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是晚唐诗人 中晚唐的士大夫与净土宗--以柳宗元、白居易为例
中晚唐的士大夫与净土宗--以柳宗元、白居易为例

讲中国化佛教者乐谈禅宗。诚然,禅宗乃中国佛教之一大特色,宋以后之士大夫每每以通“禅”为雅,是不争的事实。然就佛教对中国之实际影响言,“净土”恐甚于“禅”,此言虽不中亦不远矣。近世大德杨文会居士尝综论中国佛教曰: 出世三学,以持戒为本,故首标律宗。佛转法轮,先度声闻,故次之以小乘二宗。东土学者,罗什之徒首称兴盛,故次以三论宗。建立教观,天台方备,贤首阐华严,慈恩弘法相,传习至今,称为教下三家。拈花一脉,教外别传;灌顶一宗,金刚密授,故列子三家之后。以上各宗,各修一门,皆能证道;但根有利纯,学有浅深,其未出生死者,亟须念佛生西,以防退堕。即登不退者,正好面观弥陀,亲承法印,故以净土终焉[1]。 杨文会居士精通佛学,此不待多言;而杨先生深契于净土法门,则可略表一二。可以说,近世的净土经典之回归中原,杨先生厥功至伟[2]。故杨先生所言,颇值得我们后学重视。无独有偶,当代佛学大师汤用彤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净土之发达以至于几独占中华之释氏信仰者。”[3]确实,净土主教,不仅禅师力倡兼修,亦为天台、律家等佛教宗派所重,又因其简单易行,彻上遍下,无所不宜,故流传广远,历代不衰。 如所周知,净土宗以东晋慧远为初祖,实际创始人却是唐代的善导,是隋唐时期才开始真正流行起来的。隋自唐初,道绰、善导师徒倡言弥陀净土,日课佛号,习者甚众。又,唐初玄奘、窥基师徒则信奉弥勒净土,愿生兜率;稍后武则天篡唐,沙门怀义、法明等进《大云经》,言武则天为弥勒下生,故弥勒净土亦颇盛于一时。 有唐一代,净土之教不仅深入于民间,且染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晚唐的文坛大家柳宗元和诗坛巨擘白居易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今仅就柳、白文集中所论、所记略表一二,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斧正。 [一] 《柳河东集》卷二十八有《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一文,从中可知宗元对净土宗的内涵及其在东土的流传颇有了解,如其云: 中州之西数万里,有国曰身毒,释迦牟尼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曰: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如来,其国无有三恶八难,众宝以为饰;其人无有十缠九恼,群圣以为友。有能诚心大愿,归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往生彼国,然后出三界之外。其于佛道无退转者,其言无所欺也。晋时庐山远法师,作《念佛三昧咏》,大劝于时。其后天台颤大师着《释净土十疑论》,弘宣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赖焉,盖其留异迹而去者甚众。[4] 文中尚记曰:永州刺吏、柳宗元(司马)及其它信士都协助了这一工作。宗元所做的是: “周延四阿,环以廊庑,绩二大士之像,缯盖幢幡,以成就之。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平是。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墙宇,使观者起信焉。”[5]即在大门周围建立回廊,在阿弥陀佛像左右增绘观音和势至大士像,在墙壁上书写了智顗大师的《释净土十疑论》。目的是使“求无生之生者”起信, “知舟筏之存乎是”,所谓“舟筏”也就是净土念佛之方便法门。 主持此净土院修茸的是“巽上人” (重巽),他与宗元有很深的渊源, 《柳河东集》中尚有《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巽公院五咏》、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等诗文。宗元赞誉他: “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义。无体空折色之迹,而造手真源,通假有借无之名,而入于实相。境与智合,事与理并。故虽往生之因,亦相用不舍。”[6]而宗元自谓学佛三十年不得要领,后于零陵(即永州)在重巽的点化下终有所得[7]。他对净土法门的了解也得之重巽,故有《净土堂》诗谢曰: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清泠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8] 《柳河东集》卷六《南岳弥陀和尚碑》记有南岳弥陀寺长老承远,人称“弥陀和尚”,其弟子法照,唐代宗时尊为国师。法照即据《无量寿经》倡“五会念佛”的“五会法师”。据汤用彤先生的研究,承远、法照皆与庐山远公一脉有关,故“此事亦颇有关净土教史也。盖世所推崇之净土大师昙鸾、善导、道绰均生于淮水以北,行化亦限于北方,故南方最早崇事净土之匡山慧远罕有述及。法照之后,庐山莲社故事乃大传于世”[9] 后二年(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宗元又作《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记日悟和尚,赞其:“登坛莅事,度比丘众,凡岁千人者三十有七,而道不恩。以为去凡即圣,必以三昧为之轨道,遂服勤于紫霄远大师。修明要奥,得以观佛。浩入性海,洞开真源……凡南方颛念佛三昧者,必由于是,命曰般舟台焉。”