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滑的意思 慈禧明知王文韶是个圆滑的人,为什么还要一再的重用他?
慈禧明知王文韶是个圆滑的人,为什么还要一再的重用他?
清朝大臣王文韶历经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地方上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堂上当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官运亨通,显赫一时,并因其极圆滑,被讥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王文韶圆滑的一个具体表现是遇到重要问题需要表态时,推三躲四,装聋作哑。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王文韶一进入朝廷的权力中枢军机处后,就耳聋逾甚,也就是说,王文韶的耳朵越来越聋了。一日,两位大臣为一事争执,良久,仍相持不下。慈禧太后问王文韶有何看法,王文韶莞尔一笑,不做答复。慈禧追问再三,他仍笑而不答。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他还是笑容可掬,并不开口。王文韶装聋却被人识破了,不过,识破归识破,讥讽归讥讽,王文韶这个官却做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只升不降。
这就让人感到此事必有蹊跷了,慈禧已经识破了他的圆滑,那么为什么还要用王文韶,并且一再提拔呢?难道慈禧是被猪油蒙了心,是要起用一个废物吗?
很显然,王文韶的装聋,可以说是装得圆滑,装得精明,是在躲事避风头,首鼠两端谁也不得罪,以此来避免被同僚倾轧。同僚间勾心斗角,上司喜怒无常,政敌互相倾轧,政局变幻莫测,都是清朝官场上常见的现象。因此,久历官场的人便揣摩出了圆滑模棱、以时趋避的做官诀窍。靠此便可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从而顺利地做官升官。清初官场上的普遍观念是:圆滑是明智,刚正是狂愚。也可以这样说,王文韶的装聋,是当时清朝官场圆滑趋避之风的一个缩影。晚清,可谓是政局险恶,政坛险恶,人心也险恶,在这三险中做官能混个善始善终,实在是件很牛很不易的事,能达到这一点的高官寥寥可数,而唯独王文韶做的确属圆满。
另一方面,王文韶也不是不表态,他是不公开表态而已,他是深谙古代中国密室政治的个中三昧的。因王文韶深知朝中奥妙,只要老佛爷慈禧不发话,任何人都奈何不了,正是凭此,王文韶才成为波谲云诡的晚清政坛上的不倒翁。至于王文韶到底在背后说了多少话,出了多少的主意,外人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人们可以参考其它的王文韶加以佐证。
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元老级大臣曹振镛,战战兢兢一生,总结出了嘴巴毕生奉行的原则和官运亨通的诀窍:多磕头,少说话。那么,老曹是否如其所说的那样行事呢?官二代曹振镛从乾隆时代入仕,最被道光帝倚重。政治上,曹振镛和道光跟得很紧。道光喜欢求全责备,老曹也喜欢挑小毛病。曹振镛当学政主持乡试,文章的评判标准上,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专挑小毛病。只要八股文做得滴水不漏,道光帝肯定喜欢。至于文章里有没有治国的真知灼见,那倒是无关紧要。
道光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章,实在是苦不堪言。要是仔细看,夜里不睡觉也看不过来;不认真看吧,又怕被臣下欺骗。这时,对皇帝的心态了如指掌的曹振镛便献上一条妙计:皇上您随机批阅几本,用朱笔点出其中的差错,然后让大臣们传看,看到您细微不遗,他们自然就不敢懈怠了。道光一听,不禁暗暗称绝。于是,他依计而行,果然省时省力。大臣们都战战兢兢,惟恐被皇上抓到一时之错,只好把许多精力花在细枝末节上……曹振镛死后,道光帝评价他是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赖而人不知。可以看出,老曹并不是一直装聋作哑,而是专门在背后出主意,挺能装的,好像表面上很老实,背后却和皇帝讲了不少私房话。
当然,也有不少的官员看着好像没有装聋作哑,也没有装疯卖傻,但他们在事实上,却是哑着、聋着、傻着、疯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