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懒政怠政 唐玄宗是如何沿着奢欲与怠政两个方面将自己推向绝路的?
唐玄宗是如何沿着奢欲与怠政两个方面将自己推向绝路的?
当了20多年太平皇帝的玄宗,自开元二十四(公元736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①由此,潜伏下深刻的社会危机。在随后的20年间,唐玄宗沿着奢欲和怠政两个方面自己将自己推向了绝路。
1、人君德消
通常都以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玄宗罢张九龄、裴耀卿相职,命李林甫兼中书令、牛仙客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作为由治趋乱的分界,即所谓 治乱固已分矣②。这留在后面叙述。让我们先看看玄宗本人的一些重要变化。
(1)天子家事开元二十四年前后,玄宗被接二连三的 天子家事 所烦恼。随心所欲的结果,导致了始料不及的惨局。
此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二十三年,先为惠妃亲生女咸宜公主选驸马杨洄,大办婚礼。接着,又为惠妃亲生子寿王册妃、纳娶杨玉环。先前,玄宗宠幸赵丽妃,以其子为皇太子。此时,寿王最受 钟爱。废立太子之争,必然公开化。尽管张九龄一再强调 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 ,并列举了历代废立造成的大乱、流血乃至失天下,都无济于事。二十五年四月,玄宗竟偏信杨洄的一面之词,废太子兄弟3人为庶人,随即赐死。后代史家评论此事说: 明皇一日杀三庶人,昏蔽甚矣。 ①年底,武惠妃死。进入开元二十六年,玄宗是怎么样一种状况呢?立何人为太子, 犹豫岁余不决。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诛死,继嗣未定,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 ②被玄宗称为 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 的高力士,确实 揣知 皇上心意,说出 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的话来,坚定了玄宗立第三子忠王_(后改名亨)为皇太子的决心,解决了 天子家事 中的一大难事。
然而,自武惠妃逝去, 上心忽忽不乐。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按:天宝六载以前称温泉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 ③因此,二十六年冬、二十七年冬到骊山,都只逗留半月左右。二十八年正月,仅小住8天。还是 老奴 最能 揣知 圣上的心意, 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二十八年十月, 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 ①如果说这一年十月玄宗在骊山18天是与杨太真初次幽会,那么二十九年十月至十一月便是杨太真正式随玄宗避寒温泉宫了。史称: 不期岁,恩礼如惠妃 , 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 娘子' ,礼数实同皇后。
天子家的两件大事都得到满意的解决,陶醉于盛世、喜庆之中的玄宗下诏改开元三十年为天宝元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玄宗加尊号为 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 ,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尚书左、右丞相复为仆射,东都为东京,北都为西京,州为郡,刺史为太守。天宝三载正月初一,改 年为 载。天宝的最初3年间,明皇与太真 娘子 4次幸骊山温泉宫,每次都在30天以上,因此 史言帝耽乐而忘返 ③。天宝四载八月,玄宗60周岁生日(千秋节)第二天,正式宣布 太真 妃号为 贵妃。贵妃仅次于皇后,而当时未立皇后,玄宗设此封号是要使杨贵妃统领后宫。
(2)荒怠政事开元二十四年冬,玄宗自东都回到西京,从此 不复东幸。用李林甫的话说, 知上厌巡幸。如果说玄宗 怠于政事 自此始,那么经过数年 家事 烦恼的天子,刚刚寻求得一位精神上的寄托,沉溺在新的欢乐之中,还有多少心思会放在勤政上!天宝三载,明皇与太真 娘子 的恋情正在如胶如漆之际,便从容地对高力士说出: 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 ①尽管高力士强调 天下大柄,不可假人 ,玄宗仍然听不进去,足见其倦怠、厌政之深!
