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天骐解说我的世界超级战墙 甲午之战:第五章 鸭绿江,战墙崩溃_四、鸭绿江防线崩溃
甲午之战:第五章 鸭绿江,战墙崩溃_四、鸭绿江防线崩溃 gt 唾手得空城 gt gt 日营距九连城甚近,按军中规定,夜间不许点火。然日军人马皆涉水中,不耐浸湿,故解其禁。诸队设燎火,以焙其湿气
甲午之战:第五章 鸭绿江,战墙崩溃_四、鸭绿江防线崩溃

> 唾手得空城>> 日营距九连城甚近,按军中规定,夜间不许点火。然日军人马皆涉水中,不耐浸湿,故解其禁。诸队设燎火,以焙其湿气。于是,鸭绿江畔宛如白昼。清军见之,乱发巨炮。这样的盲目射击,当然不会有任何效果。本来,这是清军实行夜袭的好机会,也徒然错过了。>> 九连城在瑷河流入鸭绿江的河口之西,城建于小丘上,瑷河流过丘下,老龙头和虎山耸立于城之东西,颇具形势,故清军以此为根据地。虎山虽已失守,但从虎山至九连城须通过瑷河。瑷河自栗子园分为两支水流,一宽百丈,一宽70余丈,“河深及马腹”“河底石滓水急,甚难渡”。而清军在瑷河西岸也未来得及设防。>> 10月26日黎明,日军各部皆整队自营地出发。3路日军成扇面形逼近九连城。是时,“浓雾咫尺莫辨”,日军不摸城内情况,便向九连城炮击,但城内毫无反应,“唯见鸟雀惊飞”。第九旅团长大岛义昌使命步兵第十一联队直攀城墙而入,竟发现城内已无清军一兵一卒。>> 原来,刘盛休已在夜间带领铭军弃城而遁。午前10时,山县有朋进入九连城,以旧税关局为第一军司令部。野津道贯亦率第五师团驻城内。>> 当日军进攻虎山之际,山县有朋曾派奥山义章少佐率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开赴安东县对面沙洲之麻田浦,以牵制清军的兵力。10月25日,奥山从义州出发,抵达麻田浦,当即设警戒,并布置炮兵阵地。>> 这天夜里,四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对岸的盛军好像还没有发觉到敌人,只听见他们乱发步枪之声。日军夺取了毅军的粮饷船一艘。26日黎明,奥山下令以野炮两门轰击安东县。安东县原名沙河子,1876年置县,本有盛军6000余人防守,但盛军早在夜间撤走。这样,谈县竟被日军不战而占领。>> 设立民政厅>> 日军占领安东县后,设立民政厅,以原驻华临时公使小村寿太郎为长官。山县有朋为此发布“告谕”称:“我军所敌清国军队而已,至尔农商民无辜,毫不加害,却抚恤之如慈母视子。”又说:“今本司令官观察地方情况,悯兵力余害,民人涂炭,兹垂非常仁惠,命我所管辖地方吏,令勿纳今年租税。”典型的一副占了你的地就要当你的官的姿态,全然不当自己是外人。>> 日本在安东县设民政厅的电讯传到国内后,又激起了一阵战争狂热。舆论界也对此大肆宣传,以煽动扩张主义情绪。例如有些日本声音说:“在日本版图之外设民政厅,是在任那设‘日本府’以来的快事,但那时日本府终未发展到朝鲜以外。今我军已占领鸭绿江右岸一带,并在那里实施日本法律,此乃日本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事情。”言下之意,这是理所当然值得鼓舞的。>>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也赐书第一军予以嘉勉,其文有云:“卿等忠勇,能排万难而进击,退敌于朝鲜国境外,遂入敌国,占领要冲地,朕深嘉赏之。时方冱寒,卿等各自爱,期将来成功。”睦仁在嘉勉书中特别提到“期将来成功”,实是暗含继续扩大侵略的点睛之笔。>> 告十八行省豪杰书>> 与此同时,日军所到之处还张贴一种《告十八行省豪杰书》,开宗明义地说:“满清氏原塞外之一蛮族,既有非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至焉。”>> 同时,还公然宣称:“满清氏之命运已尽,而天人与弃之固也。