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陈家历史 乾隆帝并非皇家正统,而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
乾隆帝并非皇家正统,而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也许并不是十分重要,然而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这却非同寻常,因为他的出生地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母是谁,而这又与乾隆帝的身世密切关联。
关于乾隆帝身世的问题还有一个让人震惊的传说,即他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浙江海宁县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滨临海边的一个小县,海宁地方虽小,却因为在这里能看到气势磅礴的海潮而闻名于世。相传,康熙年间皇四子胤G与朝中大臣来自海宁的陈大倌,也称陈阁老,关系很好,两家往来密切。这一年,恰好雍亲王和陈阁老的两家夫人分别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过,陈夫人如愿生的了个白胖小子,王妃却生下了一个女儿。某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上下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个小丫头。雍亲王之所以换陈家孩子,是因他在争夺皇位中,与诸兄弟势均力敌,但是自己只有一子,且柔弱无用不为皇父所爱,因此他觉得自己在这一点上处于下风,有必要弥补这一缺憾,这才有换子的想法。
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据说就是乾隆皇帝,这种说法不知产生于何时,但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并且故事越说越真。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母亲,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这是明显的假公济私,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有一本晚晴文人天嘏写的野史,叫《清代外史》,这位作者在书中还进一步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传说这么多,传闻这么广,那么乾隆帝究竟是不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呢?有人对这种说法的前前后后进行了考证,发现了一些问题。从雍正帝方面看,根据清室家谱《玉蝶》记载,弘历诞生以前,雍正帝虽然长子、次子早亡,但第三子已经8岁,另一个王妃过了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偷换他人之子。再说,当时雍正帝年仅34岁,还有生育能力,也没有必要这个。退一步说,那时的雍正帝自己能不能登上皇位还在两可之间,他又凭什么知道陈家的儿子就是大富大贵之人,还就能讨得父皇欢心呢。再说,假设就是为了争夺帝位,偷换了一个汉人之子,以雍正帝的心机也断不会把皇位传给他,让他稳坐大清江山,这种说法无疑把历史简化了。从陈家方面看,更无这种可能,据考证,当时陈大倌并不在京城任官,即使夫人生下了一个孩子,也不可能被雍正帝掉包。
其实,乾隆帝与陈阁老属于正常的君臣关系,根本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事实上陈阁老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担任内阁大学士后不久,就因为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了,当时乾隆帝当面痛斥他无参赞之能,多卑烦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如此不留情面,哪有半点父子之情。
根据档案记载,乾隆六下江南,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宁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当时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帝前后共在陈家住过四次,从未召见过陈家子孙,那么传说探望亲生父母的事也就更加无从说起了。
不过,此说法之所以会在民间如此盛行,原因倒是可以说个二三。首先,海宁陈家当时确实十分显赫,曾经,位居宰相者三,康熙朝更有陈家三人同榜的荣誉,如此显赫之族自然格外引人注意,也难免为好事者所热论。其次,乾隆帝六下江南,曾四次驾幸海宁陈家,在封建社会这是何等荣耀,也自然惹人遐想。其三,主要还在于早先这种说法迎合了汉族士大夫对满清的仇视以及丑化的心理,与民间汉人反满情绪的高涨密切相关,比如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时间,正是晚晴末年。最后,文人们的著书立说,对这种说法的传说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至今海宁换子说仍然深入人心,也仍被许多人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