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半块馒头引发的血案 馒头引发的奇遇
馒头引发的奇遇 刘刚领外号刘百万,河南省郸城县汲水乡大刘庄人。小学二年级学历,由农村到城市闯荡的80后创业者的代表之一。第一次来大连为红焖鲤鱼、排骨炖酸菜所折服,从此对大连充满无限向往,决心定居大连。

馒头引发的奇遇
刘刚领外号刘百万,河南省郸城县汲水乡大刘庄人。小学二年级学历,由农村到城市闯荡的80后创业者的代表之一。第一次来大连为红焖鲤鱼、排骨炖酸菜所折服,从此对大连充满无限向往,决心定居大连。经商3年身家已达500万元以上,常常驾驶加长宝马在大连街头招摇过市,现为大连豪尼斯特有限公司董事长。你说巧不巧?
那天刘刚领给新买的宝马520刚上完牌照,心情正灿烂着呢,驾车走到大连开发区东山小区的时候,从斜岔里突然飞出一辆自行车,一下就顶在了宝马的车门上。崭新的宝马被自行车给破了相,也把刘刚领灿烂的心情弄了个乱七八糟。心里那个郁闷啊,就别提了。
自行车上一箱子雪白的馒头被撞得满地乱滚。骑自行车的家伙倒是麻利,爬起来瞥都没瞥一眼宝马,七手八脚地开始拣地上的馒头……刘刚领走下车,心疼地看了看自己的新车,那车门真像新娶进门的老婆被人把脸挠破了一样,但是他没发火。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有涵养,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刘刚领刚来大连的时候,也是骑自行车送馒头的,这散落在地上的馒头,让他倍感亲切。他低头拣起轮胎边上的一个馒头,撕掉粘了尘土的馒头皮儿,竟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边吃边点头自语:“像我做的馒头……”
说来也巧,十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道口,刘刚领曾经经历过一次撞车事件。
当时刘刚领17岁,刚到大连,在一个馒头铺打工。馒头铺里还有一个16岁的小姑娘,是老板的外甥女。白天他们两个一起干活,晚上老板和老板娘在楼上住,刘刚领和老板娘的儿子、老板的外甥女就住在楼下的大厅里。东边两张床,刘刚领和老板的儿子住,西边一张床,老板的外甥女住。反正三个孩子都小,老板和老板娘也没多想。其实老板不知道,他儿子喜欢打游戏,每天都打到后半夜两三点钟,所以这楼下就成了刘刚领和那小姑娘的天地了。日子久了,一对儿少男少女就产生了感情。后来,这事让老板娘,也就是小姑娘的舅妈知道了,所以她把外甥女打发去了沈阳。
小姑娘离开的那天,刘刚领的心空落落的,骑车出去送馒头时也老走神,总想着半年来和小姑娘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日子……他想起了女孩临走时说的那句话:“等你有钱了再来找我吧。”
接着又想起了老板娘的话:“你跟这么一个送馒头的穷小子在一起,一辈子都没出息。”
刘刚领就想:我什么时候能有钱呢?我有了钱上哪儿去找她呢?她有我哥的传呼号,她能找到我,我怎么找她呢?我还能见到她吗?
就这么胡思乱想着,结果刚一出道口就和一辆汽车撞上了,馒头叽里咕噜滚了一地。司机肯定以前没送过馒头,也没失恋过,一点不同情此时此地的刘刚领,下车就破口大骂,还用脚使劲踹地上的馒头。刘刚领一声没敢吱,哈下腰就迅速地往筐里拣馒头,心想,一个星期的工资怕是没了……回想着十年前那惊人相似的一幕,刘刚领眼圈里似乎已经盈满了泪水,他随手又拣起一个馒头,向那个骑车的人走去。
奇遇就在这一刻发生了。你猜这骑车人是谁?原来是女孩她舅、刘刚领当年打工的那个馒头铺的老板。刘刚领有点不相信地擦了擦眼睛,认真地辨认着:“王叔,怎么是你,还卖馒头呢?”
