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技巧 曹操托大险命丧马超之手
曹操托大险命丧马超之手
西凉反叛,消息传来,邺城震恐,曹操心中却暗中得意。诸位将军都认为:“西凉军擅长长矛作战,如果没有精选前锋,恐怕不是西凉军的对手。”可曹操微笑着看着诸位将领,骄傲的说:“战争的决定权在我,并非在叛贼。他们虽然擅长长矛,可是我有办法让他们的长矛无法刺出。你们就等着看吧?”
那曹操是不是真的了解马超西凉军的实力,做好了消灭西凉军的准备呢?
曹操做了一些准备。比如让前方的曹仁等人修筑好坚固的阵地,不和马超交战,同时,表面上在潼关聚集大量兵马,搞的好像要在潼关决战一样,然后暗地里让最擅长突袭的得意将领徐晃率领精兵绕道渡河,在黄河以西安下营寨。在徐晃立足阵脚之后,曹操开始猛攻,大军渡河。
当时马超已经得到了徐晃度过蒲坂在黄河以西安下营寨的消息,马超认为,可以在黄河以北地区(黄河在潼关地区转弯,形成一个夹角,马超说的黄河以北正是夹角中部地区)派兵驻守,阻止曹操大军渡过黄河,这样的话,黄河西岸的徐晃部队自然会因为粮草不继不攻自破。可是韩遂和马腾不和,此时和马超虽然联盟,但是双方关系并不融洽,韩遂对马超的建议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完全可以在曹操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动进攻,那样不是更好?后来,马超韩遂平定之后,曹操听说了马超的这个意见,大发感慨,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如果按照马超的想法,曹操根本无法渡过黄河,时间一长,必然打不过本土的西凉军阀。
但是,就算是按照韩遂的意见,曹操军团渡河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曹操自己本人也差点丧命。
当时,韩遂、马超率军驻扎在黄河南岸,眼看着曹操大军渡河,韩遂、马超按兵不动,等到大军渡过一半,纵兵突击。曹操当时让士兵先走,自己率领最精锐的虎贲勇士一百来人殿后。当时,箭如雨下,曹操依然坐在折凳上安然不动,开始,曹操是一脸悠闲,你韩遂不就是想半渡而击吗?我等着!本来,曹操以为自己的精锐部队完全可以挡住马超的一万骑兵的冲击,毕竟在河边作战,不至于腹背受敌,只要保证自己大军全部渡河,就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可是没想到马超的骑兵异常勇猛,投掷的长矛更是凶狠,常常一矛刺穿几个勇士,而西凉骑兵来往如风,眨眼功夫一百来勇士死伤殆尽。侍卫长许褚看情况不利,赶紧把曹操扶上小船,可是船工也被射死了,于是许褚左手举着马鞍护卫曹操,右手撑船。可是船速太慢,追兵太急,眼看西凉骑兵就要追上了。此时,忽然从后方涌来上万只牛羊马匹,西凉骑兵一看有牲口,纷纷下马抢夺,于是得以曹操趁乱逃命。

等到曹操回到大军,才发觉西凉骑兵竟然如此能打,远远超过他的估计。正是他自己过于托大,才导致今天的狼狈。可是,历史上的曹操没有想演义中一样坦诚自己的过失,而是将伤口紧紧掩着,继续扮演着强者的角色。
后来,曹操用贾诩的计策,用离间计让韩遂。马超内乱,成功消灭了西凉势力。当事后议事的时候,诸位将领问起当初的安排,曹操说,如果当初我们把大军集结在河边,那敌人必定在河岸集结大量兵马。可是我却在潼关外集结,于是得以让徐晃偷偷到黄河西岸安营。等到我们渡河的时候,敌人不敢阻止我们渡河,正是因为徐晃军队在西岸,可以形成两方夹击的势头。兵法的变化,原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啊。
在曹操的表述中没有提到贾诩,更故意忽略了马超的智勇。其实,要是马超在北岸安营,要是没有贾诩,马超和韩遂关系一直和睦,曹操所谓让徐晃偷渡的妙计,不过是白白葬送四千人的性命。当然,历史永远没有也许,历史也由胜利者书写,于是曹操的形象也就得以继续伟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