[10]此又与当时南方的净土教传播有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柳河东集》中还有《东海若》一篇趣文,以寓言的形式讲明佛教中道与净土的观念: 今有为佛者二人,同出于毗卢遮那之海,而汨于五浊之粪,而幽于三有之瓠,而窒于无明之石,而杂于十二类之蛲蜕。人有问焉,其一人曰:“我佛也,毗卢遮那、五浊、三有、无明、十二类,皆空也,一也,无善无恶,无因无果,无修无证,无佛无众生,皆无焉,吾何求也!”问者曰:“子之所言,性也,有事焉。夫性与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子守而一定,大患者至矣。”其人曰:“子去矣,无乱我。”其一人曰: “嘻,吾毒之久矣!吾尽吾力而不足以去无明,穷吾智而不足以超三有、离五浊,而异夫十二类也。就能之,其大小劫之多不可知也,若之何?”问者乃为陈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说。于是圣人怜之,接而致之极乐之境,而得以去群恶,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同佛知见矣。向之一人者,终与十二类同而不变也。[11] 文中提出:一学佛者执着于一空,不明“性与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强调“无善无恶,无因无果,无修无证,无佛无众生,皆无焉,吾何求也!”不愿借助他力即净土教的方便法门,终未修成正果;而另一学佛者则承认自力之不足, “吾尽吾力而不足以去无明,穷吾智而不足以超三有、离五浊,而异夫十二类也”,于是“圣人怜之”,“乃为陈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说”,最后“接而致之极乐之境,而得以去群恶,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同佛知见矣”。 [二] 下面转说白居易。翻检《白居易全集》可以发现,乐天是晚年才开始注重修净土教的。白氏晚年最好的诗友刘禹锡曾说他“炮砣将心求净土”[12],这是《艮有根据的论断。 从文献看,白居易与净土教结缘的最早时间应在唐文宗的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是年夏天,在当时洛阳的著名寺院长寿寺有一个僧俗四众一百四十人共同发起的集会。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位,还特意撰写了《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一文,以示其求生弥勒净土的愿望,他写道: 南赡部洲大唐国东都城洛阳长寿寺大苾蒭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人,与优婆塞士良、惟俭等八十人,以大和八年夏,受八戒,修十善,设法供,舍净财,画“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众”一铺,眷属围绕,相好庄严。于是嵩等曲躬合掌,焚香作礼,发大誓愿:愿生内宫,劫劫生生,亲近供养。按本经云:可以除九十九亿劫生死之罪也。有弥勒弟子乐天同是愿,遇是缘。尔时稽首,当来下生慈氏世尊足下,致敬无量,而说赞曰: 百四十心,合为一诚。百四十口,发同一声。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生。[13] 赞语中的“慈氏”,是弥勒菩萨当时的汉译名。从序文可知,白居易与当时僧俗一百四十人在此次法会中受八戒,修十善,施舍净财,画《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众》一铺以供养,并发誓愿往生兜率内院。 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乐天又作《画弥勒上生帧记》: 南赡部洲大唐国东都香山寺居士,太原人白乐天,老年病风,因身有苦,遍念一切恶趣众生,愿同我身离苦得乐。由是命绘事,按经文,仰兜率天宫,想弥勒内众。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养之。一礼一赞,所生功德,若我老病苦者,皆得如本愿焉。本愿云何?先是,乐天归三宝,持十斋,受八戒者有年矣,常日日焚香佛前,稽首发愿:愿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苦,终成无上道。今因老病,重此证明,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慈氏在上,实闻斯言。言讫作礼,自为此记。时开成五年三月日记。[14] 记文中,乐天陈述了自己晚年得风痹之症,饱受其苦;但不忘苦海中一切恶道众生,愿与众生一道离苦得乐。并追记六年来坚持修持弥勒净土,以表不忘初心,最终能实现自己往生兜率内院的大愿。 乐天晚年重弥勒信仰,还有诗为证: 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此说是虚传。 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自注:予晚年结弥勒上生业,故云。)[15] 稍早,乐天有《客有说》一诗: “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龛虚一室,多传此待乐天采。”自注: “客,即李浙东也。所说不能具录其事”[16]。按陈寅恪先生的考证, “李浙东”者,即当时的浙东观察使李师稷,而《客有说》及《答客说》二诗应作于唐武宗的会昌二年(公元842年)[17],此已当乐天之垂暮之年也。 白居易晚年求往生兜率天弥勒内院,但同时也相信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就在他开成五年写《画弥勒上生帧记》同时,文集又记他有《画西方帧记》一文。