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原始信仰 佛陀的原始教义

火烧 2021-10-28 19:56:04 1057
佛陀的原始教义 佛陀的原始教义从原始佛法入手,在自己的内心先建立起佛法的基本知见,这是一条明确而有效的方法。藏传活佛们曾强调要从贝叶经中去学习佛陀的原始教义;也有汉传智慧的修行者说,学佛要先从原始佛法
原始信仰 佛陀的原始教义

佛陀的原始教义  

佛陀的原始教义从原始佛法入手,在自己的内心先建立起佛法的基本知见,这是一条明确而有效的方法。藏传活佛们曾强调要从贝叶经中去学习佛陀的原始教义;也有汉传智慧的修行者说,学佛要先从原始佛法学起,实是经验之谈,智慧之见。如果我们研读佛陀的原始教义,我们会发现,佛陀的教义是实在的,他避免了理论化的倾向,也避免了那些无意义的修持,佛陀把他的教导智慧而巧妙地限定在解除众生的痛苦这一点上,于此,佛陀清楚地告诉我们:“我只教导苦与苦的止息”(中部)。这是佛法教义的中心,也是佛教的最根本出发点。如果我们对有没有中阴身,真如是否存在,是原始佛法好还是北传佛教好,抑或是藏传佛教好这些问题暂时有疑惑,最好还是依循传统,先从原始佛法学起,先打下一个基础。当我们有了纯正的佛法基础,这些问题可能已经不是问题了。否则,在没有原始佛法基础的时候,来理解这些问题,一般都会导入孰好孰坏的二元心思中,这是无意义的心理游戏,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做个比喻,一条大河就比如黄河吧.从源头到入海这段来比喻佛法延续和传播,原始佛法就好象黄河的源头处.清澈纯净.随这河流的进走,有更多的支流汇入,河变的越来越宽大,河水也不再仅仅只是当初源头处那泉水.当初的泉水和其它的水混在了一起,只要你足够细心当可发现整条河中处处都有那泉水存在。如果我们有疑惑,那很正常,让我们暂时搁置这些问题。先来读一读南传佛法的基本教义,在基本教义面前,在实修实证的佛法内,这些问题是很清楚的。但在二元的理论上,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如果在二元心理当中决择,就会成为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回顾2500年来佛教的历史,就可证明这一点。原始佛教讲究修禅定,习苦行(戒),由信起修,戒、定、慧三学具足,才是求取解脱的唯一法门。当初佛祖修苦行(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维生命,形销骨立,而不退心。这确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佛陀成道之后,他是作为一个佛教徒的最佳榜样。福慧两足,悲智双运。但他没有作为领袖的希望,不主张以神异怪诞之术作为弘化的手段,他从来不会以权威者自居。成了佛的释尊,绝不是以此而想求得什么,乃是以身示范,作为弟子们的榜样而已!原始的佛教徒并无寺院可居,他们如闲云野鹤,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托钵乞化千家饭,身披粪扫百衲衣。他们追随佛祖,周游弘化,或者离佛独行,各化一方。 现代人误认佛教是逃世和遁世的,现代佛教徒的确也有这样的趋势,所谓看破了、放下了,一了百了,逃之夭夭!这实在是受了中国老庄思想的影响而变成的「逃禅」,绝对不是原始佛教的精神。因为佛祖成道之后,并没有逃避现实的人间。佛祖当时的弟子们,也是以人间游化为主要工作的宗教家。 佛不认为自己是主宰一切的“神”,不认为宇宙有主宰者:宇宙的一切变迁只是业力的表现。佛也不能代众生解脱。所以严格地讲,原始佛教是无神论的。 要想了解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往往就会误解佛教。只有理解了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公元前29年间所流传下来的正法遗迹,由于时空的变量—不同的部派使用不同的语言传诵、纪录经典,而二千年来又经由各种不同文化、信念、语言的译述,圣典的次序和内容都已经有了显着的差异、遗漏、增补和失误,这使当代的佛教徒对于正法律的认知和修证,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和障碍。杂阿含经和相应部是四阿含的本母,终究是历史上最明确而具有公信力的圣典,惟有认真比对这两部圣典,才能从探究正法遗迹中去追溯原始佛教的真相。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地看到,从原始佛法入手,是理清藏传、汉传与南传佛法关系的好途径。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一开始就进行比较,会造成内心更大的混乱。提纲挈领的方法就是从本源入手,才会在短期内建立起正确而清晰的认知。源自佛陀的原始佛法,会给众生带来清楚而正确的知见,当我们通过学习,真正明白了佛陀的知见,那时,困扰我们的那些问题才可能消失。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