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历史 揭秘:武则天称帝背后的历史真相
揭秘:武则天称帝背后的历史真相
这四项纪录分别如下:
一、即位时年龄最大
在武则天之前,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刘备。这位汉昭烈帝前半生忙着四处打游击,好在老来有福,连收荆州、益州两个当时最大的州,最终在60岁时光荣登基,建立了蜀汉政权。武则天比他还辛苦,从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昭仪一直做到皇后、天后,然后是太后,到67岁时才如愿以偿。这一年是公元690 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从14岁起,她已经累计奋斗了五十三年。此外,在五代十国时有一个叫马殷的人,在唐末时割据湖南。一直到公元 927年,后唐封其为楚国王,才以75岁的高龄大器晚成。不过此人的头衔只是王,死时庙号是楚武穆王,而且这个王还是中央的割据势力封赏的,所以不在皇帝之列。
二、任用宰相最多
唐朝能称为宰相的官职很多,左右仆射及门下、尚书、中书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由此造成了唐朝的宰相数量总体上要超过其他朝代。譬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而宰相就任用了二十五位,不过这个数字比起武则天来就是大巫见小巫了。武则天珍惜人才是出了名的,除了大兴科举之外,还鼓励地方各级官员推荐优秀人才。即便如此,她还怕漏掉人才,后来甚至鼓励人们自己推荐自己。人才多了,便要有地方安插他们,否则闲置起来就是浪费。最后导致她统治之下的帝国官僚机构膨胀,仅宰相一职前前后后就达到了七十三人。《隋唐史》一书中的解释是:“武后任事率性,好恶无定,终其临朝之日,计曾任宰相七十三人”。

举一个武则天任用宰相的例子,在大周朝间建立前,有个叫傅游艺的九品官善于投机,他看出武则天有称帝的野心,就纠集一帮人上书,要求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武则天龙颜大悦,一年之中,把他从最小的九品官升到了三品官,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唐朝一品官、二品官很少,宰相常常都是三品官)。好在,武则天勤于政务,善于治理国家,频繁任命宰相并没有引起帝国的混乱。历史上仅次于武则天的是崇祯皇帝,这位明朝末代当家人一生用人多疑,在位时七年,前前后后更换了五十个宰相。明朝本来已经病入膏肓,经过他的这么一通折腾,就更加不可救药了。
三、使用年号最多
年号是汉武帝的一项发明,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在武则天之前,这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就是汉武帝,他在位五十五年,年号一共用了十一个,平均五年一个。这些年号分别是: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 -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 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到了武则天这里,从她称制到最后被政变逼下台的二十一年中,一共换了十七个年号。作为一个对生活质量非常的女强人,武则天的年号自然也别有个性,这些年号分别叫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在天授三年,武则天两次更换年号,即天授三年、如意元年和长寿元年都在一年里,这一年就是公元692年。