那骑车送馒头的老头向刘刚领跟前凑了凑:“你是?”
“我是刘刚领啊!”
“哎呀,刘刚领啊,现在发了?开上这么高级的轿车了,这车贵呀,得十多万吧?”
“发什么发,再怎么发也没你那馒头发得好啊!走吧,王叔,今天咱爷俩找个地方喝一杯,当年要不是你收留我,可能我还没有今天呢!”
你看,十年的变化有多么大?刘刚领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屁孩变成了孩子他爸,从一个馒头铺里的打工仔变成了一个拥有几百万身家的大老板。
而当年的馒头铺老板,十年间竟然没有太大变化,依然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送馒头,馒头的味道没有变,老头儿脸上的皱纹却增多了,不知道家里的存折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值得深思啊。
1999年3月,刘刚领从河南农村来到大连,投奔他的哥哥刘刚,刘刚早几年闯到城里,也是刚刚站稳脚。那一年刘刚领17岁。
刚来那天,刘刚给老弟做了两道菜,一道是红焖鲤鱼,一道是排骨炖酸菜。这两道菜要是在河南老家,就是过年的时候都很少吃到,就是吃到也不可能管够,就是管够也没有现在这么美的味道,就是有现在这么美的味道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肉在里头。没见过世面的刘刚领一边吃一边寻思:我哥现在这么有钱啊,生活这么好!天天都吃鱼和肉啊,这回我说什么都得留在大连,打死我也不回河南了。刘刚领把碗里所有的菜都吃了个干干净净,这才下桌。说实在的,刘刚领平生从来就没吃过这么香这么有味道这么管够的鱼和肉。后来,当人们管刘刚领叫刘百万的时候,无论上多么高档的饭店,吃过多少人间美味,他都是那句话:“这菜,没有当年我哥给我做的红焖鲤鱼和排骨酸菜好吃。”
当时哥哥的生意刚刚走上正轨,自己也是癞蛤蟆垫桌腿——硬挺着呢,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刘刚领,于是每天给他10元钱,自己就上班去了。
先前那几天刘刚领还挺乐呵,每天拿着老哥给的10元钱,上午看一个循环场的录像,中午来一碗过桥米线,晚上哥哥回来了,哥俩再饱餐一顿……天天如此,刘刚领感觉其乐无穷,与在河南的日子比,这里就是天堂。然而,十几天之后,刘刚领待不下去了,哥哥前脚走刘刚领后脚就出门,自己摸到了劳务市场,也巧了,那天刚一到市场就被一个馒头铺的老板给看中了。就这样刘刚领来到了这家馒头铺,一个月300元工资,管吃管住,活儿也不复杂,无非就是买面、和面、蒸馒头、送货,虽然累点儿,但是和以前干过的比起来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了。
刘刚领是一个苦命的孩子,10岁就辍学在家,14岁开始和姐夫到河南焦作打工,在一家耐火砖厂脱坯,每天都灰头土脸的;15岁又和姐夫一起南下温州,在纸箱厂、电器厂、灯具厂打零工,过着到处流浪的生活;16岁又到天津,给一个饭店炸油条。那些日子,没有家,没有朋友,没有娱乐,也没有尊严,一包行李往肩上一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现在和老板的儿子、外甥女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刘刚领很知足。
刘刚领年龄虽然小,但是已经在外面闯荡四五年了,会看人脸色,会来事儿,会说话,所以挺招老板喜欢。刚来那天,老板家做的是鸡架炖酸菜。
其实这在大连是一道很寻常的菜,馒头铺里的人可能常吃,所以谁也不爱吃菜碗里的肉,都吃酸菜。刘刚领这时突然想起娘曾经告诫自己的话:“出门在外吃饭的时候要记住,不要老夹菜里的肉,肉是金贵东西,人家给咱夹到碗里咱吃,不夹到碗里不能吃,不然让人觉得咱没教养。”刘刚领看着碗里的肉,真是馋啊,就是不好意思吃,除了老板娘刚上桌的时候给夹了一块以外,整整一顿饭刘刚领也没敢主动吃一块鸡肉。
饭后老板娘的外甥女七手八脚把桌子上的残羹剩饭收拾在一个碗里,毫不犹豫地倒进了门口的垃圾桶。刘刚领眼馋地看着剩下的大块大块鸡肉就这样变成了一堆垃圾,真心疼啊。晚饭收拾利索之后,老板和老板娘上楼去了,老板娘的儿子出去玩游戏了,屋里就剩下了小姑娘和刘刚领。刚见面也不熟悉,没什么话,刘刚领就站到了门外,他嗅着垃圾桶里的鸡肉味,胃里就一阵反应,从里面往外爬馋虫,说实话,他真想把垃圾桶里那些鸡肉挑出来洗一洗吃掉。
