大概连一个破轮子都拿不起来?
并且接着论证道,轮子其实就不重,结果还是破的,那么轮子的份量则更加的轻了,这个破轮子哪怕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都能够拿起来,更别说项羽这样的大人物了,用项羽来拿一个破轮子,那是大材小用的表现。这个考生因为不晓得拿破仑这个人物,所以答题的时候,就做出了这种离题万里,不知所云的有趣事情。
在科举考试之中不仅仅在普通的考生身上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即便是古代那些注明的诗人才子就会是如此。

唐朝的著名诗人李贺,就过去因为犯了忌讳而丧失科举考试的资格。古代对「家」的概念极为注重,晚辈对于长辈一定要尊重,这就出现了许多的「家讳」,当时李贺只有二十一岁,为了考取功名报效国家,便去参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假如他考上了将是「进士」,可是还没开始考试,李贺就被告知取消了考试的资格。原因在于李贺的父亲叫做李晋肃,而李贺将要考取的进士,因为「晋」和「进」同音,这就犯了「家讳」,作为晚辈的儿子又怎么能够和父亲除了姓氏外有同样的称呼,那岂不是就乱了辈份了,所以李贺不仅仅是这一次的考试被取消了资格。连以后的科举考试李贺也没有资格参加了。
李贺这真是躺着也中枪,父亲的名字在自个出生之前早就决定,可是却因为这个名字导致了他根本就不可以够参加,自个要是才学不够考不上科举,李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的学习来克服,可自个父亲的名字怎么改?那是不孝啊!空有一身抱负和才华的李贺只能徒留满腔的抑郁。
从而可见,古代科举制度的僵化和死板也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