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逆天改命有什么条件 逆天改命,罪人之後的他如何逆襲為鐵帽子王,連袁世凱都要巴結他
逆天改命,罪人之後的他如何逆襲為鐵帽子王,連袁世凱都要巴結他 在晚清政局上,曾有三位舉足輕重的「鐵帽子王」,分別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其中,奕訢和奕譞是道光皇帝的兒子,奕譞還是光緒的生

逆天改命,罪人之後的他如何逆襲為鐵帽子王,連袁世凱都要巴結他
在晚清政局上,曾有三位舉足輕重的「鐵帽子王」,分別是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其中,奕訢和奕譞是道光皇帝的兒子,奕譞還是光緒的生父,身份之尊貴可謂與生俱來。與這兩位不同,奕劻是「罪宗之後」,出身只是清朝宗室爵位中相對低下的「輔國將軍」,本來與王爵無緣,然而,他卻成為影響晚清最後十年的政壇大佬。他是如何逆天改命呢?一、清朝宗室爵位制度
清朝入主中原後,在承襲前代爵位制度的基礎上,融合滿人特色創立了封爵制度。清朝的爵位分為宗室爵位、蒙藏爵位和異姓功臣爵位三大部分。其中,宗室爵位是由愛新覺羅宗室血脈專享的爵位,「封爵而不裂土」,由宗人府管理,朝廷尊養。
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級,自上而下依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其中以「和碩親王」最為尊貴。
宗室爵位以不入八分鎮國公為界,分為「入八分公」(前六個爵位)和「不入八分公」。所謂「八分」,是指宗室享有的八種待遇,包括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
爵位的承襲有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一種是「遞降襲爵」。
所謂世襲罔替,即承襲原爵位,就是「鐵帽子王」。清朝共有12位「鐵帽子王」,即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庄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10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2位郡王。其中,怡、恭、醇、慶四王屬於「恩封」,其餘八王則是在清朝奪天下時因功勛卓越而受封。
恭親王照片
所謂遞降襲爵,就是每承襲一次,就要降一級,降到一定級別後就不再降了。其中,入八分王公爵位降襲至奉恩輔國公就打住。不入八分宗室最高只能封至不入八分鎮國公,但是如果有功可以封為貝勒而入八分。
奕劻出身於「輔國將軍」爵位,屬於「不入八分」,按照上述制度,他幾乎不可能封王,更何況,他還是「戴罪出身」。
二、罪宗之後
奕劻的爺爺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璘,是第一代慶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慶親王爵位由永璘第三子綿愍承襲,由於此時的慶親王爵位還不是」鐵帽子王」,屬於「遞降襲爵」,因此綿愍承襲的爵位為「慶郡王」。
道光十六年(1836年),綿愍去世。然而,綿愍沒有兒子,他的爵位誰來繼承呢?
道光帝就把乾隆第六子永璇的孫子奕彩過繼給綿愍為嗣,並承襲綿愍爵位。但這個奕彩實在不爭氣,在喪服期間納妾而被奪爵。此後,慶郡王的爵位又轉交給永璘第五子、奕劻的五大爺綿悌繼承。奕劻之父為永璘第六子綿性。
照此來看,慶王爵位奕劻基本上就不用惦記了。再加上奕劻的父親綿性在奕彩被奪爵後曾通過賄賂企圖襲爵,而被發配盛京,奕劻更成為了「罪宗之後」,繼承慶王爵位難上加難。
更戲劇性的是,綿悌也沒有兒子,慶王爵位再次面臨斷絕的局面。於是道光將奕劻過繼給了綿悌為嗣,承襲爵位。慶王的爵位經過三次傳承,再加上期間多次受罰,到了奕劻承襲時,已經降至「輔國將軍」。話雖如此,與作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的綿性之子的身份相比,此時的奕劻畢竟具備了上升的條件。
三、從輔國將軍到鐵帽子王
奕劻承襲慶王世系爵位,按照清朝內務制度,宗室親貴可在御前任職,奕劻因此任職散佚大臣、內大臣以及鑲黃旗漢軍副都統、鑲紅旗漢軍都統、正藍旗滿洲都統等武職。咸豐十年(1860年),咸豐帝三十歲萬壽,奕劻進封為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大婚,奕劻以貝勒加郡王銜,被授為御前大臣。自光緒元年起,奕劻即以御前大臣的身份教授光緒滿文、滿語。
影視劇中的奕劻
因為在御前奔走,精明幹練的奕劻很快引起了慈禧的注意。此時的慈禧在政治上有意排擠恭親王奕訢,因此積極物色能夠替代奕訢又能為己所用的人。再加上奕劻與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關係甚好,因此成為慈禧取代奕訢的合適人選。
1884年,恭親王勢力被排擠出軍機,奕劻得以接管原由恭親王總辦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正式晉封為慶郡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清政府的外交機構,奕劻憑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身份,逐漸取得了列強的好感,這無疑進一步加重了奕劻的政治砝碼。此外,奕劻還與醇親王奕譞共同辦理新成立的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的相關事務,進一步在軍事方面為自己升遷提供了支撐。
慈禧重用奕劻,奕劻也利用一切機會向慈禧表達忠誠,贏得了慈禧的加倍信任。
1894年慈禧六十萬壽之際,趕上甲午戰爭,奕劻主動請纓。之後便進爵「慶親王」。
1898年戊戌政變的關鍵時刻,奕劻又明確表態,為慈禧打call。之後便正式加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四、出任中國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庚子事變後,在《辛丑條約》的簽訂以及八國聯軍退兵事宜的處理中,奕劻出力甚多。1903年,奕劻得以進入軍機並任軍機首領大臣,成為深受慈禧信任的政壇大佬。以至於袁世凱也費盡心機與慶王結交,還與他的兒子載振結為兄弟,袁、慶二人在清末新政期間被外界視為同黨。
在沒有襲爵之前,奕劻作為宗室遠支且為罪宗之後,俸祿微薄,只好變賣字畫為生。早年的窘迫經歷讓奕劻對銀子有饑渴般的渴望,這導致他在獲得權力後貪得無厭,甚至賣官鬻爵。1907年,奕劻七十大壽時,宗室親貴及大小官員藉機攀附者不計其數。其中,段芝貴斥巨資,並以歌妓楊翠喜賄賂奕劻父子,謀得了黑龍江巡撫一職。封疆大吏是國家的棟樑,如今卻成了奕劻賺錢的工具。
1911年,大清首屆責任內閣成立。這個內閣基本由宗室構成,因此被稱為「皇族內閣」,奕劻即出任了這屆內閣的總理大臣。此後,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退位,奕劻逃往天津租界避難,並於1917年逝世。
文史君說
歷史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奕劻原本與慶親王無緣,但卻因慶親王一脈接二連三地無子絕後,慶親王的帽子就落到了奕劻的頭上。作為「罪宗之後」,他憑藉精明幹練的業務能力和投機逢迎的政治手段,成為大清最後一位「鐵帽子王」。奕劻為政貢獻不多又貪婪成性,就是這樣的人卻成為晚清政壇上的不倒翁,足以從側面看出大清政壇有多麼惡劣。
參考文獻
周增光:《慶親王奕劻:從「罪宗之後」到「鐵帽子王」》,《文史天地》2015年第8期。
劉鵬超:《試析晚清的奕劻貪污問題》,《蘭台世界》2015年第3期。
常超:《「貪」出來的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紫禁城》2011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建顏)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很赞哦! (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