用刘刚领自己的话说,在馒头铺里的那些日子就仿佛是在天堂里一样。吃的再也不是残羹剩饭了,每天都有他最爱吃的白面馒头,而且那馒头做得那么松软、香甜、可口。他再也不用到处流浪了,住的地方虽然不过是馒头铺的一个大厅,但是既舒服又干净,以往的工棚根本没法比。尤其是每天还有那个比他小一岁的妹妹陪伴着,简直是幸福死了。要不是后来女孩被老板娘给赶走了,刘刚领到今天可能还在温柔乡里过着比“天堂”还美的甜蜜生活呢。
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生活是需要变化的,死水一潭,时间长了就什么激情都没有了,创业更是如此,最重要的就是激情。
爱情是一剂最好的兴奋剂,在这副兴奋剂的催化之下,刘刚领不仅快乐而且勤奋,一切吃苦的活儿、挨累的活儿全都被他包揽了。机会来了,刘刚领获得了老板的充分信任,馒头制作的全部要领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什么牌子的面粉便宜又好吃,多少面放多少酵母,开锅几分钟馒头成熟,东山一带都有哪些客户……所有这些过去只有老板自己知道的细节,现在都教给了刘刚领,刘刚领俨然成了一个“二老板”了。
刘刚领在馒头铺里干了半年的工夫,工资从300元升到了每月320元,从打工仔变成了老板娘外甥女的秘密情人和“二老板”。馒头很好吃,女朋友很可爱,爱情很甜美,生活很快乐。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意外的事情,使刘刚领命运的轨迹突然偏离了原有的方向。
一是女朋友的离去。对打工仔而言,尤其是十七八岁的打工仔,爱情生活基本上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全部。虽然他们不懂什么是爱情,然而越是不懂的东西吸引力就越大,而且这样的爱情也更纯洁,因为没有添加很多功利的东西。小女朋友一走,刘刚领立刻像被寒霜打蔫了的茄子一样,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了。
第二件事是刘刚领的老叔也从河南来到了大连。他老叔觉得馒头铺的生意不错,投资少、用户多、见效快,更重要的是刘刚领有现成的技术,自己有足够的资金。于是,刘刚领的老叔想拉他入伙开馒头铺,老叔投资,刘刚领技术入股。
刘刚领的心被这两件事闹得乱乱的。他是舍不得这家馒头铺的,馒头铺里有刘刚领人生的第一次爱情;馒头铺里刘刚领享受到了人生最快乐的一段幸福生活;馒头铺里刘刚领学到了人生第一份生存的本领……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总不能在馒头铺一辈子打工吧?再说女朋友也走了,再待在这里触景生情有什么意思?常言道:情场上失意,赌场上得意。做生意还不和赌博一样,谁知道赔赚?说不定我真的要得意了呢。
别人的馒头铺毕竟不如自己的馒头铺更有吸引力。就这样,刘刚领最终还是辞职了。他和他老叔的馒头铺不久就开张了,地点就在大连市金州区和开发区结合部的杨屯。别看刘刚领年龄小,脑子还真灵光,馒头制作的那点技术他掌握得还真不赖,设备安装完毕之后一试成功。杨屯那地方离金州区和开发区的主城区稍远,都是老房子,住在这里的大多是打工仔和民工,大酒店一般去不起,馒头还是吃得起的。尤其是这些打工仔很多都是单身在外,平时不大做饭,因此馒头在这里销售得非常好。半年之后,刘刚领的老婶也从河南老家来到了杨屯,这时每天馒头出笼的数量不断增多,销售范围不断扩大,生意有声有色,红红火火。馒头机的成本、租房子的费用已经全部收回了,就等着在家大把大把地数钞票了。
然而,刘刚领想在家数钞票的梦想最终还是落空了。
自从刘刚领老婶来了之后,馒头铺里的气氛变了。他老叔和刘刚领两个人嘻嘻哈哈的劲头没有了,变成了老叔和老婶之间的嘁嘁嚓嚓,而老婶和刘刚领之间却变成了横眉冷对,无论刘刚领怎么俯首甘为孺子牛,老婶的脸也总是一脸乌云,甚至什么话都没有,而且什么活儿都不用刘刚领干了,那用意很明显——鱼已经捞上来了,渔网没用了;拉磨的活儿已经结束,驴也就没用了。
可怜只有18岁的刘刚领,一片真心扑在这个馒头铺上,所有技术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老叔,最终却落得个如此下场。亲属之间合伙做生意常常是这样,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金钱的诱惑常常很轻易地就打断亲情的纽带。