我日本应天从人,大兵长驱,以问罪于北京朝廷,特陈清主面缚乞降,尽纳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后休矣。”最后,还号召所谓“十八行省豪杰”“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 这份《告十八行省豪杰书》,同《山县有朋告谕》一样,都是日谍分子宗方小太郎起草的。其中,把日本侵略者装饰成中国人民的拯救者,其入侵中国完全是为了吊民伐罪,并企图利用广大民众对清朝腐朽统治的不满情绪,制造混乱,以尽快地迫使清廷签订城下之盟。这也反映了山县有朋当时的策略。>> 结局>> 日军占领安东县时,聂桂林和丰升阿所率奉军、靖边军及练军盛字营尚驻大东沟西,当即留下两营奉军驻大东沟,余皆北退。10月27日,日军大迫支队来逼,两营奉军亦退走。至是,3万重兵防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对于鸭绿江防之败,皇帝以“强弱不敌”,犹予谅之,谕宋庆“以全局为念,择地稳扎,相机雕剿”“毋得株守一隅,不思变计。”>> 在鸭绿江防之战中,清军不仅伤亡惨重,而且各种武器、弹药及军用物资也损失严重。据日方公布的数字,日军缴获大炮74门、步枪4401支、炮弹30684颗、枪弹4320 661颗,精米2590石、杂谷2000余石,以及马粮和其他杂物无数。>> 清军溃败的原因>> 兵力不如日军。日军进犯鸭绿江防线第一军的总兵力不下3万人。清军虽号称80余营,但编制严重不足,实际兵力不过2万人左右。如奉军(包括靖边军)名义上虽有13个营的编制,但由于平壤战斗的伤亡大量减员,实际只有3000人。其他部队也有类似的情形。>> 装备不足,士气低落,纪律废弛。守卫鸭绿江防线的清军,一部分是平壤退来的败兵;一部分是由各地抽调的防军。平壤的失败和左宝贵的牺牲,对清军士气影响很大。所谓“平壤左宝贵阵亡,援奉诸军卒胆慑”,不敢与日军见仗。由平壤败退的队伍,“带伤及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遗失尽净”。虽经养息、补充、整顿,仍未能完全复原。>> 同时,供应不济,棉衣缺乏。正如宋庆所说:“军旅所需,百无一办”。各军纪律废弛,原来以纪律败坏著称的盛军,由平壤败退后,依然是“见贼即溃,遇物即掳,毫无顾忌,杀之不止,是该军虽有如无,尚须防其骚扰”。由各地调来的“防营平时废弛者大抵皆然,一经战队,官则惊慌失措,勇则四散奔逃”。如守安平河口的黑龙江齐字练军就是一触即溃;而守九连城的铭军、盛二军竟不战而逃。>> 主帅无能,诸将不服调遗。总统鸭绿江诸军的宋庆,在接受任命时曾表示:“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报国。”作为一员将领,他有抗敌决心,也称得起勇敢能战。但他“无调度,非大将材,且诸将骤禀节度,多不悦,故诸军毕集,仍散漫无纪律”。能够服从宋庆调度指挥的,只有毅军九营,其他各军多不服调遣。如刘盛休铭军虽“素称劲旅,惟承平20年,已非旧日士卒,近悉为刘氏族邻少年子弟,饷糈过厚,踵事增华,既骄且惰,不听约束”。>> 在虎山战斗危急之际,宋庆多次令其出援,竟不理会,宋庆亦毫无办法。至于依克唐阿所部黑龙江镇边军,根本不归宋庆指挥。他负责防守鸭绿江防线左翼,24日与日军稍一接触,即退往宽甸,竟置鸭绿江防于不顾。无怪宋庆哀叹:各军之间,互不统属,“瞻循依违,败不相救”。>> 在战略部署上有缺点。在整个鸭绿江防线,宋庆及诸将虽然重视了虎山阵地的防守,但却忽视了九连城上游安平河口的防卫。以致24日日军首先由朝鲜水口镇渡江,占领了安平河口,威胁虎山、九连城侧背。且清军虽曾注意“严防中路九连城江面”,但24日晚日军在江面终夜架桥,清军近在咫尺竟毫未觉察!
很赞哦!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