李、杨恋情的升华,必然助长明皇思慕由人间美景进入天仙胜境, 天长地久 地 世世为夫妇。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开元十三年改集仙殿为集贤殿,表明其信 贤 不信 仙。此时,重建集灵台,表明颇信神仙。四载正月,玄宗竟对宰相说,在宫中筑坛祈福, 俄飞升天,闻空中语云:' 圣寿延长'。 于是,太子、诸王、宰相纷纷上表祝贺。到天宝九载前后,时人以明皇尊道教, 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 ②所有这一切,都是二人同享: 昨夜上皇新受,太真含笑入帘来。 ③ 唐之君诞妄而臣A谀 ,已经不再是什么 怠于政事 ,简直就是昏庸荒政了。
(3)奢靡成风荒怠政事、思慕长生,与之相伴的绝不会是刻厉节俭,只能是崇尚奢靡,即所谓 心荡而益奢。开元末年,贵臣贪权,饰巧求媚,提出将赋税与贡献区分开,即 赋税当委于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于天子,以奉私求。 实际上,这是在教天子如何侵吞天下 贡赋 中 贡 的部分,任其挥霍。玄宗竟然 悦之 ,新建琼林、大盈二库,收藏天下之贡。后来,陆贽一针见血地指出: 荡心侈欲,萌柢于兹。
天宝四载,随着太真 娘子 获得贵妃的地位,杨氏远近亲属顺着裙边成为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暴发户。其兄杨为殿中少监,从兄杨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为驸马都尉, 贵妃三姊,皆赐第京师,宠贵赫然。 由于 用度日侈,后宫赏赐无节 ,玄宗又不想总是从国库中支取,户口色役使王p 探知上指 ,便私下把岁贡额外钱百亿万转入大盈内库, 以供宫中宴赐。王p蒙骗玄宗说: 此皆不出于租庸调,无预经费。 玄宗 以p为能富国,益厚遇之 ,提拔为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实际上,王p是 务为割剥以求媚,中外嗟怨。 ①到天宝七载,玄宗又以贵妃的3个姐姐 皆有才色 ,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 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势倾天下。 史称: 三姊与、五家,凡有请托,府县承迎,峻于制敕;四方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上所赐与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既成,见他人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 ②当时,天下赋调之正数钱物,皆归于太府寺左藏署。八载二月,玄宗率百官 观左藏。由于 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 这样一种表象,更使玄宗以为 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 ③李林甫、杨国忠、杨氏五家、高力士等,是当时 贵宠之家 的代表,也是穷奢极欲的典型。
半个多世纪以后,当唐明皇的子孙回顾这一盛世的殷富时,便发现: 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 ④玄宗晚年造成的奢靡成风、物务多废的恶果,给后来的唐代官民的印象是无法抹掉的!
早在开元中期,人们便以关中大风震电,蓝田山推裂百余步影射 人君德消政易 ①。作为民谣,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开元中期的政治状况,也是民心的一种表达,认为皇帝一天不如一天了。开元后期到天宝年间的事实,恰恰证明着 人君德消政易。
2、宰相误国
玄宗自开元末年 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给宰相专权造成了可乘之机。
先是李林甫 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 ②,后是杨国忠取而代之,以聚敛而 终成其乱。

(1)委政林甫李林甫出身宗室,曾祖父是李渊的从父弟。以辈份而论,李林甫当是玄宗的远房叔叔。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入宰相班子。但当时张九龄为中书令、裴耀卿为侍中,李林甫还不是主要执政者。
面对玄宗 渐肆奢靡,怠于政事 ,张九龄 遇事无细大皆力争 ,而李林甫却 巧伺上意 ,并 日思所以中伤 张九龄。两年多的时间, 林甫日夜短九龄。于是,玄宗 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 ,并罢政事④。
自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始,李林甫为中书令(后改称右相)整整16年,至其病卒。
李林甫取代张九龄之后,便欲 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他对谏官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补阙(谏官)杜Q上书,第二天就被出为地方县令。谏官议政之制被破坏, 自是谏诤路绝矣。不过,此时的李林甫还谈不上 自专大权。天宝三载,他见户部尚书裴宽为玄宗 所重 ,恐其拜相,只能暗中指使刑部尚书裴敦复 以五百金赂女官杨太真之姊,使言于上(玄宗) ①,才将裴宽排挤出京。这时的李林甫,对于功业才望超过自己的人,还只能是 百计去之。当皇上与太真 娘子 久住骊山 耽乐而忘返 , 悉以政事委林甫 之后,他才得 自专大权。就是说,玄宗的 欲高居无为 助长了宰相弄权。先前,自姚崇始,中书令大体上是三五年一更换。玄宗委政李林甫后,这一更换制度被彻底破坏。