太史公在为韩信做总结的时候说下了这样一句千古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刘刚领此时的境遇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成也馒头,败也馒头。
一个多月之后,经过一晚上的辗转反侧,刘刚领决定离开。第二天早饭之后,刘刚领和老叔老婶招呼也没打,抹着在脸上肆意飞扬的眼泪,挑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行囊,走出了让他伤心的馒头铺……走出去很远了,他老婶似乎于心不忍,也可能是良心发现,跑过来向刘刚领兜里塞了一把什么东西,刘刚领也没理睬她,走了几步之后才伸手掏出兜里的东西来看,竟然是一张半新的10元“大票”,这就是我半年的酬劳?这就是被金钱蒙住了眼睛的老叔和老婶吗?
刘刚领错就错在没和老叔签订一个协议,常言说得好,亲兄弟明算账,何况是老叔呢?再说了叔可忍婶也不可忍啊!刘刚领还错在没有保留关键的技术秘密,没有留一手。连小猫教老虎本领的时候都知道留一手呢,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刘刚领毕竟还是太嫩了一点。
刘刚领揣着仅有的这张半新的10元“大票”,伤心地走着,脚步沉重而拖沓,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到金州火车站,那里是金州的劳务市场,他希望奇迹再一次发生,让他再遇到一个比自己亲叔好的“王叔”。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车站外面的民工已经各回各家,刘刚领和一个刚刚认识的捡破烂的河南老乡进到了候车室。肚子咕咕地叫唤起来,饿得很难受。睡觉吧,睡着了就不饿了,刘刚领一边想着一边靠在椅子上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半夜时分,刘刚领和老乡被铁路警察叫醒了,他们被赶出了候车室。
刘刚领和老乡来到铁路边,找了一块平坦的地方,将简单的行李铺好。
月亮弯弯,星星点点。刘刚领躺在露天的大地上忽然心生酸楚:老爸呀,你知不知道,你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把我赶到野外来睡觉了啊?眼泪和着夜晚的寒露将头下的衣被打湿,月亮模糊了,星星也模糊了,刘刚领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进入了又一个梦乡。
在铁道边睡了三个晚上,第四天刘刚领在一个劳务中介那里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是一家大酒店。老板真比自己的亲叔叔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中介费120元,是老板垫付的,开工资的时候再从工资里扣。老板从中介那里把刘刚领带出来就直接进了一家饭店,老板很有经验,一看刘刚领有气无力一脸菜色的样子就知道又是一个“饿鬼”。三天没吃饭了,刘刚领像饿狼扑食一样饱餐了一顿。
就这样,刘刚领在盛宝大酒店老老实实地干了一年。
2000年,刘刚领的哥哥刘刚的羽毛开始丰满,翅膀开始变硬,他把刘刚领介绍到了千森木业有限公司,那是一家合资企业。刘刚领很珍惜这份工作,用了四年时间从一个小油工干到了车间主任,工资从450元涨到了1500元。而且,在收获金钱的同时,刘刚领还在这里收获了他的爱情,找到了人生伴侣孟庆英。
时间悄悄流逝,转眼到了2004年。在千森木业干了四年,和孟庆英认识三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但是不知道怎么着,两个人不能谈结婚,一谈结婚的事就发生不愉快。
刘刚领是在当油工的时候认识孟庆英的。那天刘刚领正在车间里给木方刷防腐沥青,孟庆英从刘刚领身边走过,刘刚领抬头一看是个大美女,心里就直颤抖,干活儿的手儿也跟着颤抖了一下,这沥青一下就弄到了孟庆英的旅游鞋上。当时刘刚领一直赔小心赔笑脸说着好话,后来等把孟庆英追到手了,刘刚领说实话了,其实手是故意抖的,要不怎么找借口认识啊!
