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妻妾制度 清朝后宫制度
清朝后宫制度
清朝后宫制度
关外
清朝在关外太祖称帝之前,对于国君的后宫尚无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编制,因此后宫位号都很简单;
国君之正室称大福晋 。
嫡娶的大福晋称嫡福晋。
国君之继室称继福晋。
国君之侧室称侧福晋。
出身较低的侧福晋称庶福晋。
关外称帝后是;

国君之正室称大妃。
嫡娶的大妃称嫡妃或元妃,如太祖元妃。
国君之继室称继妃,如太祖继妃。
国君之侧室称侧妃。
出身较低的侧妃称庶妃。
关外五宫制
在清太宗于关外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时,同时订立了五宫制(又被称为崇德五宫),为;
中宫为清宁宫皇后,并以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正位中宫
东宫为关睢宫宸妃
次东宫为麟趾宫贵妃
西宫为衍庆宫淑妃
次西宫为永福宫庄妃
这里崇德五宫,虽然都各有正式的宫名,但像是中宫、东宫、次东宫、西宫、次西宫的称呼,除了标明它们之间的地理位置(例如东宫便是东边的宫殿、而次东宫便是次东边的宫殿),也被认为有区分清宁宫、关睢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五宫之间的级别之差的用途在,由此看的出后宫典制开始出现雏形。
关内称帝
关内的顺治称帝后,于顺治十五年经礼官的建议设置;
干清宫设置夫人一位、淑仪一位、婉侍六位,柔婉、芳婉皆三十位。
慈宁宫设置贞容一位、慎容二位,另有勤侍无定数。
另置女官,依明朝六局一司之旧制。 但以上的设置都只在议定的阶段,从未真正的实行过。
而现今所见的后宫典制形式,一直要到康熙帝时才将后宫典制订成;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二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无定数
常在无定数
答应无定数
其余规定和成例
一般在分等级时,将宫中位号共分为高、中、低三阶;
高阶;皇贵妃和贵妃
中阶;妃和嫔
低阶;贵人、常在和答应
其中中阶以上的嫔妃可独自享有一座宫院,至于低阶的妃子,则必须和同为低阶嫔妃的女子,或和中阶以上的嫔妃同住一座宫室,但通常宠妃会独享一座宫院,而不受宠或低阶的嫔妃,通常会被安排同住在东西十二宫中较冷僻的宫院。
在清雍正朝之后,由于雍正皇帝不再如之前的历代清帝一般,皆以干清宫为寝宫,改以养心殿为寝殿,而他的皇后乌喇那拉氏也不再居于皇后中宫的坤宁宫,而是选择住在东西十二宫里的一座空宫,这种做法被往后的皇帝及皇后沿习下去。
后妃所居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会依居住在内的嫔妃之等级差异,而设置一定数量的宫女、太监服侍。
对于后宫女性长辈的称呼,皆和中国历朝一般、无变化;
皇帝之祖母为太皇太后
皇帝之母亲为皇太后
先朝嫔御可尊封为太妃
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居于慈宁宫或宁寿宫,而先朝嫔御则随侍居于一旁的寿康宫和寿安宫
先朝嫔御随侍在和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一旁时,若皇帝突然驾到则须立即回避,除非先朝嫔御和皇帝皆年逾五十才能相见面,这是为了避免例如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乱伦情况而作的防御措施。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皇太嫔、先朝嫔御、皇后及众嫔妃,这些在皇宫内廷有地位的女性,都被统一称作内廷主位。
内廷主位的生活额度,分为宫分及铺宫,皆依其等级而依序递减;
宫分;是指内廷主位每人每年,按等级由宫中所供应的金银、布匹等,及每月、每日的五谷米粮、鱼肉及蔬果和其余副食等,从品种到数量的规定。
铺宫;是指内廷主位、皇女、命妇等人,在宫中所用的不同等级之金属器皿、瓷器、漆器等从品种到数量的规定。
清朝宫规典制订定
太皇太后、皇太后用金册、金宝
太妃用金册、金印,太嫔有金册而无金印(道光朝之后,太妃、太嫔的金册和金印改以嘉玉制成)
皇后用金册、金宝
皇贵妃、贵妃用金册、金宝
妃用金册、金印
嫔仅有金册而无金印
贵人、常在及答应,无金册也无金印
皇后谥号
清朝历代皇后的谥号,尤其是早年曾做过嫔妃、日后才被册封为后的皇后,她们死后的谥号大多和当年的嫔妃徽号有很大的关系,像是;
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她曾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她在入宫后从全贵人、进而升等成为全嫔及全贵妃
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她的贵妃封号为静
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她在咸丰二年先被册封为贞嫔,之后又被升为贞贵妃和贞皇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