文中除论述了他对西方极乐净土的基本理解外,主要是记录他舍钱三万,让画工杜宗敬按《阿弥陀》和《无量寿》二经的内容,画成高九尺,宽一丈三尺的西方极乐世界图。阿弥陀佛坐在中间,两旁为观音和势至二大士,周围是“天人瞻仰,眷属围绕,楼台妓乐,水树花鸟,七宝严饰,五彩彰施,烂烂煌煌”,画成后,白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发愿: “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苦得乐,断恶修善,不越南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应念来感;青莲上品,随愿往生、”最后赞曰: “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老身痛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18]另外,文集中还有他专为别人所作的《绣西方帖赞并序》”[19],也是有关弥陀净土的内容。从以上内容透出的信息看,当时可能并不如后来一般佛教史作者所谓的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水火不容的斗争,反之二者可和平共处,并信不悖的? 以上仅是笔者在读柳、白文集中撮录的关于二人与净土教的关联,需要说明的是,柳、白二人的佛教信仰及修持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关涉净土,且关涉天台中道及禅悦禅修。如柳宗元为禅宗六祖慧能铭碑、又批评禅者末流“妄取空说”、推崇天台中道学说等;白居易中年时期与凝公、惟宽、鸟窠等禅宗高僧的密切过往、他不少偏重禅理的诗文等,都不在论列。至于他们的儒家思想及道教修炼之实践,他们这些思想的成因等,就更不是本文的话题了。 [1]杨仁山:《十宗略说》,《杨仁山集》,第5~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按:杨仁山先生于同治五年(1866)在南京金陵刻经处首刻《净土四经》,后又通过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引回中原失传佛教经疏300余种,其中有不少是有关净土宗方面的经典。 [3]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194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4]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柳河东集》卷二十八,第466页,上海人民出版杜1974年版。 [5]同上,第467页。 [6]同上,第466~467页。 [7]事详参柳宗元《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所记,《柳河东集》卷二十五,第423~424页。 [8]柳宗元:《巽公院五咏·净土堂》,《柳河东集》卷四十三,第732页。 [9]参见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192~193页。 [10]柳宗元:《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柳河东集》卷七,第103~104页。 [11]柳宗元:《东海若》,《柳河东集》卷二十,第364~365页。 [12]刘禹锡:《答乐天戏赠》,《刘禹锡集》卷三十一,第29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3]自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自居易全集》卷七十,第9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4]自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自居易全集》卷七十一,第985页。 [15]自居易:《答客说》,《自居易全 集》卷三十六,第573页。 [16]自居易:《客有说》,《自居易全集》卷三十六,第573页。 [17]详参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3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8]详参自居易:《画西方帧记》,《自居易全集》卷七十一,第984~985页。 [19]参见自居易:《绣西方帧记并序》, 《自居易全集》卷七十,第971页。
相关文章
- 诗人皮日休 皮日休是什么人?晚唐文学家皮日休生平简介
- 韩愈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渔翁柳宗元 柳宗元、杜甫、郭茂倩、白居易、辛弃疾、徐志摩、光未然的简介
-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南宋(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超过两万)
-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柳宗元如何从一个政客转变成了一个文豪?
-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禅堂》原文及翻译赏析
- 七言绝句 《唐诗鉴赏辞典 五言古诗 柳宗元》(柳宗元)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诗人杨万里简介
- 诗鬼是指哪位诗人 贺知章是哪个朝代的诗人_贺知章有哪些代表作品_贺知章的诗_贺知章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