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维的诗有哪些 读陆游诗,知亡国史

火烧 2022-10-23 11:58:50 1048
读陆游诗,知亡国史 陆游画像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就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亦仕途坎坷,但他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

读陆游诗,知亡国史  


陆游画像

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就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亦仕途坎坷,但他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于是他“挺身而出,站在民族的立场,不屈不挠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穿卖国者的面目,并呼吁人民奋起抗争”。①(P15)他早年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关有感》),在《夜读兵书》中陆游也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达了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亦“报国计安心,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一首《谢池春》作者更是用回忆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敌作战,收复故土的理想到老也未衰退: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戎,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此词大约作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首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描写了他三十多岁通判镇江,参加抗金老将张浚的北伐准备工作时慷慨激昂的雄心壮志。从这两句词也可以看得出他当时的气概是何等的豪壮,生活是何等的不凡,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又是何等的蔑视!“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戎,笑儒冠自来多误”,当时,正是他精力充沛,弃笔从戎,请缨驱虏的壮年时期,他亲执干戈保卫祖国,这是何等的得意,何等的自豪!可是,由于南宋统治者贪生苟安,不敢抵抗金人的侵略,却向敌人屈膝求和,因而使得他壮志难酬,末句不得不发出“叹流年又成虚度”的悲切感叹之音。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称道:“爱国的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世界,洋溢在全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碰到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了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②(P172)

陆游的爱国之情是很强烈的,他以社稷为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富国强兵,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所施展,可以创功立业,为受欺的祖国,受苦的百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这首《书愤》中,诗人从对早岁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忆,哀叹自己的壮志未遂,抒发了无比深沉、愤慨的感情,并且倾泻出强烈的爱国激情。正如严修教授所言“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新春》)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太息》)成了他永远的遗恨。”③(P42) 他的很多词也反映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如《青玉案》(西风夹雨声翻浪),《感皇恩》(小阁倚清秋)等等。其中他因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而被罢官回到故乡山阴闲居时作的《诉衷情》可谓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词以追述当年在汉中前线的戎马生活作衬托,抒写了“胡未灭,鬓先秋”的苦闷心情。词的上片写作者的理想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想当年作者在汉中前线为统一祖国而杀敌立功时是充满豪怀壮志。可由于南宋王朝的懦弱只落得个“尘暗旧貂裘”的悲惨境地。词的下片作者抒发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悲愤之情。他痛心“胡未灭”,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故土,但“鬓先秋”,空洒忧时伤心泪,最后发出了“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感慨。这两句话集中概括了诗人晚年闲居寂寞的生活和反抗侵略恢复国土的思想矛盾。一心想驰聘在战场前线的他,却要终老在这秀丽的镜湖水滨,又有谁会愿意呢?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陆游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诗人以悲愤的笔触谴责绍兴和议,谴责南宋贵族的荒淫误国……陆游对于这些误国的权奸满怀愤恨。

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是统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上。不管是《农家叹》里百姓的“竭力事本业”,但因“县吏征租声”而“自计无由生”;《秋获歌》中的“数年斯民i凶荒,转徙沟壑相望。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岁暮感怀》里的“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等等无不表现了这一主题。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则揭露了异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如《题海首侠客像》的“赵魏胡尘千丈黄,南望王师又一年”,在悲愤交加的同时,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著名的还有词《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王维的诗有哪些 读陆游诗,知亡国史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酌酒,此兴忧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秋天,陆游当时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悲歌击筑,凭高酹酒”又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同时全词也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反映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各族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要求和南方人民收复中原,解放沦陷区、统一祖国的迫切愿望。这类作品作者基本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了他爱国和爱人民思想的统一。

①《陆游诗选》:游国恩、李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

②《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③《陆游诗集导读》:严修巴蜀书社1986年第一版

参考资料:

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湖南文艺出版社

游国恩、李易,《陆游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辞典》(十七),中国妇女出版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