弄脏了孟庆英的旅游鞋之后,过不几天就是情人节,刘刚领花35元给孟庆英买了一双漂亮的旅游鞋,外加一根烤肠,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亲密接触。再后来,孟庆英向刘刚领借了100元钱,还钱的时候刘刚领却说什么也不要,一来二去的,两个人就对上了眼儿。
其实孟庆英家一直以来是不同意他们这桩婚姻的。刘刚领是个河南人,孟庆英的父母对河南人有一点偏见;刘刚领没有文凭没有文化,只上到小学二年级;他还是个一无所有的家伙;长得也不怎么样,个子矮,还没有孟庆英高呢。唯一的优点就是善于言谈,能忽悠,功夫仅次于赵本山。你说刘刚领这样的条件,换了哪个当妈的都不可能同意,再退一步说,即使同意他们结婚,可结婚了住哪儿?每个月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才够2000元,拿什么生活?
有一次,刘刚领开着朋友的跑车上孟庆英家玩,车是那种“穷人跑”,其实就10万元钱左右。刘刚领拉着未来的老丈人满村子转,老丈人不懂车,以为这车得值个三五十万呢,坐在车里都乐颠了,还以为是刘刚领的座驾。吃饭的时候刘刚领一下子说走嘴了,老丈人这才知道车不是刘刚领的,一直咧嘴笑的老丈人脸子立刻就拉下来了,再也没说一句话。
还有一次,刘刚领和孟庆英谈起结婚的事情,孟庆英说结婚就得买房,要不一辈子过到处流浪的生活,有什么意思。刘刚领说暂时没有条件,先结婚等有了条件再买房,二人说着说着就谈崩了。
那天两个人正在大黑山踏青,本来心情特别好,这一谈到结婚,两个人又弄得不欢而散,孟庆英甩开刘刚领就钻进了路边的松树林。
刘刚领一看这荒山野岭的哪能让孟庆英一个人在山上乱跑,就跟进了松树林,可一眨眼的工夫孟庆英不见了。刘刚领在大黑山里就折腾开了,那时候他们还都没有手机,说话的工夫天就一点点暗了下来,刘刚领急出了一脑门子的汗,衣服也湿透了,脸也被山上的荆棘划出了血印。他一边漫山遍野地跑一边大声叫着孟庆英的名字,这都晚上10点了,孟庆英依然杳无踪影,刘刚领越想越害怕……就这样,他担惊受怕地在大黑山折腾了一个晚上,其实人家孟庆英早就回家了。
这两件事对刘刚领的刺激挺大的,得赚钱!刘刚领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成家就要先立业,要创造自己的事业,男人没有自己的事业什么都是扯淡!
老这么在公司里混不行,孟庆英对咱够意思,咱也不能让人家跟着咱受委屈啊!得换一种活法,不然将来老婆可能都娶不上!
