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如何让集体备课不只是流于形式
如何让集体备课不只是流于形式
一个团队的建设,离不开制度和规范。
以我校为例,集体备课制度从建校之初就已形成,最近几年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重视,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工作规范。
它的最大特色是“四个定”,即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
1、定地点
学校投入资金,配备了两个拥有多媒体设备、能随时上网的专用备课室。
我们的集体备课活动都是在这里开展的。
这样,教师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电子教案进行展示,方便大家共同探讨和修改。
2、定时间

教务处在安排一学期的课程表时,就已经将每个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时间考虑在内,一周中必然会有半天,备课组的每位教师都不安排课务,这半天,就是我们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
初中教师工作杂而且忙,许多人还担任着班主任工作,所以定地点、定时间不仅为集体备课提供了硬件支持和时间支持,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间和这个地点,可以不接电话、不见家长、不干杂务,保证大家真正安心、静心,坐下来潜心进行教学的探讨和教艺的切磋。
在这个小小的备课室和短短的半天时间里,我们有时可以提前备好一周的教学共案,工作效率非常高。
3、定内容
由年级的学科首席教师主持,明确每次备课的内容。
4、定主讲人
每次活动一般指定两位教师作为主讲人。
四、集体备课的工作流程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不仅带来了集体备课内容的转变,也必然带来教师集体备课模式的改变。
这种改变应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形成了“分配任务,独立备课——合作交流,形成共案——独立备课,形成个案”的备课流程。
1、分配任务,独立备课
一般来说,在学期初,学校会要求每个备课组进行第一次集中备课。
我们在这次备课时,除了要制订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外,还要将全组教师分成几个小组(3人一组),并将备课的任务明确分配到每个备课小组。
然后各小组要以准备一堂公开课一样的认真态度精心备课,拿出“初始教案”和相关资料。
这是第一次“独立备课”。
2、合作交流,形成共案
这是集体备课的中心环节,由年级的学科首席教师主持,并由相关的两位教师作为主讲人。
要求主讲人在集体备课时将“初始教案”发给各位教师(当然也要求其他组员事先进行独立备课,为开展“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在合作交流这个环节中,先由主讲人讲解本次备课内容的初步构想,然后,其他教师提出自己对这一构想的看法。
教师通过交流合作可以不断调整最初的教学构想,自觉地摒弃不合理的教学设计,经集体讨论、修正之后最终形成最佳共案。
3、独立备课,形成个案
每个班级有不同的学情,每个教师有不同的教学个性和特长。
所以共案形成后,大家并不能拿着共案直接进课堂去照本宣科,而要在备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备学生,即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形成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色彩的教学个案。
这是第二次“独立备课”。
一般来说,共案是电子稿,发到校园网上,每个教研组都会有专门的网络管理员负责下载、整理、保存,形成我们学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个案是手写稿,由每位老师自己保存、使用。
另外,每次集体备课正题开始之前,大家会互相交流一下教学进度和授后心得。
结束之前,备课组长会预告下一次备课的内容和主讲人。
这个工作流程看来有些繁杂,但实际操作起来并没有这种感觉。
因为它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把教师从个人的低效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比如,中考复习阶段,初三语文组在潜心研究命题方向的基础上自己动手编写了一套比较有针对性的复习资料,内容包括《文学作品阅读指导》(12份)、《科技作品阅读指导》(6份)、《课内文言文阅读指导》(13份)、《28首古诗鉴赏复习指导》;在最后一轮的作文复习中,我们又一起研究考试热点,编制了几个作文题目。
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全组讨论、分头编写、组长汇总的程序下完成的。
如果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这项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的工作是任何个人都完成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