李林甫专权,当以天宝四载始起大狱为标志。这一年,为铲除 不附己者 ,开始制造冤狱。吉温,素称 惨酷。罗希], 为吏深刻。李林甫得此二人大喜, 二人皆随林甫所欲深浅,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时人谓之' 罗钳吉网'。 ②随即,韦坚、杜有邻、王忠嗣等冤案接连发生,左相(侍中)李适之自求散官,罢政事。同平章事陈希烈更是 唯诺 而已, 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制度规定,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李林甫改为午前 巳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 ③为了 耽宠固权 ,李林甫更想出 杜出将入相之源 的诡计。他声称 文士为将,怯当矢石 , 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应当多以 蕃人 专任大将。这些人多不识文字,不能为相,便可以解除他人 出将入相 之忧了。可是,他却没料到,安禄山起兵正是 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①。
(2)权假国忠接替李林甫为右相(中书令)的杨国忠,原名钊,与杨贵妃是从祖兄妹关系。经诸杨 引之见上,得随供奉官出入禁中。玄宗赏识他的 强明 ,称其为 好度支郎。借助诸杨的影响,被用为王p的判官。
天宝六载,李林甫屡起大狱,别置推事院,以杨钊为御史,与酷吏吉温、罗希]共同制造冤狱, 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一年当中,杨国忠以聚敛骤迁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15余使职。七载六月,又升为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至九载,为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玄宗赐名国忠。吉温以其 恩遇浸深 ,便为其 画代林甫执政之策。从此,杨国忠开始翦除李林甫的心腹,以谋取宰相大权。
十一载四月,杨国忠借王p弟王I与邢f利用龙武万骑作乱之事大作文章,断言王p必定 预谋。玄宗以其 不应同逆 ,李林甫 亦为之辩解 ,左相(侍中)陈希烈 极言p大逆当诛。王p赐自尽,杨国忠兼京兆尹,加御史大夫及京畿、关内采访等使, 凡王p所绾使务,悉归国忠。 ②更进一步,又 穷竟邢f狱,令引林甫交私p、I与阿布思事状 ,陈希烈等则 附会国忠,证成其状,上由是疏薄林甫。 ③自此,杨国忠与李林甫成为死敌。当南诏大举犯边之际,李林甫乘机 奏遣 身兼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赴镇所,试图将其挤出京师。杨国忠辞行时哭诉 必为林甫所害,贵妃亦为之请 ,玄宗竟许以 屈指待卿,还当入相。不久,李林甫病卒,杨国忠即为右相(中书令),兼文部(吏部)尚书,领40余使职。
为 收人望 ,杨国忠建议 文部选人,无问贤不肖。于是, 国忠凡所施置,皆曲徇人所欲,故颇得众誉。 ①然其居相位后, 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 ,则有过于李林甫。史称杨国忠 立朝之际,或攘袂扼腕,自公卿已下,皆颐指气使,无不惮。 ②当其忌左相陈希烈时,陈希烈便 累表辞位。他见京兆尹李岘 不附己 ,便借 灾l归咎 ,贬其为长沙太守。河东太守兼采访使韦陟 文雅有盛名,杨国忠恐其入相,使人告陟赃污事,下御史接问。凡此种种,引起高力士的担忧,对玄宗说: 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玄宗听罢, 默然 无语③。
杨国忠 终成其乱 ,有两点不同于李林甫。肃宗时的宰相房g说出一点: 往杨国忠聚敛,产怨天下。 ④宋代学者苏轼更有一段系统论述: (宇文)融既死,而言利者争进。韦坚、杨慎矜、王p日以益甚,至杨国忠而聚敛极矣。故天宝之乱,海内分裂,不可复合。 ⑤ 聚敛极矣 ,走向反面,导致 天宝之乱 ,这是杨国忠甚于李林甫的一个方面。
杨国忠 终成其乱 的另一不可推卸的罪责是:千方百计欲 以激怒(安)
禄山,幸其动摇,内以取信于上。天宝年间,安禄山恩宠日渐加深,又握有兵权, (杨)国忠知其跋扈,终不出其下,将图之,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上不之信。 杨国忠或指使门客刺探安禄山 阴事 ,或 围捕其宅 ,或贬其安插在京官中的耳目,使得 禄山惶惧,遂举兵以诛国忠为名。当玄宗欲以皇太子监国,自己领兵亲征之时,杨国忠担心太子将置诸杨于死地,指使杨氏姊妹哭诉于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 待到哥舒翰奉敕镇守潼关,以 利在守险,不利出攻。 杨国忠担心哥舒翰 持兵未决,虑反图己,欲其速战,自中督促之 ,致使 王师奔败,哥舒受擒,败国丧师。所有这一切都被载入史册,故称 皆国忠之误惑也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