刘刚领还真有胆量,说辞职就辞职了。2006年,在他哥刘刚的帮助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支起了自己的摊子。要说刘刚领的名字还真没白起,当年娘生哥哥刘刚之前都是女孩子,刘刚之后来了这么一个男孩,于是起名叫刘刚领,意思是刘刚给领来的。现在刘刚领处处都由哥哥刘刚带着,刘刚带他来到了大连,把他送到千森木业,又带他创建了自己的事业,有个人领着还真好。
然而事情也并不都像想象的那么好。刘刚领在自己干的时候租用的门市是一个二楼,就在刘刚的对门,刘刚领想了:你刘刚的生意那么好,我的生意还能差了?其实刘刚领还真想差了,刘刚做生意做多少年了?不管他在几楼,他有老客户,老客户习惯跟着刘刚走,你上哪他就跟到哪,所以刘刚虽然在二楼,生意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不断壮大。刘刚领就不同了,你是刚开业,一个老客户都没有,又是在二楼,而且经营项目很单一,只做皮带生意,那肯定不行。开业半年了,就做了一笔像样的买卖,东显电子买了2万多元钱的皮带,再没有什么生意可做,在办公室下了半年的五子棋。
就在这个时候刘刚领认识了一个叫周家树的河南老乡。周家树原来在一家贸易公司当推销员,特点也是擅长忽悠,后来辞职自己干,手里有一大把客户,做都做不过来。为什么做不过来呢?因为缺少资金!刘刚领曾经陪周家树和客户谈过一笔生意,发现无非就是大家在酒桌上应酬应酬,第二天5万元钱的订单就签了。刘刚领似乎一下子就开窍了,他后来不无感慨地说:“出来混了十年,自己还觉得不错呢,原来就是个傻瓜,哪知道生意还可以这么做!”
从陪周家树谈成那单生意开始,刘刚领终于顿悟,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善于忽悠的才干也是从那一天开始突然发挥出来的,以前他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沉默寡言的人。
刘刚领开始让周家树给自己介绍客户,主要是合资企业的采购主管。
刘刚领胆子大,特点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管三七二十一,来的都是客,吃饭、洗浴、唱歌,合同如果签不成就再来一轮,还是吃饭、洗浴、唱歌……直到签合同为止。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刘刚领的生意马上就大见起色,单子一个接一个地像纸片一样飞来。
生意火起来了,新的问题来了——没有资金。刘刚领毕竟是顿悟过的人,他有办法。他先是让老婆回娘家向村民们抬钱,什么是“抬钱”?抬钱是农村流行的一种借贷行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些村民手里有不少闲钱,但苦于没有什么好的投资渠道,于是便想贷出去,收一些利息。有人由于急着用钱,给的利息就很高,甚至到了“一百块钱要偿付二三十块钱利息”的程度。对这种有“高利贷”意味的借贷方式,当地人叫做“抬钱”。
于是老婆就回娘家抬钱,抬回来20万。结果不到一个月的工夫钱用完了。哪家合资企业都不是一手钱一手货,他们一般是收货之后两个月或三个月才付款,也就是说如果每个月向你采购20万的商品,你手里最少就要有40万到60万的流动资金。面对如雪片一样飞来的订单,20万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于是刘刚领又开始找人合伙,刘刚领在千森木业打工时的老领导入伙了,留日归来的白领入伙了,他们都成了刘刚领的合伙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刘刚领的领导。就这样又整来了50万,总算连滚带爬、跟头把式地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了。
这让我想起md在一封信中说过的话:“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做生意不同作诗,但是刘刚领这期间所经历的种种,却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虽然不足为外人道,但是其中有很多酸甜苦辣的故事,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二。
有一个朋友,特别有钱,据说资产过亿,但是文化特低,和刘刚领一样也是小学二年级文化。刘刚领为了让他帮忙介绍客户,就经常陪他喝酒、唱歌。有一天晚上,这朋友喝高了,把着麦克不放手,其实这朋友就会唱一首歌——《洪湖水浪打浪》,而且唱得特别难听,那也得唱啊。这朋友每唱完一首歌还喜欢环顾左右,看谁没给他鼓掌,如果有人不鼓掌他立刻不高兴。他一连唱了16次《洪湖水浪打浪》,他一遍一遍地唱,刘刚领他们就一遍一遍地拍,说是拍巴掌,其实就是拍这朋友的马屁。
还有一个日本客户,要求所有设备必须从无锡采购,因为无锡是这种设备的集散地,价格最低。为了拿到订单,刘刚领只好派人远赴无锡,在那里注册一家企业,并派员在无锡常驻,每次询价报价都是大连无锡之间往来,给人的感觉仿佛所有生意是与无锡做的,其实老板就在大连开发区遥控呢。你日本人精明,咱也不傻!
