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弑兄 雍正皇帝15位兄弟的生死之谜:雍正弑兄杀弟了吗?
雍正皇帝15位兄弟的生死之谜:雍正弑兄杀弟了吗?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一一分析: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有三个儿子:胤G、允祚(5岁死)、允祯。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祯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祯,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祯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雍正囚禁胞弟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得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胤A、二哥胤i、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佑、八弟胤T、九弟胤K、十弟胤、十二弟胤、十三弟胤祥、十四弟胤祯、十五弟胤、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
1、大阿哥胤A,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
爱新觉罗·胤A(1672-1734年),康熙帝子,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殇,故为皇长子。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胤i,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康熙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A已成为一只不见天日的死老虎。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虽然胤A是皇长子,但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远不及皇二子胤i的生母皇后的身份高贵,胤i因是嫡出而被立为皇太子。胤A表面上遵从父命,内心里对太子的地位是十分觊觎。
胤A在诸皇子中是比较聪明能干的,据传教士白晋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由于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乃父作事最多。三次随康熙帝出征、巡视,都有所作为。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九年,年仅十八岁的胤A奉命随伯父抚远大将军福全出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他与内大臣索额图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这年三月,26岁,被封为直郡王;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九年随同父皇巡视永定河河堤,任总管,还衔命祭华山。三次都取得了康熙帝的信任。
胤A一心想夺嫡继大统,他密切注视着康熙帝对皇太子胤i的态度。从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直至康熙四十七年月,这近二十年来皇帝和太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随之引起的关系变化,胤A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认为对他谋取皇储之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时机。
夺嫡有利条件是:一则居长,二则原大学士明珠是其叔祖,三则得到皇父的宠爱。为了争夺储位,他可谓煞费苦心——
1)争取立长: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势必立长。但康熙帝对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觉。康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宣布拘执胤i同时,即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胤A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A为皇太子之意。胤A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2)请杀胤i:胤A利令智昏,竟奏请杀掉胤i,说:今欲诛胤i,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听了,非常惊异,意识到胤A与胤T结党谋储位,竟欲杀害胤i,若是得逞,后果严重。康熙帝一再批评胤A,指出其杀弟之念: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3)推荐胤T:胤A见自己夺储无望,便想推荐与己关系密切的八弟胤T(胤T少时为长兄胤A生母惠妃所抚养)。认为一旦保对人选,自己便会飞黄腾达。
4)制造舆论:胤A利用张明德相面事,为胤T制造舆论,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T,后必大贵。康熙帝派人追查张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仅有相面之事,而且有谋杀皇太子的企图。
5)镇魇胤i: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发:皇长子与一个会巫术的人(蒙古喇嘛巴汉格隆)有来往。经查,发现胤A用巫术镇魇胤i,阴谋暗害亲兄弟,并有物证。其母惠妃绝望,向康熙帝奏称胤A不孝,请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杀亲生儿子,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
2、二阿哥即废太子胤i,两度被废,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i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i死去。
爱新觉罗·胤i(yìn réng)(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康熙时期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七子,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故在胤i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
胤i是康熙帝成年诸皇子中唯一的嫡出子,康熙帝首开清代嫡长子皇位继承制,选择胤i作为他的继承者,并悉心培养,加之太子生而丧母,故倍受皇父宠爱。
幼时的胤i是跟随皇父康熙帝一同生活的,康熙亦为太子的启蒙老师。康熙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厚望,为此他亲自厘定了全面、周密的方针与步骤,较之其他皇子康熙尤其关心太子的成长,对其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当众讲明自己一天中有两件要事,一是问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情况。胤i六岁以前,由皇父亲教之读书。太子六岁就傅,皇帝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稍长,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胤i的读书处最先为皇城毓庆宫内;之后,康熙亲定皇太子读书处为畅春园无逸斋(其辅导老师有汤斌、徐潮、高裔、熊赐瓒、耿介、达哈塔、尹泰等):康熙对太子教育甚严,无论寒暑从无间断,太子亦勤学好问,从无懈怠。由于太子天资聪颖,对所读书籍读过数遍即能背诵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背足120遍方罢——他读书声韵清远,句读铿锵,反覆抑扬,讽咏不辍,因此学业进步很快。康熙曾言皇太子从来惟知读书,嬉戏之事一切不晓,因此太子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娴驭武功,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身为一国储君,胤i有较高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之际,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胤i坐镇京师处理朝政。

胤i是为清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即聪慧好学,开讲经筵;主持祭祀。紧序有秩;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这点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数次监国听政,多少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胤i功不可没;但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其人格分裂,贤德不再;而对高度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来说,皇太子拥有的过多特权对其构成严重威胁。君储、父子之间的悲剧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