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的本性,刘刚领也有这毛病。
自从被他老叔坑了之后,伤口好久都没有平复。生意做大之后,情绪好了,就渐渐忘了当年的不愉快,生意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也时常找他叔�腋龆淌裁吹摹S幸淮瘟醺樟旆秩�次向老叔借了3万元钱,几个月之后,生意周转开了马上就还了。老叔说借条找不到了,刘刚领觉得自己叔叔也没在意,就没要收条。过了不久,老叔找刘刚领帮忙,说要扩大馒头铺生意,让刘刚领投资3万元。这时刘刚领想起了四年前自己在馒头铺的遭遇,大有杯弓蛇影的感觉,说:“我没那么多钱,你要想干,我可以帮你1万元钱,送给你我也不要了,我不想和你合伙。”按说这也可以了,他老叔却很不高兴,竟然拿出先前刘刚领向他借钱时打的借条,把刘刚领告上了法院。原来扩大馒头铺不过是一个借口,人家弄好了套正等着刘刚领往里钻呢!刘刚领别提有多伤心了,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最后给他老叔8000元总算摆平了这件事。
还有一次,为了签一个大单子,刘刚领一个月只唱歌就花了十多万,4斤重的龙虾不知道吃了多少个,最后都达到刘刚领一看龙虾就反胃的程度,消费最高的一次一个晚上就是8000元。一个月消费10多万元,唱一晚上歌花销8000元对一个大老板来说也许没有什么,但是对一个不到30岁的创业者来说,这种花销的确还是需要有一定胆量的。最后,这个单子还是泡汤了,这就跟写文章一样,有时候有些精美的文章是不经意间完成的,当你刻意为了完成一篇鸿篇巨制而做了很多准备时,反而写不出来了,这才怪呢!
一个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只有29岁的80后,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从“傻瓜”到老板的蜕变。如今他已经拥有了两家公司,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已经拥有了两套房产,购买了3辆汽车,而且还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有人猜测他的资产有300万,有人估计他的资产有500万,而别人问他的时候,他却说不知道……这年头女不问年龄,男不问资产,问也问不出真话,你看哪个王婆说自己的瓜是苦的?
有人说刘刚领是无知者无畏,有人说刘刚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大学生就业如此艰难的时下,用这两句话就概括一个只有二年级文化水平的80后艰苦创业的过程,有点过于简单化。
为此我曾查阅了某高校发布的一份有关中国创业观察的报告,就年龄和学历两个方面,报告是这么说的:
首先,机会型创业者的年龄平均低于生存型创业者。而且,年龄越大机会型创业者越少,生存型创业者越多。
其次,机会型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平均高于生存型创业者。城市创业者更多是机会型创业,农村创业者更多是生存型创业。
从创业年龄分布看,中国参与创业活动的主要年龄段是25岁~34岁之间,但是,无论男性和女性,在35岁~44岁之间创业意识仍然积极和活跃。
从参与创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分布看,高等教育以下人员是参与创业的主体,这个性质没有改变。但是,从过去6年的趋势看,受到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参与创业的人数在增加,这种趋势性的变化应该还会持续。
这报告告诉我们:城市青年、有学历的人员由于生存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小,选择自己创业的比较少,一般有合适的机会他们才会选择自己创业,否则他们习惯于在惯性支配下在城市里混生活。啃老一族、赖校一族都属此类。
这报告还告诉我们:农村青年、无学历人员由于生存压力大,面临的机会少,所以他们常常是为了生存而选择自主创业。
刘刚领的艰辛创业过程印证了这个报告。
奇遇馒头
很赞哦! (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